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说林百一集正续编

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姜书阁  
Tag标签:无  

前言

或问日:“先生之《文史说林》何以作也?”日:非作也,盖集吾数十年中读书随笔之札批于眉边扉叶间者,今特加以甄选、考订、补缀、编录而成之耳。日:“止此乎?”日:非也。兹编所辑,盖以千言以上,八千言以下,且有所评论、考证、驳辩者为限;其篇幅过大、过小或独述己说,无所评论、考证、驳辩者,则不与焉。“然则,题曰‘百一’者,何也?”曰:幸其百有一得,一也;是集共收百有一篇,二也。非别有深义也。尝谓向来学者多有党同伐异,门户之见甚深:于其同者,或相标榜,或相阿附;而于其异者,则或相鄙薄,或相攻讦,一若不能共存者然。此皆无实事求是之心,故多强词夺理之论;逞意气,争高下,无益于学,有害于道,非所以昌明学术也。然而亦有心知其非,而不敢执言;或敷衍模棱,无所可否:是则学术上之乡愿,其为害盖尤甚焉。

内容概要

作者常以“杂家”自许,除财政、经济、政治与古典文学是他一生专攻的术业外,史哲、文字、训诂及文物、考古、书画等也是他兴趣所在。此书两编202篇文章均未脱离中国古典文学与历史学的范畴,所涉亦旁及文字学、考古学、古代书画和文化史各科,应是他晚年对自己教书、研读和著述之心得的记录、补充和总结。

作者简介

姜书阁(1907.11—2000.12),宇文渊,辽宁凤城人。满族。著名学者、国务院第一批享受国家政府津贴有特殊贡献的专家。生前为湘潭大学教授、校学术委员会主任、湖南省古典文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中国税务学会顾问、湖南省劳动模范、荣誉社会科学家。一生著述甚富,已出版的有:《桐城文派评述》、《中国近代教育制度》、《中国文学史纲要》(上、下册)、《中国文学史四十讲》、《先秦辞赋原论》、《汉赋通义》、《文心雕龙绎旨》、《《骈文史论》、《诗学广论》、《陈亮龙川词笺注》、《说曲》、《松涛馆诗集》等。此次出版的《文史说林百一集正续编》(上、下册),成于20世纪80年代末,是作者晚年的封笔之作,也是最能展现作者文史研究广度和深度的原创性专题论著。

书籍目录

上册  自序  1 黄帝纪年  2 文物考古有裨于古典文学研究数例  3 “王官采诗”之说不可信  4 “道人以木铎徇于路”不言采诗  5 《诗》之编选而为定本  6 驳“国风之大半不出于民间”论  7 《诗序》作者抉疑  8 关于《诗·卫风·硕人》的“螓首蛾眉”  9 《左传》与左丘明其人  10 孙武与孙膑两“孙子”各传其兵法  11 由孙武论及伍子胥  12 《孙叔敖传》与《孙叔敖碑》  13 陈澧说《论语》中“仁”字之义可取  14 程、朱妄改与误解《礼记·大学》  15 “从约成,秦人不敢窥兵关中”  16 屈原所钦仰之古代圣哲  17 屈原研究中之歧路  18 屈原屡赞伍子胥者何也  19 屈原放居汉北与陵阳问题  20 关于《楚辞释文》的迷雾  21 《宋史·艺文志》所著录的《群书丽藻》作者不当是南唐崔遵度  22 《离骚纂义》“按语”有欠斟酌  23 屈原自是屈原,不得代以“屈、宋”  24 “左徒”与“登徒”是同一个官职  25 屈原、宋玉的名字  26 《战国策·赵策》中之左师触龙  27 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一篇“成相杂辞”  28 缺乏根据的一种解释“成相”之说  29 《尉缭子》兵书现存不伪  30 读《睡虎地秦墓竹简》联想  31 秦始皇刻石颂辞多三句为韵  32 “秦世不文,颇有杂赋”  33 《太史公书》——《史记》  34 司马迁《史记》十表之创  35 隐书与连珠  36 刘安、王褒生卒年考  37 组赋  38 《文选》所收李陵《答苏武书》  39 晋《白纶舞歌诗》小考  40 《文心雕龙》与所谓“龙学”  41 何逊佚诗三首  42 骞公《楚辞音》与所谓“楚辞”、“楚声”  43 说“盐”与“艳”  44 李杜与风、雅、骚  45 杜甫赠李白“往往似阴铿”,岂轻之欤  46 李、杜皆盛称谢朓诗  47 《李白与杜甫》中的扬李抑杜论  48 《李白与杜甫》疵议  49 注杜诗宜博通举例  50 从杜诗《小寒食舟中作》论寒食节  51 元结、李商隐皆不尊孔  52 《文镜秘府论》之贡献如何  53 三韵律与小律  54 古文连用一字  55 韩、柳、欧、苏之于屈骚  56 柳宗元山水游记  57 欧阳修崇韩抑柳  58 关于李仲蒙其人  59 《宋诗选注》漫评  60 读《说杨柳枝、贺圣朝、太平时》一文  61 欧阳修十二月《渔家傲》鼓子词  62 《张子野年谱》辨误  63 南宋词人张孝祥生卒年考  64 吴则虞校点周邦彦《清真集》之疏漏  65 岳飞《满江红》词  66 歌曲语句不忌相袭  67 元人《天净沙》“秋思”小令的艺术渊源  68 《制曲枝语》作者黄周星  69 归庄的《万古愁》与贾应宠的《木皮词》  70 “兮”、“猗”古当读“阿”(啊)  71 “古无人声”与“古人未尝无人声”  72 《风雅逸篇》及“正杨”诸公  73 饮冰室论古歌谣及乐府  74 “关山同一点”与“绣帘开一点”  75 汉之“先令书”即遗命、遗令、遗嘱  76 马卿与葛武侯  77 古人自称字与自称子  78 说“先”、“生”、“先生”与“公”  79 父母称呼之异  80 唐以前佛家之文多作骈体  81 十六罗汉与十八罗汉  82 《四库提要》论述《佛国记》有误  83 房山云居寺《千人邑会碑》与《全辽文》  84 读元人周致中《异域志·东印度国》条所感  85 宋代广源州侬智高年号  86 清代朴学家所言“为学三难”  87 引古人语须查明,切忌张冠李戴  88 汉人引《论语》每将弟子之言归之孔子  89 读书不解其义而误断句误引为证  90 点校古籍不可轻率从事——读点校本《咸宾录》  91 治学谈艺之文应力求浅显——读《谈艺录》补订本  92 因古今文学脱节而产生的谬误  93 “夜以继日”误作“日以继夜”  94 “楼台失火,殃及池鱼”,何处有此出典  95 巨(钜)万、大万,汉人皆谓亿  96 五雀六燕之权衡  97 古代蹋鞠之戏  98 驳所谓“纳兰性德第二次参加进士考试”  99 论纳兰性德的词  100 清代女词人沈宛——纳兰性德妾  101 《养吉斋丛录》所述八旗制度之误下册

章节摘录

黄伯思说“楚词(辞)虽肇于楚,而其目盖始于汉世”。这一论断,大致不差,至少我们还找不出任何证据能证明汉以前就有过“楚辞”这个名目。他又说:“屈宋之文与后世依放者,通有此目。而陈说之以为惟屈原所著,则谓之《离骚》;后人效而继之,则日楚词,非也。”这话大体上是对的,但要分析:第一句只能说“屈原之文与宋玉《九辩》,以及后世依仿屈宋此等作品而作之者,通有此目”,即这些通得称为“楚辞”。至于宋玉所作《高唐》、《神女》、《风》等以赋名者,即不可称为“楚辞”。第二句驳陈说之的意见,那是对的。屈原所著的《离骚》,以文体论,汉人即亦已列为“楚辞”;《离骚》以外各篇,若《九歌》、《九章》等本不得混称《离骚》,虽或列入“骚”类,但不等于“谓之《离骚》”也。后人效屈原所作《离骚》及以次诸遗篇而作之辞赋,则称日“骚体赋”或“楚辞体赋”,不应简单地说“后人效而继之,则日‘楚词”’,我同意“非也”的论断。伯思以下所言,较为含糊,如云:“自汉以还,文师词宗,慕其轨躅,搞华竞秀,而识其体要者亦寡。”下即接言:“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词……”这似乎认为汉以后慕效屈宋诸骚者多不识屈宋诸骚为什么可以称为楚辞。他们仅仅是仰慕屈宋遗文,而只在文词华美上下功夫。既不是“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即不“可谓之楚词”。但他在说“屈、宋诸骚”为何“可谓之楚词”,并一一举例加以说明之后又结论道:“他皆率若此,故以楚名之。”似乎已排除屈、宋诸骚以外的任何“后人效而继之”的一切不是用楚语、楚声记楚地、楚物的作品于“楚辞”范围之外。可是下边却又似乎放宽了这一严格的界限,说:“自汉以还,去古未远,犹有先贤风概。”虽没有说“可谓之楚词”,但下边转到“近世文士”,才断言不应“亦谓之楚辞”,已表示这“去古未远”的汉人所“效而继之”者,尚可谓之楚词。这第二个“自汉以还”是这样写的:

后记

《文史说林百一集》与《文史说林百一集续编》是家父二十多年前的遗作。《百一集》写于1985-1987年间。初写时并未定“百一”的篇数与书名。“百一”乃完成百余篇论文后之立意。其义正如该书《序》中所言,乃读书百有一得;且结集之时共有百零一篇也。《续编》则撰写于1988-1990年前后。时作者年已耄耋,且双目疾患日剧。但他思考、写作强度不减,反较往昔更加用力,为撰述常至废寝忘食。皆由自感来日无多,恐天不假时也。他曾说过,有些篇章已不及详叙,仅提出观点,是非留给后人评议。父亲常以“杂家”自许,除财政、经济、政治与古典文学是他一生专攻的术业外,史哲、文字、训诂及文物、考古、书画等也是他兴趣所在。此书两编202篇文章均未脱离中国古典文学与历史学的范畴,所涉亦旁及文字学、考古学、古代书画和文化史各科,应是他晚年对自己教书、研读和著述之心得的记录、补充和总结。此书稿原为手写稿,乃作者一次性写成,未经誊清。虽百分之九十以上篇幅字迹清晰工整,但其中也有父亲九十岁以后做的某些增添修改。那时他的视力已降至0.1以下,某些添加的文字因与原先的字迹重叠到一起而难以辨认。2006年12月,我将书稿交由打印社打成电子稿,而后进行了一年的校对与资料核查,力求不背谬原稿。

编辑推荐

《文史说林百一集:正续编(套装上下册)》是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文史说林百一集正续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属于笔记,但比古代的笔记更详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