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12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培明 页数:29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研究致力探索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在明析现l状、理论研讨、案例剖析的基础上,以“家庭一学校一心理人格”的整合教育为研究主线,以家校合为突破121,在实践层面上,重点建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结构,营建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在理论层面上,深入探究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条件、基本途径及主要环节。采用问卷调查、量表测试、个案追踪等方式,采集了大量的第一手数据,通过科学合理的分析,发现“减轻学习压力、加强亲子关系、融洽班级氛围、提高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及建立学校与家庭的合作性组织”是有效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关键要素, “专家参与、教师参与、家长参与、学生参与”是积极营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基本条件,“实施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是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研究结果表明,实施家校密切合作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能有力促进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它既是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必需的教育机制,也是影响学生今后人格发展的文化环境。
作者简介
李培明,男,1965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从教二十余年来,历任春晖中学团委书记、学科教研组长、政教主任、教务主任、教科室主任、校长助理、副校长,2002年3月至2004年7月任上虞中学校长。现任春晖中学校长,兼任浙江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历史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新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浙江师范大学学生导师,中国西部地区教育顾问,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曾获上虞市优秀专业人才、上虞市“十大”杰出青年、上虞市“十大”杰出校长、上虞市“十佳”优秀教师,绍兴市“十佳”优秀教师、绍兴市学科带头人、绍兴市教坛新秀、绍兴市“十佳”优秀青年、绍兴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暨学术技术带头人等称号。己在省级以上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万字,著有《让学生品质在学校文化中浸润》等多部著作。
书籍目录
目录第一章 直面现实: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第一节 心理健康教育的国际潮流一、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二、国外的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节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一、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二、当前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政策第三节 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二、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第二章 理论探讨:从家校合作中寻找突破口第一节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可能性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能性第二节 家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必由之路一、我国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设置上的问题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之路三、家校合作的相关研究第三章 调查启动:家庭-学校-心理-人格第一节 调查的思路与内容一、相关问卷调查的缘由二、调查的构想和内容第二节 总体调查结果报告一、学习卷入程度二、学习倦怠三、学生的自我评价四、问题行为五、校园安全感六、满意度七、青少年生活事件八、应对方式九、社会支持感悟第三节 调查结果分析一、问卷的总体分析与讨论二、筛选需重点关注的学生第四章 明确重点: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架构第一节 减轻学习压力一、学生学习压力状况二、学习压力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三、总结第二节 加强亲子关系一、当前学生家庭环境测量二、家庭环境中各因素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三、家庭和谐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四、总结第三节 融洽班级氛围一、学生在同伴群体中的地位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二、教师对学生的看法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三、学生提名与教师提名的比较四、班级结构图第四节 享受高中生活一、学生生活满意度现状二、各种因素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三、总结第五节 组织保证: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一、高校:理论指导与合作二、学校:人员安排与制度三、家庭:宣传与密切配合第五章 实施教育:营建全方位的心理教育环境第一节 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参与一、专家参与二、教师参与三、家长参与四、学生参与第二节 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方位实施一、讲座二、报纸——《春晖学报》和《家校心桥》三、网站——春晖中学法心网和上虞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网四、其他方式第六章 个别辅导: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第一节 个别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一、个别心理辅导的内涵二、个别心理辅导的对象与目标第二节 家庭治疗及FIT技术一、家庭治疗的起源与发展二、家庭印象测定技术(FIT)第三节 个案分析个案一个案二第七章 研究总结:反馈与反思第一节 来自家长的反馈附录一第二节 来自学生的反馈附录二第三节 来自教师的反馈一、教师实施心理教育能力的增强附录三:优秀心理课教案二、教师开展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附录四:优秀科研论文三、学校领导教育管理能力的提高附录五:教育管理论文第四节 收获与反思一、收获二、遗憾三、展望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直面现实: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第一节 心理健康教育的国际潮流一、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一)心理健康的涵义及其标准健康最初指身体健康,强调的是身体没有缺陷和疾病,“无疾病就是健康”的观念一直影响着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发现,以前那些严重危及人类生命的疾病,已经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治疗,与此同时,影响人类生命质量的一些心理因素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因为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出现的频率呈现增长趋势,对个体和社会发展构成了明显的威胁。于是,人们开始对健康概念有了新的认识,不再像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那样理解健康,看一个人是否健康,除了身体健康,还需要看其心理是否健康,能否适应环境和生活。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健康界定为:“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一种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体弱而已。”这个定义不仅指出了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在人的健康中的重要地位,而且明确地提出了健康的标准。所以我们现在理解的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几方面的健康。正因为这样,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现代人不仅仅满足于身体没病,而是更追求心理的健康。在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心理健康被界定为:“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这个定义强调,如果一个人与其他人比较,符合同年龄阶段大多数人的心理发展水平,那么这个人的心理就是健康的,反之就是不健康的。从此以后,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健康进行了许多论述,由于各位学者的兴趣和视野不同,对心理健康的界定也不相同。迄今为止,对心理健康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解也不尽一致。
编辑推荐
《家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探索》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