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晓峰 页数:315
Tag标签:无
前言
读者所阅读的这套“媒介实务进阶教程”文丛,内容涉及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等方向,几乎覆盖了新闻与传播学的所有主干专业课程。该出版计划最初由杜骏飞教授提议,经我们与浙江大学出版社的李苗苗编辑多次商讨联系,终于玉成其事。对这一出版工作,作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院长,我从一开始就以非常积极的态度明确表示支持,原因有三:其一,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实践化教学领域素负盛名,与在高校出版社中声誉日隆的浙江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这套丛书,可谓强强合作,相得益彰。其二,近年来,在全国高校中成套的教材出版不少,但着眼于“媒介实务进阶”的实用教材尚不多见。即在南京大学,也亟需一套完整的覆盖新闻传播学基本专业方向的实务教材。因此,这套教材的出版,多少有填补空白之功。其三,这套教材是一批兼具理论与实务才能的中青年才俊编撰的,作品眼光敏锐、视野开阔、说理透彻,广泛吸收了近年来的一些最新成果。我特别看好这一代年轻学者和他们的成果,自然,我也很期待他们在该套书出版后,能广泛听取同行们的意见,特别是授课以后听取同学们的意见,以求在以后的再版中不断完善。教材是什么?教材是范本,教材是最基本、最核心的专业知识,它具有普适性和基础性的特点。好教材传世不朽,好教材令学生一生得益。
内容概要
好莱坞电影创造了一个视听奇观,也引领了当下纪录片追求视听刺激的潮流。于是,一直困扰纪录片理论与创作的另一个问题又重新引起理论界的关注:真实还是虚构?故事片和纪录片作为电影艺术的两大分野,其关系是复杂和微妙的。电影也正是围绕着“真实与虚构”、“再现与表现”一直交错纠结地发展着。正如我们常说的“纪录片向故事片靠拢,故事片向纪录片靠拢”。那么纪录片在视听语言运用上究竟应该走向何处?“视听奇观”是否适合纪录片?本书正是结合以上问题,从纪录片“视”与“听”两个通道切人,从纪录片“视”与“听”的记录和“视”与“听”的表现两个方面展开对纪录片创作的探讨的。本书在深入分析纪录片视听语言结构的基础上,着重对个人化纪录片进行了深入研究,在DV创作逐渐普及、影像越来越趋向个人化的今天,本书对以DV方式进行纪录片创作的作者来说,更具启发意义。本书立足于影视摄像、编辑的基本理论,有选择地吸纳电视采访与电视编导的理论、电影叙事理论、蒙太奇理论等影视相关理论,将影视声音与画面采集、后期剪辑与制作作为一套视听语言系统从整体上进行审视,同时对纪录片制作中的方法进行提纲式的归纳,从而完成对纪录片创作的有深度的理论揭示。
作者简介
李晓峰,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南京大学戏剧影视艺术系电影方向博士研究生。有多年在电视媒体工作经验,部分作品获国家级奖项。2003年研究生毕业留校后,开始指导学生从事影视实践并担任广播电视专业采、编、写的核心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讲课程有:“电视摄像”“电视编辑”“纪录片创作”等。指导的DV作品多次获全国、省级奖项,本人在江苏省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DV作品比赛中,获“最佳指导教师”称号。2006年5月,组织主办了“首届全国大学生DV影像艺术节”。著有《影视创作方法通论》,学术文章见于《现代传播》《电视研究》等。
书籍目录
序 拍摄与观察第一章 纪录片的声音采集方法 第一节 选择一只话筒 第二节 话筒的分类 第三节 控制音量电平 第四节 控制噪音 第五节 声音透视 第六节 技术细节 第二章 画面采集 第一节 学会使用光线 第二节 学会利用色彩 第三节 构图的基本形式 第四节 运动改变了影视的时空第三章 纪录片创作方法要点 第一节 制作流程 第二节 纪录片中的戏剧性场景如何形成 第三节 纪录片实拍中异常因素的处理 第四节 纪实短片的制作要点 第五节 纪录片:一种观点的表述方式 第六节 精品纪录片赏析第四章 纪录片听觉语言建构:同期声的使用 第一节 声画关系中的同期声 第二节 同期声使用对声画关系的影响 第三节 同期声与声画关系研究 第四节 “声声关系”——电视研究的新课题第五章 “视听奇观”语境下的纪录片创作 第一节 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好莱坞化倾向 第二节 再现手法在纪录片中的使用 第三节 纪录片的声音叙事——以张以庆作品为例第六章 个人化纪录片创作 第一节 个人化纪录片的形成背景 第二节 个人化纪录片的基本属性 第三节 个人化纪录大师及其作品分析 第四节 对个人化纪录片发展中的问题思考附录 中国纪录片作品总目录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章 纪录片的声音采集方法第一节 选择一只话筒一、认识话筒的类型泼辣的动圈式话筒。这种话筒对温度变化、一般性的碰撞、过载有较强的承受能力。在卡拉OK、广播、电视现场制作等方面被广泛使用。但它的灵敏度并不高。敏感的电容式话筒。电容式话筒频响宽,灵敏度高,非线性失真小,瞬态响应好。也是电声特性最好的一种话筒。同动圈式话筒相比,电容式话筒对物理震动、温度变化及输入过载敏感得多,但用于接收离声源较远的地方产生的声音,质量往往比较高。其缺点是防潮性差,机械强度低,价格稍贵。一般来说,电容式话筒常用干电池供电,虽然这个电池可以使用较长的时间,但在外出拍摄时,包里一定要带一些备用电池。许多采访就是因为缺少了这块小小的电池而失败。温和的带式双向话筒。和电容式话筒的敏感度和质量一样,带式双向话筒制作的声音“较温和”,经常受到歌手的喜爱。电容式话筒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用于室外,带式双向话筒不同于电容式话筒,只能用于室内。
编辑推荐
《纪录片音画采集方法》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