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中的宗教

出版时间:2009.3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英)PavlosHatzopoulos著  页数:348  译者:张新樟  
Tag标签:无  

前言

我一直觉得诺斯替主义、治疗术和政治哲学是可以联系在一起的,在翻译校对这本《国际关系中的宗教》的时候感觉更明显。个体层面的身心问题和社会层面的精神物质问题是相对应的,国际关系是大尺度上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跟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直接相关,因而也与个人的宗教直接相关,而个人的宗教又与社会传统有关系,社会传统之间的关系又是构成国际关系的重要内容。个人人生观和社会传统的核心是精神修养(灵修),因此可以说不同的灵修从总体上决定了看待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态度。于是,追求迄今为止一切宗教修养中的共同性的诺斯替主义就成了理解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维度。最近温习了《管子·内业》中的这样一段话:全心在中,不可蔽慝,和与形容,见于肤色。善气迎人,亲与兄弟,恶气迎人,害于戎兵。不言之声,疾于雷鼓,心气之形,明于日月,察于父母。赏不足以劝善,刑不足以惩过。气意得而天下服,心意定而天下听。

内容概要

  为什么在对神的理解中存在的一些相对比较小的分歧,却在激化共同体之间的冲突方面具有非常大的威力呢?为了捍卫自己的身份认同和原真性的行为有可能比捍卫利益的行为更具有根本性,因为如何划分利益取决于个体或群体的自我认同。我们不能用“理性主义”的术语把这种行为描述为捍卫利益,因为只有当它们与特定的人、社会团体、共同体或国家相联之后,计算利益才变得有意义。  宗教和文化在特定的社会传统和共同体中塑造、灌输和决定着价值观。价值冲突触及到政治社会的核心,它们动摇特定社会秩序的基本原则,并且能够带来深远的社会变革。通常,价值;中突比利益冲突更倾向于暴力。  将宗教用于政治目的,行为者就否定了神圣召唤的超验性。宗教不再基于恐惧和战栗,而是成为了绝对确定性的源泉。宗教行为不再受对罪的承认所驱动,或者更宽泛地说,受存在于尘世和超验领域之间的遥远距离感所驱动,而是变成了一种政治行为,仿佛自己就是上帝,在执行这些政治行为。

作者简介

译者:张新樟 奚颖瑞 吴斌 编者:F.佩蒂多  P.哈兹波罗 张新樟,1970年生,浙江浦江人,外国哲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留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访问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目前受浙大“新星”计划派遣在德国齐根大学(S1egen Unlverslty)学习,师从著名政治哲学家Erlc Voegelln的弟子K1aus Vondung教授,并与其合作研究两年,主题为古今诺斯替主义研究,具体从事以古代诺斯替主义为核心的沃格林政治哲学、政治与宗教之关系以及国际政治中的宗教研究。主持的项目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诺斯替典籍的翻译及其当代诠释”,省教育厅课题“认识疗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教育部创新基地浙江大学基督教与跨文化研究中心重点项目“古地中海文化圈心身疾患治疗学研究”。主要著作和译著有:《“诺斯”与拯救:古代诺斯替主义的神话、哲学与精神修炼研究》、《诺斯替宗教》、《神圣的罪业——安提戈涅解读》、《施特劳斯与古典政治哲学》、《论灵魂与复活》、《科学、信仰与政治》、《没有约束的现代性》、《政治与信仰:施特劳斯与沃格林通信》等专著一部,译著七部。其中专著《“诺斯”与拯救:古代诺斯替主义的神话、哲学与精神修炼研究》获浙江大学董氏文史哲二等奖,浙江省教育厅社科一等奖,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与诺斯替主义相关研究论文共二十六篇,关于诺斯替主义的研究性专著《诺斯、政治与治疗:古代诺斯替主义的当代诠释》正在出版过程中。

书籍目录

导言:流放归来一、本书的内容二、本书的期望第一部分 国际关系理论与宗教第一章 严肃对待宗教和文化多元主义:全球宗教复兴与国际社会的转型一、威斯特伐利亚预设及其对宗教的构想二、麦金太尔:回到未来?三、结语第二章 文化多元主义的教义、实践和宗教视野一、新近的表述二、神学态度与它们的政治对应物三、结论和更多的问题第三章 走向一种国际政治神学一、“第三次争论”(ThiordDebate)和宗教:后现代的施洗约翰二、诸宗教(Religions)的本体论三、从社会科学的“转向”到语言学向建构主义的“转向”四、结语:通往IPT的道路第二部分 战争、安全和宗教第四章 宗教的作用何在?——信仰对政治冲突之影响的理论分析一、信仰对政治冲突之影响的三种理论视角二、政客之策略选择的四个决定性因素三、宗教信仰和冲突升级四、缓和冲突的三种策略五、总结第五章 保卫宗教——宗教指涉对象的安全化一、安全化和宗教二、理解政治的宗教三、把宗教“带回”国际关系理论之中四、结论:是谁害怕宗教?第三部分宗教政治化:走向一种新的全球伦理?第六章 全球化和末世恐怖主义时代的全球宗教复兴一、出发点二、宗教和政治的相互作用:现代性的呈现三、当前世界秩序的潮流,或走向非人道治理的道路四、为何宗教?开端和反动五、人道的全球治理的宗教支柱六、宗教与人道的全球治理:总结性的观察第七章 伊斯兰与西方:对话中的穆斯林的声音一、政治的伊斯兰和国际关系二、伊斯兰知识分子和世界观三、安华·依布拉欣:亚洲价值观和全球Convivencia(共存)四、哈塔米:文明对话五、瓦希德:宇宙城邦的伊斯兰和全球多样性六、结论跋一、宗教与道德二、宗教与理论索引

章节摘录

假如这一点成立的话,那么严肃对待宗教和文化多元主义就意味着在国际社会不同的共同体和国家之间发展一种深刻的多元主义。现有的多元主义道路尝试通过国际社会中的程序型(或薄弱的)惯例来承认文化多样性,从而促进一种有限的宗教和文化多元主义。与之相比,本文提倡的途径(基于麦金太尔社会理论)将走得更远,它将以促进秩序和正义的方式参与他者、参与厚重的世界主要宗教的社会惯例,而不是采纳威斯特伐利亚预设,忽视、边缘化甚至力图用一种宇宙城邦主义的伦理消灭它们。这种进路也可以为我们提供另一个前进的方向。它想通过“社群主义”的途径达到“宁宙城邦主义”的目标。深刻的多元主义采纳了所谓的“德性伦理学”的进路,它是作为麦金太尔社会理论的结果而发展起来的。①它聚焦于德性、惯例和共同体,而不是聚焦于个体或者作为一个整体的世界性的人类共同体。它或许可以提供一条途径,既能像布尔那样致力于把非西方的元素吸收到国际社会之中,也能像社会连带主义者那样既关心对文化的厚重理解也关心对全球社会的厚重理解。

编辑推荐

《国际关系中的宗教》是当代世界前沿问题译丛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国际关系中的宗教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