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与代际公平

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高辉清  页数:394  

前言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已经实施了30年,但基本是以经济领域效率导向的改革和开放为主线,社会、文化领域的改革明显落后。这不仅导致经济领域的深化改革和进一步开放步履维艰,而且阻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进程。未来的中国应该是与世界先进文明高度接轨的更加开放,更加民主、平等和自由的中国。显然,当下和未来中国的公共政策的形成和实施过程将会面临更加复杂的选择,其难度也可想而知。我们开始进入一个航向尚不完全明确的深海区域。如果说河里有石头可摸,海里则布满了暗礁!全面配套的转轨改革将更加艰辛。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几年前专门成立了公共政策研究部,陆续聘请了生活和工作在国内外的众多中国学者作为高级研究员。这些优秀的学者跨越经济、法律、政治、社会、文化诸学科,并长期从事公共政策的理论和咨询研究。从2008年起,我们更以“公共政策研究报告”、“公共政策论丛·专著”和“公共政策论丛学者自选集”三个系列为组合,推出这套公共政策论丛,并将其作为一项连续出版的计划。

内容概要

本书为国内不多见的全面阐述循环经济的经济学理论专著。循环经济模式与传统经济模式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追求经济的发展效率,还要考虑环境和资源的持续支持能力,经济的发展以不伤害环境资源为前提,因而其实际追求的是一种“有限制”的高效发展。设定这种限制的依据就是保证环境资源利用的代际公平。本书在借鉴生态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循环经济学资源价值构成理论,这一新的价值分类构成了一个简明、无遗漏、不交叉的体系,具体创新之处在于:一是根据环境资源具有的经济外部性,引入了分享价值;二是根据代际公平的原则提出了贮备价值(或说后代价值);三是强调一个时限观念,在新的环境资源价值体系中脱离时间限制来谈环境的价值大小是没有意义的。  当今世界,环境资源的过度消耗不仅带来生态问题,使得经济发展环境恶化,而且必将越来越明显地影响和改变经济本身的运行规律。本书从循环经济理论出发,对这一人类发展进程中的症结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反思,并将循环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统一了起来,是这一领域的最新成果。

作者简介

高辉清,数学博士,循环经济学博士后。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发展战略处处长,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济系访问学者。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特邀研究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部理事。主要从事宏观经济、产业经济和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发表经济分析文章五百多篇,约二百万字。先后为((南方周末》、Businesswqeekly(英文)、《中国经营报》、《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报》、《新京报》、《亚洲周刊》《香港》、《权衡》等媒体开设了专栏。独著一部,合著二十几部,参与国内外各类课题二十多项,其中主持课题十多项。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部分 基本理论 第一章 介于悲观与乐观主义之间的第三条道路  1.1 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型  1.2 第三条道路  1.3 对于中国而言,第三条道路更具有现实的意义 第二章 循环经济概述  2.1 循环经济产生的背景  2.2 循环经济的定义  2.3 循环经济的发展历史  2.4 3R原则  2.5 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2.6 对循环经济的简要评价 第三章 循环经济的改进  3.1 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  3.2 循环经济的改进方向  3.3 循环经济的改进内容  3.4 两种新的理论基础的引入  3.5 基础理论给循环经济学的改进带来启示 第四章 循环经济学的环境资源价值构成  4.1 环境资源与自然资源  4.2 环境资源价值的特点分析  4.3 生态经济学对环境资源价值的研究  4.4 环境经济学对环境资源价值的研究  4.5 循环经济学框架下环境资源的价值构成  4.6 循环经济资源价值组成的合理性分析  4.7 新旧两种环境资源价值构成的区别与联系  4.8 环境资源价值构成的进一步讨论 第五章 代际产权  5.1 产权的定义  5.2 产权与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和外部性  5.3 环境的外部性与环境产权  5.4 环境资源的代际产权  5.5 自然资源产权的模式 第六章 经济阈值  6.1 环境经济阈值  6.2 生态经济阈值  6.3 循环经济阈值第二部分 资源利用的减量化 第七章 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化模型与政策  7.1 阈值的确定  7.2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次优化与相应政策  7.3 基于有效性的第二次优化与相应政策  7.4 基于生命周期的第三次优化与相应政策 第八章 不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化模型与政策  8.1 不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的阈值问题  8.2 资源替代分析与政策安排  8.3 基于有效性的优化开发模型  8.4 基于有效性的优化利用模型第三部分 资源的再利用 第九章 再回收与再制造概述  9.1 再回收与再利用  9.2 再制造 第十章 再利用的有效性分析、模型与政策  10.1 阈值的设置与优化  10.2 回收资源的再利用方式选择  10.3 再生资源的交易市场  10.4 促进中国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政策安排  10.5 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第四部分 排放的减量化 第十一章 污染物排放目标制定与分配  11.1 污染物排放的环保阈值  11.2 确定控制目标  11.3 控制目标的确定方法  11.4 指标分配 第十二章 污染物撵放控制与监督  12.1 环境道德约束  12.2 环境政策制约  12.3 命令与管制  12.4 市场化方式 第十三章 环境保护的成本一收益分析方法  13.1 环境政策的成本  13.2 环境政策的收益  13.3 环境政策的成本一收益分析  13.4 环境损害与效益的价值评估方法 第十四章 交通污染管制及其政策安捧  14.1 交通污染问题的由来  14.2 国外机动车污染控制管理体系分析  14.3 我国机动车污染控制管理体系  14.4 传统交通管理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14.5 同时考虑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的交通管理政策  14.6 加强交通污染控制管理的若干建议与措施第五部分 循环经济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第十五章 循环经济对产业经济的影响  15.1 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15.2 对制造业的影响  15.3 对建筑业的影响  15.4 对第三:产业的影响 第十六章 循环经济对投资、消费、外贸与GDP的影响  16.1 资源循环利用对消费、投资和进口的影响的定性分析  16.2 资源循环利用对消费、投资、进口和GDP的影响的定量分析  16.3 结论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一是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承载压力与日俱增,人类对自然资源日益增多的需求与生态环境不断衰竭的资源供给能力形成极大的反差。工业化过程中,人类凭借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将自然资源转换为人类的可用财富,为人口的急剧增长提供了厚实的经济基础。快速增长的人口又加大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开发,致使人口与环境资源的矛盾日益尖锐。19世纪初,世界人口不过10亿,经过130年,到20世纪30年代初增至20亿,到1960年,再增至30亿,到20世纪末,已激增到60亿。40年间净增了30亿,而且增长趋势仍在继续,以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趋突出。目前全球剩余石油可采储量仅1400亿吨,按目前开采进度,静态保障年限只有40年,全球天然气可采储量仅约150亿立方米,静态保障年限仅为60年。另外,目前全球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缺水,其中28个被列为严重缺水国家和地区。预计再过30年,缺水国家将达到46-52个,缺水人口将达到28-33亿。二是物种灭失,生态失衡。法国1985年一份调查报告表明,该国当时已有57%的哺乳动物、62%的两栖动物、53%的巢居鸟类灭绝或濒临灭绝,已经灭失的具有科学价值的植物已达50%。另据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1988年lO月报道,全世界已有1000多种鸟濒临绝迹。地球上究竟有多少生物物种因人类的不当开发而灭失,尚无法精确统计。但有一点是众所皆知的,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许多生物种群因人类的肆虐已经大量灭失,或正在濒临灭失。人类本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当然不能超自然地存在和发展。研究表明,由于生态食物链的作用,每消失一种生物物种,往往有lO一30种依附于这种物种的生物随之消失。而物种的丧失必然减少和限制人类和众生万物适应变化条件的选择余地,恶化人类和众生万物的生存环境。三是工业污染,环境恶化。空气污染造成的温室效应、酸雨危害和臭氧空洞已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三大杀手。水污染造成人类有限的淡水资源危机日趋严重。21世纪世界水资源委员会调查报告指出:目前世界上只有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和非洲撒哈拉南部的刚果河可归人健康河流之列,其余所有水系都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四是过度开垦和放牧,滥伐森林,使森林锐减、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土地退化。19世纪60年代地球上约有森林55亿公顷,到20世纪60年代的100年间锐减了17亿公顷,仅存38亿公顷,约占陆地面积的1/4;可到1978年,就锐减到只占陆地面积的1/5。全球一半以上的森林被毁。

编辑推荐

《效率与代际公平:循环经济的经济学分析与政策选择》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效率与代际公平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