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管南异 页数:212
Tag标签:无
前言
酷暑时节,得知南异的论文即将付梓,仿佛看到骄阳下的一棵树,冠未必大,荫未必浓,却婆娑摇曳,望之而生清凉之感。 这清凉首先来自南异的主题:进退之间。启蒙运动以来,“进步”就是世界的太阳。在它的照耀下,全世界争先恐后,只争朝夕。可是回头检讨,在这些前赴后继、热火朝天的“进步”背后,是否还应该增加一些反思,降低一些代价?另一方面,刻舟求剑式的复古口号也一直此起彼伏,同样令人烦热。人们忍不住会想:古老的英格兰真的快乐吗?脱掉的长衫还穿得回去吗?把范仲淹所发出的“是进亦忧,退亦忧”的叹息用在这里,也十分贴切。南异在另一个时空中生动地展示了我们似曾相识的场景,这场景激发了冷静的思考,撑起了一片荫凉。 南异带来的凉意还在于他妥善地处理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英国文学素来与政治有缘,而政治家狄斯累利以自己领导的“青年英格兰”运动为题所写的这个三部曲,经常被认作英国政治小说的滥觞。政治跟文学一旦相逢,往往就构成了莱昂纳尔·特里林所谓的“该死的十字路口”,而在这个十字路口,评论者往往喜欢“政治挂帅”,把小说看作政治的注解。南异没有落入俗套,而是将文本与具体的历史语境穿插起来加以细致的阅读。在叙事人貌似鲜明的观点背后,南异穿透了小说的迷雾重重的文字,令人信服地捕捉到了一个转型时代的含混复杂的情感结构,从而进入了只有文学才能把握的审美境界。
内容概要
这清凉首先来自南异的主题:进退之间。启蒙运动以来,“进步”就是世界的太阳。在它的照耀下,全世界争先恐后,只争朝夕。可是回头检讨,在这些前赴后继、热火朝天的“进步”背后,是否还应该增加一些反思,降低一些代价?另一方面,刻舟求剑式的复古口号也一直此起彼伏,同样令人烦热。人们忍不住会想:古老的英格兰真的快乐吗?脱掉的长衫还穿得回去吗?把范仲淹所发出的“是进亦忧,退亦忧”的叹息用在这里,也十分贴切。南异在另一个时空中生动地展示了我们似曾相识的场景,这场景激发了冷静的思考,撑起了一片荫凉。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节 政治瓜葛中的三部曲第二节 超越宣言的研究第三节 狄思累利在中国第四节 情感结构中的三部曲第一章 《康宁思比》——新生代的骑士梦第一节 热门小说中的热门话题——《康宁思比》与“青年英格兰”的封建理想第二节 《康宁思比》中的“名利场”——党派斗争中的功利政客和最会算账的贵族第三节 回不去的中世纪——困惑的传统绅士与天真的青年贵族第四节 曼彻斯特的辉煌与忧虑——工商阶级的进步理想第五节 在永恒的目光下——犹太人希多尼亚的超越精神第六节 工业时代的知识骑士——康宁思比的征服与梦想第七节 追求卓越——矛盾中的贵族情结第二章 《西比尔》——超越“两个国度”的“仙后第一节 “蓝皮书”的夸张与西比尔的“变形”——现实主义的批评视角的局限性第二节 侦察兵的报告——穷人世界掠影第三节 赛马场上的政治与政治中的赛马——在盘算中游戏着的贵族阶级第四节 “琥珀中的苍蝇”——伪贵族的“进步”史一、艾格蒙特家族——在修道院的废墟中飞黄腾达二、毛勃利家族——从印度饥民的口粮到英格兰伯爵的纹章三、菲兹.阿奎泰因公爵与德洛林侯爵——尴尬的高贵者第五节 披上爱尔维修的金刚甲——新一代马尼伯爵的“科学”进步第六节 砸碎“诺曼人的枷锁”——“佩剑修士”杰拉德的撒克逊自由梦第七节 “说起话来像本书”——墨利的欧文主义进步理想第八节 西比尔的晚祷之歌——在精神的超越中复兴“一个国家一、蛮族的“主教”与贵人的“施洗者”——宗教精神的衰落二、“神圣统治”的理想——“仙后”西比尔回到人间三、从浪子到骑士——孤独的贵族艾格蒙特第三章 《坦克雷德》——仲夏梦中的新圣战第一节 新时代的十字军——痴人说梦式的复古宣传、堂吉诃德式的反讽杰作抑或瞻前顾后的雅努斯面相第二节 “在忧郁的长啸中退潮”——在“新十字军”天真梦想的挑战下显形的英国信仰状况一、厨房里的帝国梦——演示一种在反讽中同情的叙事声音二、铁路时代的朝圣理想——在无信仰的混乱中追问“美好有力的原则三、圣地不如巴黎——在务实中远离神圣的传统贵族四、“和稀泥”的主教——国教的世俗与无力五、温柔乡里的进化论与铁路股票——坦克雷德的朝圣理想在祛魅世界中的挫折第三节 仲夏梦中的寻梦人——在西奈山与奥林匹斯山之间探问信仰一、靠近沙漠的伊甸园——基督教信仰的犹太一阿拉伯之源二、西奈山的号角——永恒沙漠中的希伯来信仰与“阿拉伯天使”的启示三、“在天使的引导下征服世界——天真的朝圣者与务实的阴谋家的共同想象四、在奥林匹斯山与西奈山之间——亚历山大的征服还是耶稣基督的征服?结语参考文献附录一 狄思累利小说作品附录二 狄思累利年表致谢
章节摘录
这样一种观点本身自然还是雷蒙·威廉斯在前面所说的抽象的“意识形态”。如果狄思累利将这种历史观与当代政治现实结合起来,用虚构人物、场景呈现出来,那么这只是小说化的历史叙事和政治宣传,完全在他的批评者们的“宣言论”的火力范围之内。但是如果对小说文本进一步加以探讨,可以发现在这种历史阐释和政治宣传背后有一种强烈而复杂的情感贯穿“三部曲”的始终,并逐步从政党政治层面向精神层面深化:在辉格和托利伪贵族的攀登、进取的精神背后,狄思累利实际上看到的是世俗对宗教的胜利,是整个社会尤其是政治精英阶层的实用态度的弘扬和想像力的衰落,而这正是狄思累利所认定的的当代英国社会动荡的深层原因。深受浪漫主义影响的狄思累利对实用、功利的精神深恶痛绝,在小说中对功利主义所代表的进步的批判生动而深刻;但另一方面,他又赞美理性,并深切感受到工业文明的力量,同时在当代声势浩大的复古思潮中,他又含蓄表达了对退回封建时代的忧虑。 正是这种“进退之间”的犹疑使“三部曲”实际上超越了当下的政治,而进入了对欧洲在走出中世纪之后的几百年里一直争论不休的精神与物质问题的感受与思考。它们因此就没有变成纯粹的政治宣言,没有变成GH.刘易斯所怒斥的那种“像上个星期的报纸那样毫无生命的东西”(Stewart,195)。狄思累利在小说中表现出一个成熟作家对自己的信念所保持的审美距离,从而成功地表现了只有优秀的文学作品才能捕捉到的一个时代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厚重复杂的情感结构。 本书的目的便是在细读的基础上把握狄思累利在“青年英格兰”三部曲中所理解、表达并力图引导的的当代社会情感结构。本书试图说明,狄思累利一方面在小说中很好地刻画了弥漫于英国社会的功利思想,尤其是上流社会政治精英阶层的精于现实算计和缺乏理想的庸俗状况,从而试图让读者相信英国当代的动荡源于贵族阶级因为注重实利而放弃了精神领导的责任,同时也为资产阶级争取政治权力和工人阶级争取生存权利的正当性辩护;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或明或暗地表现了对这种斗争的忧虑,因为他看到这种斗争造成了社会动乱,而且斗争者的政治设计本身也往往表现出功利主义的色彩。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