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原型与道德教育

出版时间:2008-8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蒋一之  页数:256  

前言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威尔森的《社会生物学》和道金斯的《自利的基因》相继出版,提出了“自利的基因”(selfish gene)和作为“文化基因”的“模因”(meme)概念,开辟了从生物学和社会学的“新的综合”的角度研究伦理学的利他行为的新路线。本来,循着这个研究思路,从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对人类道德及其发展进行综合性的研究,是可望取得重要的成果的。  其实,在稍早的70年代初期,柯尔柏格就已经看到:“道德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对普遍的人类移情倾向和公正倾向不断的重新组织并使之变得更加合适的过程”。这种“普遍的”“人类移情倾向”和“公正倾向”,实质上就是皮亚杰所说的“主体所完成的一切建构”的前提——“先前已有的内部条件”,也就是康德式的先验的“图式”。只可惜,作为0理学家的柯尔柏格,似乎对其本身不感兴趣,或者找不到充分的证据,没有或者不能从文化学、社会学的角度予以研究,因此只能把其作为出发点,存而不论,从而把精力集中于心理学的关于个体道德发展的过程和阶段的研究及其在道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对此,我曾经觉得:关于伦理范畴、道德价值的发展研究,应该有一个文化学与心理学、人类总体的历史发展和人类个体的心理发生的“新的综合”;“在研究方法上,建构主义的探讨可望推及时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中知情意行诸要素以及由此组成的道德发展整体的研究并得出富有成效的结论——如建立一门从结构 发展角度研究道德或伦理的个体发生和人类发生的学科——发生伦理学”。

内容概要

道德原型是道德意识在心理范畴上的原本模型,是构成人们道德识活动的基础的先在形式和倾向性。它是祖先精神遗存和个体后天经验的凝结。通过先天制约与后天建构的统一、生物机制与文化机制的互馈,道德原型完成自身的传承与发展。基于“异质同构”,作为心理形式的道德原型可以在人类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找到对应物,可称之为文化道德原型。    道德原型天然地包含着个体道德发展的各个维度。个体的道德发展是个全内外部道德原型由主体活动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内涵丰富的整体发展。    内隐学习是道德学习的基本形式。内隐道德学习既以道德原型为基础,又以道德原型为内容。道德价值的直接教学在促进个体道德学习的效率和建构新的道德原型方面具有独到的作用。

作者简介

蒋一之,l971年出生,毕业于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博士。现为杭州师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杭州市新世纪“13l”优秀中青年人才培养人选(第二层次)。以道德教育为教学和学术研究主要方向。参与及主持国家、省、市级课题多项。参与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思想品德》的研论与编写。出版《青春不脆弱》、《道德教育新论》(译著)、《现代教育新论》(合著)等著述。在《社会科学战教育展望》、《教育理论与实践》、《全球教育展望》等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

书籍目录

导论  一、古老的命题与当代道德教育的困惑  二、当代多学科研究与原型理论的启示  三、本书写作的基本思路与结构第一章 原型  第一节“原型”概念的多学科阐释    一、分析心理学领域的“原型”概念    二、文学艺术领域的“原型”概念    三、认知心理学领域的“原型”概念     四、其他学科领域的“原型”概念  第二节 原型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一、原型的基本内涵    二、原型的基本特征第二章 道德原型  第一节 “道德原型”在思想史上的踪迹    一、伦理学的良心说与道德直觉说    二、道德进化论    三、分析心理学的道德说  第二节 道德原型界说    一、道德原型的涵义    二、道德原型与良心(知)    三、道德原型与道德直觉    四、道德原型与道德图式  第三节 道德原型的生成、发展与表达    一、道德原型的生成    二、道德原型的传承与发展    三、道德原型的表达第三章 道德原型与个体道德发展  第一节 个体道德发展的维度    一、品德要素维度    二、品德的形式一内容维度    三、道德直觉维度     四、其他维度  第二节 道德原型对个体道德发展的价值    一、道德原型视角在个体道德发展研究中的独特性    二、基于道德原型的个体道德发展第四章 道德原型与道德教育  第一节 道德原型的道德教育价值概述    一、有助于解决“道德何以可教”的德育元问题    二、有助于认识德育在个体道德发展中的作用    三、有助于德育在“道德如何教”方面的改进  第二节 道德的内隐学习与道德原型场的控制    一、道德学习的基本形式:内隐学习    二、道德原型场的控制  第三节 道德的直接教学与道德原型的利用    一、道德的直接教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二、道德原型的提炼与教学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原型  人的实践经过千百万次的重复,它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格固定下来。这些格正是(而且只是)由于千百万次的重复才有着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列宁  根源于人类学、发生学、精神分析学、分析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学科研究成果的原型理论,是人类在20世纪努力结合自然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探求自身精神世界而获得的思想武器之一。其内在的方法论特质与阐释力,提供了以原型为视角研究道德意识的生成及教育问题的新思路。  第一节 “原型”概念的多学科阐释  “原型”一词,不论在汉语中,还是在英语中(用来指称原型的英语单词有两个:archetype和prototype),最基本的意思均指原始的模型,是据以复制、仿制或创造其他类似物件的事件。例如,人类以鸟为原型发明了飞机。在文学作品中,原型则特指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如小说《红岩》,中江姐的原型是革命烈士江竹筠。不过,在20世纪西方文化的发展中,由于众多领域纷纷“借用”原型概念,并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赋予其不同的内涵,使得原型概念目前所拥有的涵义远比上述解释复杂而抽象。我国学术界在介绍和运用当代西方原型理论时,基本上认同并使用了这些解释。  一、分析心理学领域的“原型”概念  分析心理学是20世纪重要的心理学流派之一,主张经心理学研究和历史文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分析人类的精神世界和行为。创造人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在人格结构的研究中提出了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又译集体潜意识)、原型等重要的理论观点。他所指的“原型”一般用“archetype”表示,是对古代哲学原型概念的激活与创新性使用。荣格指出: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道德原型与道德教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