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郭夏娟 页数:277
Tag标签:无
前言
自“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以来,服务公众逐渐成为现代政府管理的重要伦理责任,公共管理伦理的理论与实践也随之受到官方与学界的日益重视。在构建服务型政府进程中,公众需求成为公共管理者的主导性伦理理念,公共管理伦理的建构也成为政府廉洁与效率的基本保障。对此,国内外公共管理实践已形成共识。相应地,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公共管理伦理问题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区别在于,国内对公共管理伦理的研究起步较晚,只是近十多年的事。因此,虽然至今已发表不少著作与论文,但这些研究成果仍然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不少文献在讨论公共管理伦理问题时具有明显的“伦理化”倾向。一些研究者从伦理学的理论视角出发分析公共管理中的伦理价值问题,而对作为公共管理活动过程的内在规律与运行机制关注不够,伦理分析游离于公共管理实践,给人以一种隔靴搔痒之感;二是相当多的探讨带有“管理化”倾向。这类研究试图从公共管理的角度解释行政活动的伦理问题,但哲理性的伦理思考又显得不足,缺乏深入的伦理解析,给人以一种不及要领之感;三是对“公共管理伦理”概念的理解含糊不清。翻阅相关文献可以看到,许多论述公共管理伦理的文献中,实际讨论的是政府的行政伦理问题,而真正根据公共管理的特征探讨行政伦理问题的并不多见,人们似乎更喜欢用“公共管理伦理”概念替换“公共行政伦理”或“行政伦理”,因此,有关什么是公共管理伦理的问题上,提供的往往是似是而非之解。 上述问题也是笔者在从事公共管理伦理教学与研究中深感困惑之处。 由此,催生了本书构思的两个思考。
内容概要
本书首先从微观概念着手,梳理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明确本书所指的“公共管理伦理”的含意,确立公共管理伦理理论的逻辑起点;梳理出前公共管理时期政府行政伦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理解公共管理伦理的理论渊源;揭示公共管理伦理思维方式的特征,以及作为传统规范方法拓展的实证与后实证研究方法;探讨政府公共管理事务的变化中伦理目标的转变,以及伴随这种转变行政伦理原则的替换与价值导向的演进;从伦理视角探讨公共组织与官员偏离公共价值的必然性以及发生腐败的必然性,进而考察各国为抑制腐败采用的途径与方法,包括我国反腐败的制度建设及其伦理途径的不完善;从政府公共组织内部与外部环境着手,探寻公共行政官员与行政人员的个体道德能力究竟有多大,他们在多元价值冲击下,是否有能力自主地选择履行责任的行为,包括服从或违抗的选择;最后,探讨公共官员的个体道德能力是如何形成与提高的,以及这种道德能力的最高境界存在着怎样的道德风险。
书籍目录
1 概念与研究主题 1.1 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 1.1.1 公共管理及其对应的领域 1.1.2 公共行政及其对应的领域 1.1.3 作为事实与价值的“公共性” 1.2 公共管理伦理与公共行政伦理 1.2.1 公共管理伦理 1.2.2 公共行政伦理 1.3 反思研究现状与主题 1.3.1 对传统行政伦理的超越 1.3.2 公共管理伦理的研究现状 1.3.3 公共管理伦理的主题2 理论渊源及其建构 2.1 公共管理伦理的理论缘起 2.1.1 “效率”标准与“公正”标准 2.1.2 “责任”的引入 2.1.3 平等标准的提出 2.2 公共管理伦理的理论演进 2.2.1 对自由裁量权与内部督查的探究 2.2.2 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的争论 2.2.3 “共同利益”概念的提出 2.2.4 伦理标准转换成内部控制力量 2.3 公共管理伦理学科的诞生 2.3.1 公共管理伦理基础的确立 2.3.2 公共管理伦理的价值来源 2.3.3 公共管理伦理学科产生的标志3 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 3.1 存在于价值领域的行政伦理 3.1.1 “实然”与“应然” 3.1.2 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 3.1.3 规范伦理与科学伦理 3.1.4 “政治”与“行政”的分离 3.2 公共管理伦理研究方法的拓展 3.2.1 实证主义方法 3.2.2 后实证主义方法4 效率导向及其困境 4.1 效率伦理标准的人性基础 4.1.1 人的本性是趋乐避苦 4.1.2 数量的快乐 4.1.3 仅仅数量的快乐是不够的 4.2 好政府的伦理标准 4.2.1 功利主义伦理原则的逻辑起点 4.2.2 功利主义伦理原则的证明 4.2.3 政府行为的最高伦理标准 4.3 效率优先的伦理评价依据 4.3.1 效果论的评价依据 4.3.2 效果的计算与预测 4.3.3 从效果到效率 4.4 预测效果与追求效率的困难 4.4.1 政策制定中预测效果的不完全 4.4.2 政策执行中急功近利的价值选择5 兼顾效率的公正导向 5.1 公正标准的人性基础 5.1.1 传统契约论的人性假设与平等理念 5.1.2 制定公正标准的“人” 5.2 承认差别的公正 5.2.1 选择公平正义原则的方法 5.2.2 公平正义原则的运用 5.2.3 公共管理行为的公正导向 5.2.4 正当与善的融合 5.3 效率与公正并重的现实伦理标准 5.3.1 效率导向的行政伦理标准 5.3.2 公正导向的行政伦理标准 5.3.3 效率与公正的融合6 公共权力腐败与伦理监督 6.1 “权力腐败”的解读 6.1.1 权力腐败的界定 6.1.2 腐败在公共政策执行中的表现 6.1.3 对腐败的态度 6.2 权力腐败的结构性根源 6.2.1 行政权力的特征及其运行过程 6.2.2 不健全的政治制度 6.2.3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6.3 控制腐败的伦理途径 6.3.1 专门的立法监督 6.3.2 独立的伦理监督机构 6.3.3 社会道德环境与道德氛围 6.4 反思现实的权力监督体系 6.4.1 防治腐败途径的理论探索 6.4.2 我国政府的反腐败行动 6.4.3 伦理监督体系的缺失 6.4.4 有待建设的伦理监督机制7 公共官员的道德理性能力 7.1 无限的道德理性能力 7.1.1 人的自由意志是一种特殊的道德能力 7.1.2 “单规”义务论的道德原则及其困境 7.1.3 从“单规理论”到“多规理论” 7.2 有限的道德理性能力 7.2.1 “代理转换”的行政责任行为 7.2.2 政府公共组织的制度设计与服从权威 7.2.3 服从是一种理性选择 7.3 角色冲突下的伦理困境及其超越 7.3.1 不充分的伦理责任 7.3.2 培养忠诚感的途径 7.3.3 超越角色冲突的伦理困境8 责任与行政个体道德 8.1 行政个体的道德责任 8.1.1 责任与问责 8.1.2 集体行为道德责任的确认 8.1.3 行政责任的外部来源 8.1.4 行政责任的内部来源 8.2 行政个体道德的形成与发展 8.2.1 行政个体道德的形成 8.2.2 超越私人领域的责任 8.2.3 角色的创造与融合 8.3 超越私利的“非常”道德境界 8.3.1 作为道德选择的“检举” 8.3.2 检举的有效性与道德正当性 8.3.3 对检举者的道德与法律保护后记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为此,在国家的最高决策中,包含了如何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后实现共同富裕的多种途径。如先富起来的个人和企业可以对贫穷地区的人们提供技术和物质的帮助,以便对落后地区起示范带头作用;先富起来的个人和企业可以从事一些公益事业,“提倡有的人先富裕起来以后,自愿拿出钱来办教育、修路”等,让落后地区的人们感受富裕,向往富裕,创造富裕;也可以直接在制度层面上进行政策性调整,如解决沿海地区与内地贫富差别别,“对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个人,也要有一些限制,例如,征收所得税”。这是最重要的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方多交一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到那个时候,发达地区要继续发展,并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又大都是拥有丰富资源的地区,发展潜力是很大的”③。此外,对贫困地区特别困难的人们,国家可以拿出一此钱和物资给予援助。通过这些途径,经济发展的高效率才不会必然导致贫富两极分化。 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我国政府公共管理活动中公平标准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公共服务的起点和归宿。当社会经济极度落后甚至陷于停滞境地时,以效率为目的的分配制度(如有意拉开地区和个人之间的收差距)可以起必要的激励效应。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财富有了相当的积累以后,就不能把效率看成是政府公共管理活动的全部道德根据,共同富裕才是政府行政行为更重要的目标。 随着经济改革经验的积累和财富的丰富,公平导向的伦理标准对政府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正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共同富裕”平等目标的深化。胡锦涛在作十七大报告时特别强调在“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我国特定的政府制度背景下,党的代表大会提出的目标,决定了政府行政活动的基本价值导向。因此,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提出,可以作为一个标志,标志着政府的决策与管理已经超越简单的效率目标,而是致力于追求全社会人民的共同富裕,公正与公平价值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且把它作为公共管理活动的评判标准。这是在效率原则基础上,在更高程度上承认公平价值的重要性,也是对效率与公平之争在实践中作出的解答。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