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杜骏飞、周海燕、 袁光锋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04出版) 作者:杜骏飞,周海燕,袁光锋 等 著 页数:37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传播学是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学科交叉性使它与新闻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诸多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也包括了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传播学研究,注定要与人类社会实践紧密相连。 自然科学研究大多通过实验测量来取得一手数据资料,而人文社会科学中的“科学”二字,却并非等同于于自然科学。从方法来说,包括可控制的精确实验、大样本调查等典型的实证研究,一方面仍与自然科学的“科学”有所距离,另一方面,其本身亦有诸多这样那样的限制及不足。加之,基于现实事件的本土化意义上的中国传播学研究,也断然不是纯理论研究及引进研究所能替代的。于是,翔实地搜集既有事实,完整而深入地探析材料与主题,以个案研究来探讨事物与事件的机理,就成为我们做具有创新性、探索性、有效性的研究的重要选择。
书籍目录
导论导论一 通往公开之路——汶川地震的传播学遗产导论二 汶川地震的新闻学启示录导论三 新闻权力的起与止——汶川地震灾难报道的几个伦理学思考第一单元 传者分析研究一 从汶川地震看政府、媒介和受众:互动和平衡研究二 新闻从业者:专业主义考量研究三 记者:伦理学反思研究四 网络公民新闻的实践及反思第二单元 内容分析研究一 “政府形象”的新闻建构研究二 企业形象的传播学分析研究三 非政府组织形象的媒体呈现研究四 公众人物形象的多个案观察研究五 汶川地震中的公民形象——对中国内地主流报纸的内容分析第三单元 媒介分析研究一 极限条件下的媒介竞争法则研究二 深度与理性:报纸的独特表现研究三 声音的力量:汶川地震中的广播议程分析研究四 记录汶川:电视媒体的核心地位研究五 新兴的主流:解读地震中的网络媒体研究六 被释放的传播力:手机媒体的影响力第四单元 受众与效果分析研究一 网络良民与网络暴民:网络参与者的群体呈现研究二媒介素养的多维审视研究三汶川地震中的社会行动力研究第五单元 传播环境与传播控制分析研究一 汶川地震中的信息公开及其动力机制研究二汶川地震中谣言的传播与控制研究三国际报道中中国形象的“全景扫描” 第六单元 专题研究专题一传播秩序的反思专题二 公民社会的阐释专题三 政治粉丝与公民文化:汶川地震中政治粉丝现象研究专题四 媒体中的知识分子话语——以《南方周末》和《FT中文网》为例余论 关于汶川地震与中国社会进步的若干思考附录 汶川地震大事记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当然,我们可以特意去寻找乐观的一面,譬如在2008年春节前雪灾事件中,公安、交通等部门及时启动“抗击雨雪灾害信息协调机制”,每天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最新道路交通情况,广东省等一些地方的应急办利用气象短信发布平台,发送了几千万条交通提示短信。这些举措,是政府信息公开的有益实践。我们也可以特意在乐观表现中去寻找不乐观的一面,譬如在汶川地震之初,中国新闻的迟疑;汶川地震之后,部分地区的新闻管制曾经对地震事件中的所谓“负面新闻”过滤甚严,诸如此类。尽管该事件中一切新闻传播的不足都在后来的进程中得到了匡正,并且最终呈现了中国传播史上的最重要的悲喜剧,但是,若非自然灾害如此猛恶,我们的灵魂受到如此惊悚,谁又能说,传媒信息公开的卓越表现就是必然的结果?关于这一点,我们来观察一个发生在震灾前仅仅一个多月的案例:阜阳病毒事件。2008年3月上旬开始,阜阳市几家医院陆续收治了以发热伴口腔、手、足、臀部皮疹为主的疾病患者,少数伴有脑、心、肺严重损害。3月27日,第一例患儿死亡;3月29日,阜阳市人民医院将情况上报阜阳市卫生局、市疾控中心;3月31日,阜阳市卫生局上报安徽省卫生厅。4月15日,安徽省卫生厅向卫生部求援。直到此时,当地政府才在本地媒体上公开了关于此病的简短含混的信息。到16日时,阜阳已有10例同类患儿死亡事件发生,全城陷入了恐慌和混乱,而此时,仍然缺乏可靠的官方消息。于是,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关于“怪病”夺取儿童生命的传言,在阜阳乃至全国大量传播,死亡人数也有了各种不同的恐怖说法。“百度贴吧”里出现了“阜阳儿童突然死亡那么多为什么不公布?”的帖子。有人称这种病是“小儿非典”,有人称是“人禽流感”,还有人说是“口蹄疫”,也有人说是“手足口病”等等,不一而足。家长们不敢带着孩子上街。有的家长开始把孩子疏散到了外地。与此同时,板蓝根、巴士消毒液等相关的药品都涨价了。面对“谣言”,当地政府的信息公开表现得如何呢?当地的日报、晚报、电台以及电视台4月15日发出《市医院儿科专家就出现呼吸道疾病问题答记者问》和《有关人士就近期阜城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较重患儿问题答记者问》。两份“答记者问”,目的是对社会上传言进行“辟谣”。第二份“答记者问”称,最近有“几例”呼吸道感染症状的患儿已死亡。但与前几年比较,发病水平并没增高。
后记
传播学是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学科交叉性使它与新闻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诸多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也包括了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传播学研究,注定要与人类社会实践紧密相连。自然科学研究大多通过实验测量来取得一手数据资料,而人文社会科学中的“科学”二字,却并非等同于于自然科学。从方法来说,包括可控制的精确实验、大样本调查等典型的实证研究,一方面仍与自然科学的“科学”有所距离,另一方面,其本身亦有诸多这样那样的限制及不足。加之,基于现实事件的本土化意义上的中国传播学研究,也断然不是纯理论研究及引进研究所能替代的。于是,翔实地搜集既有事实,完整而深入地探析材料与主题,以个案研究来探讨事物与事件的机理,就成为我们做具有创新性、探索性、有效性的研究的重要选择。近年来,中国大事不断,从SARS横行到南方雪灾,从3·14事件到奥运举办等,无一不涉及信息传播。回溯这一连串事件,传播学角度的剖析和探究未曾止步。SARS事件反思推动了政府信息公开,3·14事件探究则重提新闻真实和国际传播……以往的经验证明,重大媒介案例研究对于传播理论和实践的推动作用明显。但,显而易见的是,对重要媒介事件的关怀、对重大媒介案例的系统深刻的研究,学术界仍较为缺乏。
编辑推荐
《公开时刻:汶川地震的传播学遗产》是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