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加] 巴里·艾伦 页数:436 译者:刘梁剑
Tag标签:无
前言
有些哲学书只是沿着大家熟悉的套路往前挪一小步,而有些哲学书则另辟蹊径。读者如果像我一样偏好后一类哲学书,那么,他会喜爱这本书的。在知识这个词被广为接受的意义上,这本书对知识无所贡献。想对知识有所贡献,那就得致力于展现大家以前接受的诸种信念、直觉、理论或事实如何可能相互贯通。这一类型的书——哲学书中的绝大多数——有正当的理由为自己对知识的贡献而感到自豪。最有趣、最激动人心的哲学书则是另一番情形。它们敦促我们对正在讨论的很多东西重加描述,敦促我们放弃先前讨论问题的方式。培根的《工具论》是这样一本书,又比如尼采的《道德的谱系》、柏拉图的《菲德罗篇》、霍布斯的《利维坦》、库恩的《科学结构的革命》,以及克里普克的《命名与必然性》。对于这一类书,大多数读者嗤之以鼻,以为不过是贩卖一些无意义的、悖谬不堪的东西。有时候,这样的判断很公正。不过,有时候这些书会慢慢流行开来。然后,它们成了经典——标志着思想转折点的书。一本这样的书如果流行开来,读者会开始用作者建议的新术语重新描述正在发生的事情。作者的建议被视作思想、道德或社会进步的强大引擎。倘若从来没有人写过这一类书——它们雄心勃勃,同时也是危险之物,它们挑起争端的能耐甚过建设——那么,进步就不会如此迅速,而理智的生活也早已黯然失色。唯有冒险的悖谬方能带来激进的重描。
内容概要
本书从哲学的层面对知识与文明的关系作了深入分析,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中国学者将具有积极意义。这部著作有两个突出的优点:一是它的开阔的视野。艾伦教授将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从交叉地带展开论述,富有启发。他的论述新颖清晰,充分展示了美国哲学家的风格。二是作者一改流行的传统,开辟了一个讨论知识论的新方向,是美国实用主义传统的当代体现。
作者简介
作者:(加拿大)巴里·艾伦 译者:刘梁剑巴里·艾伦(BarryA1len)教授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哲学博士,师从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罗蒂。他曾先后任教于美国芝加哥大学与以色列希伯莱大学,现在是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哲学系教授。他在认识论、维特根斯坦研究等领域,都有很深造诣,现已出版《哲学中的真理》等著作,并发表了多篇高质量的论文,其思想灼有创见,在学术界产生了可观的影响。
书籍目录
导言第一部分 知识 第一章 何为认识论? 第一节 认识论偏见 第二节 怀疑论与确定性 第三节 真理与符合 第四节 批评与不满 第二章 知识的技艺 第一节 知识与人化物 第二节 知识与真理 第三节 知识与实在第二部分 三位哲学家 第一章 酒神认识论:尼采的知识观 第一节 知识像巫术一样工作 第二节 为知识之故犯错 第三节 真理在实验之中 第二章 粘滞于话语的秩序:福柯的知识观 第一节 权力/知识 第二节 军营中的生命 第三节 福柯的唯名论 第三章 翻转语言学转向:罗蒂的知识观 第一节 这是实用主义吗? 第二节 认识论与自然之镜 第三节 一个关键前提 第四节 知识与商谈 第五节 翻转语言学转向第三部分 知识、进化与文明 第一章 知识的进化 第一节 进化理论 第二节 进化论的认识论 第三节 人类进化 第四节 走路、说话、制作工具:人类进化的拱肩 第五节 黑猩猩的工具 第六节 培育知识 第二章 知识的文明化 第一节 文明化进程 第二节 文明的冲突? 第三节 城市今昔:从农业的起源到工业革命 第四节 知识的城市化 第三章 终极境域鸣谢索引译后记
章节摘录
理性系统整体,每个事物才有可能从它对整体(即,善)的贡献得到理解。正是这种从系统出发的理解推动哲学家达到知识成就的最高水平。命题偏见?皮埃尔·哈多特写道,在苏格拉底那里,“知识不是一系列命题或某种抽象的理论,而是选择、决定与自主行事的确定性。知识不仅仅是简单地知道什么,而是知道应当如何行动,从而也知道如何生活”。这样的知识不是由可以完全记下、展示出来供人选择的真命题所构成的体系。整个古代都保留了柏拉图主义的知识观。波菲里(Porphyry)这位公元3世纪的新柏拉图主义者曾论证说:“理论(theoria),或者说将我们引向幸福的玄思,并不像人们所猜想的那样在于推理的累积或所获知识的总量。理论不是以那种方式一点一点搭建起来的。它不是靠推理的量而取得进步的。”这听起来不像是命题偏见。诚然,在一定意义上,它的确不是。但是,命题偏见归根结底是一种求真理的偏见:假定最上乘知识的益处在于它所含真理的价值。虽然自哲学在中世纪获得新生以来,思想潮流走上了另一条道路,但是,柏拉图主义者和其他古代思想家确实可以无须知识的“命题”理论而考虑真理的益处。虽然像这样一个类似于命题(1ekta)的概念在斯多噶逻辑学中有着重要的位置,但是,命题只是到了中世纪才成为哲学逻辑的固定工具。主要通过西塞罗(Cicero)对斯多噶哲学的解释,中世纪思想继承了一些后经典时期的观念。比如,心与世界的分离,精神“把握”的概念,意向性的精神表达区别于“外在”事物,以及可思可说的“命题”(1ekta)概念,等等。一直以来,哲学往往把知识视为对真理的认知,而把真理视为命题或逻辑陈述同事实与实在之间的符合。
后记
近三年来,因诸种机缘,研事荒芜,倒是花了不少时间精力跟语言、翻译等工作打交道。2003年秋,杨国荣师安排我接待到访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的BarryAllen教授。在华九月,Allen习太极,学中文,游历名山大川,走访各地贤达。其间与海贞喜结连理,更是成就一段跨越国界的姻缘佳话。回加拿大之前,Allen以译事相托。如今《知识与文明》译稿即将付梓,抚今忆昔,甚感欣慰。翻译工作得以完成,离不开很多人的支持和帮助。Allen帮忙解决了原书中若干拉丁文和希腊文词句。知己芥末在术后最需要休养将息的日子里,绷带裹胸奋战在电脑前。回想当时的情景,感激者有之,愧疚者有之,甜蜜者亦有之。吾友晓番提供了颇有启发的参考材料,并在紧张的研修之余通读初稿,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某些关键术语的厘定曾请教时下正以默会知识论为工作重点的西学蒙师郁振华教授。原书中有短语“goallthewaydown”,最初译作“一路走到底”,修改稿中译为“决定一切”,但终觉不妥。后来收到郁老师的建议:“一气贯下”,顿觉眼前一亮。这个词既表达了原文的字面义与喻义,同时又富有汉语神韵,甚妙。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公司的景雁和朱岳先生在推动翻译、审校译稿等方面付出了辛勤劳动,如果不是他们的一再督促,也许我的翻译将一拖再拖。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知识与文明))一书,学术价值如何?罗蒂在序言中说得明白:Allen拈出“人化物”(artifact)一词作为理解知识的基本概念,以返回前苏格拉底。
编辑推荐
《知识与文明》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