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刘亚荣 页数:271
内容概要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机制转型过程一直存在着政府和市场“双轨”现象,我们更缺的还是市场经验。要形成双轨和谐的局面,无论是政府,还是高校等行政体制内的主体,要改变过去“管”的路径依赖,必须配合“市场主体”多样化的行为路径及其内在的驱动机制。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市场经验积累,《学术文库·从双轨到和谐: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机制的转轨》则为行政体制内的主体学习市场经验,提供了丰富的实际案例和理论上的思维模式。
作者简介
刘亚荣,内蒙古锡林浩特人。200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管理学博士学位。2005年5月至2006年5月,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访问学者。现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育行政教研部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教育经济,教育政策,教育管理。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市场与政府第一节 市场配置与政府管制第二节 高等教育投入制度变迁和机制分析第三节 高等教育招生制度变迁研究第四节 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变迁第五节 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机制本章小结第二章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的政府转型第一节 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转变第二节 高等教育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变迁第三节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第四节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推进第五节 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机制的实证研究第六节 独立学院的发展与规范本章小结第三章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的高校组织变革第一节 转型期政府与高校的关系第二节 多渠道筹资体制对高校的影响第三节 “大众化”对高等学校系统特征变化影响第四节 高校学术自主权变迁的实证研究第五节 高等院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推进第六节 高校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本章小结参考文献结语
章节摘录
(二)成本分担及补偿理论 美国高等教育国际比较学者约翰·斯通在1986年提出了著名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为高等教育多渠道筹资的普遍形式提供了比较可信的解释,也为承担过多公共高等教育责任的国家进行多渠道改革,提供了合理的依据。 他认为高等教育实行成本分担,主要有三个依据(John Stone,1986):一是,推崇市场导向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者认为,将市场行为引入高等教育,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家长和学生(同时提供资助)都承担部分成本,是一种公平、效率和责任结构的进步,因为很明显,他们从高等教育中获得了很多个人的收益,况且许多研究的证据表明,接受高等教育的仍然是少数人群,这些人群往往处于社会的中上层阶层,而由政府提供免费的高等教育,显然对其他纳税人不公平。二是,仍然是追求市场化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者的观点,他们认为由于市场效应,成本分担肯定会带来更高的效率。尽管大学可能因为享有政府保护,或者是古典的历史传统,而对消费者缺乏响应;一旦学生和家长因为成本而有了选择行为,高校就会为争夺生源而竞争,从这个角度,高校不仅会关心成本,而且还会提高质量。三是,在学生和家长不付费的国家,学生可能不会充分发挥他自身的生产力,不充分利用免费的资源。分担一点成本,至少可以刺激学生努力学习,按时毕业。 实际上,与其说高等教育实行成本分担有理论依据,不如说高等教育采取成本分担有巨大的现实压力。现代社会高等教育发展的压力在于三方面:一是高等教育需求的迅猛增加。由于各国认识到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动力,以及社会民主的发展,许多国家更倾向于容纳更多的学生入学。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迅速进入大众化,甚至是普及化阶段。二是高等教育成本上升很迅速,而许多国家的支出不能提供更多的资金给高等教育,即使是能够提供充裕资金的国家,政府公共支出首先需要满足基础教育、国防、卫生等基本的支出。三是高等教育普遍遇到政府财政紧缩的时期,公共财政无力支撑庞大的高等教育规模,政府不可能再像过去一样提供免费的高等教育福利。不断扩张的高等教育必须重新选择新的资金来源模式,收费无疑是最便捷最简单的手段。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