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萧条的经济学圣经

出版时间:2009-6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井奎  页数:291  
Tag标签:无  

前言

  警示金融危机的狼烟冉冉升起,刺杀危机妖魔的利剑又在哪里?  自2008年下半年爆发20世纪大萧条以来全球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对危机原因的分析和克服危机的对策就成为热门议题。  左翼经济学家痛打自由主义,认为都是金融自由化过度导致的后果;马克思主义者则干脆宣布危机再次证明资本主义的腐朽垂死,再次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拯救人类;自由主义者针锋相对,强调是美国货币当局按凯恩斯主义制定的错误货币政策惹的祸。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至于对策,有人反对凯恩斯主义性质的大规模政府开支。有人主张既不消费也不投资,紧紧捂住流动资产渡过难关。有人沮丧地提出(虽然并不主张)只有战争才能摆脱危机。  西方谚语说,太阳下面没有新物。国学强调,温故而知新。在此战胜金融危机的紧要关头,重温当年大萧条的历史格外必要。  学弟井奎的近作《走出萧条的经济学圣经》,是一部回顾那段历史的通俗易懂的佳作。它清晰地描绘了大萧条的可怕境况,用当代人熟谙的语句详尽转述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部针对大萧条做出解释、提出对策的经典著作)的基本论点,其间穿插凯恩斯生平的生动介绍。

内容概要

  还不关注宏观经济吗?就业、投资息息相关。本书是凯恩斯宏观理论指南,全面透视失业,投资和社会有效需求。

作者简介

李井奎,醉心于经济思想史的学者。生平三事,亦三愿读书、译书、教书。意在脱心志于俗谛,培学术,固根基。译有《经济学中的事实与虚构》、《科斯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耱(帕金版,张军主译)等。于浙江财经学院教书三载之时,被学生评为“感动财院十大人物之一”,其他浮名早已不记得,唯此深以为荣。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黑云压域:《通论》写作的年代  第一节 战后的岁月  第二节 危机暗藏  第三节 黑色星期四  第四节 经济大萧条  第五节 罗斯福新政  第六节 根源大争论第二章  优筹生:凯恩斯的成长  第一节 幸福家庭  第二节 求学时光  第三节 剑桥文化  第四节 执着信仰  第五节 初入师门  第六节 职场生涯第三章  《通论》思想的前世今生  第一节 和约的经济后果 第二节 前半生的力作 第三节 “神圣”的定律 第四节 先知的轨迹 第五节 巨作的诞生 第六节 最后的肖像第四章  传统与革命: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第一节 质疑传统 第二节 第三类失业 第三节 反对削减工资! 第四节 击破鲁滨逊世界的乐观 第五节 有效需求原理 第六节 革命何在?第五章  定义与观念:科学即是概念的展开 第一节 单位上的统一 第二节 现代经济的迂回性与预期的重要 第三节 收人首先是一种心理感觉 第四节 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概念 第五节 投资与储蓄何以相等? 第六节 投资与储蓄又何以不等?第六章  物质主义:消费是生产的唯一目的  第一节 解放象征“物欲"的消费  第二节  作为人类心理规律的消费倾向  第三节 影响消费的主观因素  第四节 边际消费倾向与乘数:国民收入的神奇创造  第五节 “捉迷藏”带来财富?!第七章  作为“动物精神”的投资冲动  第一节 资本边际效率:引诱企业家投资的第一因素  第二节 影响资本边际效率的其他因素  第三节 长期预期:经济变化的引擎  第四节 作为“动物精神”的投资冲动  第五节 传统的利息理论  第六节 凯恩斯的“利息理论”(上):货币供给  第七节 凯恩斯的“利息理论”(中):货币需求  第八节  凯恩斯的“利息理论”(下):供求平衡与流动性陷阱  第九节 古典学派与凯恩斯:谁笑在最后?第八章  工资与物价:揭开皇帘新农  第一节  古典学派眼中的“货币与物价” 第二节 凯恩斯眼中的“货币与物价” 第三节  降低工资为什么不可行 第四节 凯恩斯主义的工资理论 第五节 《通论》之“通”及其思想的传播第九章  截断众流:关于经;齐周期、节 俭和重商主义的评论 第一节 徘徊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幽灵——经济危机 第二节 经济危机是心理因素在作祟 第三节  自由放任的历史渊源 第四节  自由放任的终结? 第五节 节 俭是美德? 第六节 蜜蜂的寓言:关于节 俭的另一种解读第十章  危机,契机?——新社会哲学  第一节 罗斯福新政与《通论》思想 第二节 纳粹德国:另一种国家干预主义 第三节 铁幕 第四节 缔造全球新秩序,第十一章  凯恩斯“天国谈话”录  一 我就是要推翻他们!  二 我当时的难言之隐  三 我并不反对用数学,我只是想说:数学 不 是这样用的! 四 无法化解的就业危机:古典就业理论 五 作为解药的有效需求 六 我的模型 七  预期   八 经济政策 九 货币 十 开放经济 十一 70多年过去了,我的意见仍然中肯!附录 凯恩斯年谱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黑云压域:《通论》写作的年代  第一节 战后的岁月  战争似乎离得很远,好比是别人的大学里举行的足球比赛。  ——海明威《永别了,武器》  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恐惧和混乱之后,西欧的许多知识分子对于当时主导世界的西方文明产生了怀疑,纷纷悲叹文明的衰落和即将灭亡。这种迷惘、失望和焦虑的情绪笼罩在西欧国家,人们迫切地渴望回到过去的繁荣和理性之中。到了20世纪的20年代,世界经济似乎重新走上了正轨,美国成了这一波世界经济复兴的发动机。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繁荣的景象遍及各地。这一时期接连主持美国联邦政府的是3位共和党总统,因而他们的政策带有明显的保守主义色彩。他们自信如果政府尽力地促进私营工商业主的利益,那么繁荣将会缓缓地渗入社会的各个阶层。  当时的美国政府努力为国内的工商业创造最有利的环境。1922年通过的关税法案使得高额的关税壁垒足以确保美国的制造业垄断国内市场。与此同时,政府还着手执行一项大规模的减税计划,避免征收高额的所得税来妨碍对新兴工业的投资。总统柯立芝曾经无比认真地说:“建起一座工厂的人就是建了一座神殿。政府通过对公共支出实行厉行节约的制度可以比任何其他措施更能消除经济弊病。”美国国会也通过了一系列的法律,同意把过高的利润税和公司税大幅度削减。在整个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私营工商业主受到了很多政府的鼓励和支持,包括建设贷款、允许承办邮政事业以及其他间接补助。政府不仅将战争期间严格控制的全国铁路交给私人经营,同时也把战争期间归政府所有并由其经营的商船队出售给私人。  另外工作效率的提高也极大地促成了这种繁荣的景象。美国生育率的下降、移人人口的诸多限制以及科学方法在商业上的持续应用,极大地促成了工作效率的提高。在这短短的10年里,虽然美国的人口只增加了12%,但是工业生产量几乎增加了1倍。其中科学方法的大量应用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经济学家密契尔这样写道:“自从1921年以来,美国人民比以前更能有效地把智慧应用于逐日的工作上面……把科学使用于工业的整个过程比以前更为深入了。人们还作了不断的试验,把科学应用到管理、工会政策和政府的行政事务方面去,使效率更为增加。”  私营工商业主从新机器和科学的企业管理方法中尝到了甜头,急速地开始扩张,其中以汽车制造、电气设备和房地产业为龙头。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汽车业巨头蓬勃发展,它们几乎垄断了全美国90%的小汽车和货车市场。汽车业的兴旺发展带动了其他许多的行业,加速了整个经济的运转速度。尾随汽车产业之后便是电气设备制造业。当时电气设备产品的使用范围很广。许多工厂都开始转向电气化,家庭主妇也十分乐意购买电熨斗、吸尘器等用具。在这10年里,美国电力的生产增加了1倍以上,而同时电气产业的产值几乎增长近3倍。经济繁荣表现最为显著的一个方面便是房地产业的异常活跃。伴随着现代建造技术的运用、房屋租金的高涨、个人财富增加所刺激的需求,纽约的大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建设速度惊人,有86层高耸如云际的摩天大楼也在1931年建成完工。许多民众都以未来的收入为抵押,进行分期付款的购买。房屋贷款的户数到1924年为止10年里从3103935户增加到8554352户。这同时又导致了金融业的异常繁荣。  在那位沉默寡言、惜字如金、嗜睡出名的柯立芝总统当政期间,美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史称“柯立芝盛世”。自满成为当时的一种社会风气。1928年总统柯立芝向国会议员进行工作汇报时说:“我们国家可以满意看待现在,乐观展望未来。”然而在这种繁荣的局面下暗藏着巨大的危机,整个美国正处于摇摇欲坠之中。  第二节 危机暗藏  20世纪20年代美国巨大的繁荣背后,它的经济体系存在着严重的漏洞。某些行业并没有分享到美好的时光,煤矿业由于受到来自石油的竞争,进入一个衰退期。棉花和羊毛纺织业也因为新的合成材料出现,特别是人造纤维的竞争而停滞不前。  美国经济中最为薄弱的农业,随着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下跌,农民为此苦恼不已。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场主要在欧洲,导致欧洲的农业产量大幅下降,美国、加拿大、阿根廷等国的农民趁机扩大了他们的生产。当第一次世界大战在1919年结束时,欧洲的农民重新开始了他们的农业生产活动,导致全世界范围内粮食出现过剩,粮食价格大幅度地下跌,1921年的玉米价格只是1919年的1/3。棉花、小麦和生猪的价格更是跌了一半。农民的生产成本显著上升。美国农民为了适应竞争除了需要购买昂贵的机械工具外,还面临着其他国家的高额关税和粮食进口配额的问题。  同时由于技术的进步,农民更加广泛地使用化肥,农作物亩产数量继续向上增长,随之而来就是农产品价格跌到了谷底,土地的价格严重贬值,从1920年的700亿元下降到1927年的581亿元。审多农民面临破产的境地,每1000个农庄的破产率从1920年的0.21跃升到1928年的1.2以上。农民深切地感受到他们的收入与其他行业的收入脱了节。尽管国会中农业区的议员集体做了努力,但是政府对改善这一情况并无多大作为。哈丁总统反对将直接援助农业作为原则问题来讨论。“每一位农场主都是大企业家”,他宣称,“除非牺牲掉仍然使农场成为国家真正的公民精英宝库的美好的个人主义,否则要在他们中间取消竞争将是不可能的。”在哈丁总统执政期间,国会强化了调控铁路运费和粮食交易的法律,并使农民贷款更加容易。但是国会没有采取任何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行动。对国外进口的农产品实行高额的关税也丝毫没起任何作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岁月里,美国工人们不仅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而且权利也遭到了很大的损害。在20世纪20年代,每年都有大约2.5万人死于工伤事故,10万人终生残疾。仅在纽约市就有200万人生活在廉价的公寓里。这些公寓大多缺乏必要的生活安全措施。同时随着400万的退伍军人加入到劳动的大军,工作岗位竞争比以往更加激烈。许多公司由于发觉利润下降,开始着手削减工人的福利待遇。与此同时,部分资本家甚至搬用了战时的制度,大量增加使用工人密探和间谍,还不时求助于警察。工人们忍无可忍,要求提高工资所举行的罢工此起彼伏,然而一次也没有成功。主要原因在于工会组织陷入了极度衰弱的境地,工人们缺乏联合的阵线,往往单独行动,因而屡屡失败。  在诸如解决失业问题方面美国政府也几乎没有什么大的进展。就业人数上升得很少,甚至没有上升,跟不上人口增长的步伐。在某些行业中,例如采矿、铁路、农业等,就业人数实际上还下降了。例如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受雇于制造业的工人数量从1920年1月的757100下降到1928年7月的509700人。根据保守的估计,即使在经济最繁荣的岁月里,失业人数也保持在150万人左右。换言之,这种失业状况不会是由于平常所谓的技术性失业导致的。因为自从工业革命开展以来,技术性失业或多或少的存在,但是数量绝不如此庞大,一定还存在着更为深层次的原因。  因此空前的繁荣建立在不稳定的基础上,庞大的工业利润进入了少数社会上层人士的口袋。占社会1%的上流社会中1/10家庭的收入,等于占社会42%的社会底层家庭收人的总和。而这些人的巨额财富并没有投资到工厂,却流入了股票市场,带来了大牛市,最终这个巨大的危险的泡沫爆破了。  第三节 黑色星期四  1928年春,随着美国总统竞选活动的升温,各个候选人竞相赞美美国经济的奇迹,受此刺激,股市也加速了上升的步伐。有些保守的股票经理人开始表达他们心中的担忧,警告民众说大多数股票价格已经严重超高。但是民众对此言论却嗤之以鼻。  1929年上半年,股票价格再攀新高,投机热潮席卷全国。许多美国人用他们毕生的积蓄进行股票买卖活动。街上的出租车司机一面开着汽车,一面向乘客建议应当购买哪只股票。路旁擦皮鞋的小童也向人积极推荐当天的热门股票。然而到了9月份,好景到头了,股市开始出现波动。但同时大多数的分析观察家依然顽固地认为股市正在处于一个震荡调整期,很快就会恢复上升势头。最终在1929年10月的最后10天。集中了美国证券历史上一连串刻骨铭心的日子。  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天色阴沉,下着小雨。投资商约翰·瑞德早早地起床,开着自己的黑色福特车来到纽约证券交易所。……

媒体关注与评论

  《通论》对经济思维和经济实践的影响是深远的。“凯恩斯革命”远不止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自从这本书1936年出版以来,至少到1960年代,大多数职业经济学家们,尤其是其中最为杰出的那部分,都标榜自己是一个“凯恩斯主义者”。  ——米尔顿·弗里德曼(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我多亏凯恩斯的帮助,才能把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精华吸收过来。我赞赏凯恩斯与正统的经典经济学家在理论领域中展开的决斗。觊恩斯挺身而出,起来反对传统的谬误。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经济学革新运动,真理将使我们自由,也会被我们充分享用。  ——詹姆斯·托宾(1981年诺贝尔经济学将得主)  也许我们要稍早一点宣称,《通论》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以及马克思的《资本论》一起构成过去一百多年中出现的最重要的著作。  ——阿尔文·汉森(美国著名经济学家)  他是一位天才,而作为一位政治经济学者,他对专业人士和一般群众的思想都有着世界范围的影响……要想找出一位能与之相比拟的经济学家、我们必须上溯到亚当·斯密。  ——英国《泰晤士报》1946年为凯恩斯撰写的讣文

编辑推荐

  保罗·克鲁格曼:萧条经济学的回归。  萧条过去了吗?公共投资何以挽回颓势?降薪能拯救失业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走出萧条的经济学圣经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看完此书后对经济周期的成因有了深刻的认识。
  •   我老师编写的 大家看看啊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