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作者:唐澜波 编 页数:133 字数:91000
前言
法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卢梭说:“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他不会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已经就受到教育了。”的确,从广义上讲,教育活动每时每刻都和我们相随,其教育成果恩惠于你我每一个人。而狭义上的教育则特指我们在学校所接受的教育。在一定意义上,狭义的教育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最好来源,所以,我们习惯上把狭义教育称作教育。 教育活动需要有好的老师。自人类有教育以来,人们取得的荣誉和成就,当首先归功于教书育人的伟大的教师。《礼记》有言:“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工作是项伟大而神圣的事业,成功的教育培育一代代英才,而愚昧落后的教育方式,只能误人子弟,培养出庸才来。正是这个原因,无数教育者无私奉献,探索最好的教育方式,甘为孺子牛般默默无闻地为学生奉献着一切。 教育的成功有着超远的意义,古代中华文明的崛起和兴盛更是离不开诸多先贤的教育努力。相传孔子弟子三千,名者七十二,《论语》就是其教诲弟子的传世教育经典佳作;庄子、墨子、孟子等莫不是弟子众多,传世著作则收藏着他们辉煌灿烂的教育思想。圣贤们言传身教,推动着中华文明之花绚烂绽放。近代的教育家更是毫不逊色于先贤,他们在动荡的时局中把对祖国的救亡图存和民族振兴的重任扛在肩头,倾尽心力教书育人,启发亿万学子的爱国热情,直接推动了中华民族抵御侵略和独裁的伟大斗争,他们是近代史上最为值得尊敬的导师! 本套丛书所选的五位教育家,他们或启人心智,传授仁义于四海,成为万世师表;或参加革命,拯救万民,而后投身教育的改革,打破长久以来的僵滞教学模式;或亲近民众,独创融入群众的教育组织,为最底层的学子提供教育;或穷尽一生努力办学,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表现出一个真正教育家的高风亮节;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一代师尊。这些人已经被历史铭记,成为后来为师者敬重的榜样。他们的坎坷经历、教育思想以及取得的成就,给现在的教育工作者以启迪。走进他们的世界,让我们读懂了教育家的精髓:奉献于教育,痴迷于教育,坚守于教育,创造于教育!有了这些元素,教育家才有底气,有灵气,有勇气,有智慧。走进他们的世界,我们读懂了:教育家,犹如教育原野里葱茏繁茂的大树,她的根,应该始终扎在校园生活的沃土里;她的枝叶,应该始终庇荫着学生心灵的天空。走进他们的世界,我们知道了对于“中国迫切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家”这个问题,我们寻求到了答案……我们迫切需要的是他们的这种精神,教育家的献身精神。这样的教育家多了,我们才可以真正改变中国的教育面貌! 诚然,中国的杰出教育者绝非仅此五位,但这五位教育家各具特色,用各自的方式在中国的教育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读者朋友们不仅能从这些教育大家身上学到各种先进的教育方法,更能从他们的经历中收获人生的大智慧。能够有机会通过文字的形式,聆听大师的声音,提升自己的心灵。这也是我们出版本套丛书的目的之所在。 本套丛书虽然倾注了作者的一腔热情,但难免会有疏漏及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读者朋友在阅读之余,能够谅解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内容概要
徐特立,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生致力干教育事业,桃李满天下,是毛泽东和田汉等著名人士的老师。1927年大革命处于低潮时,徐特立毅然冒着杀头的危险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1934年他以57岁的高龄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毛泽东对他的评价很高,曾对他说:“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书籍目录
一、青年榜样
1.幼年遭遇
2.与书结缘
3.严格家教
4.远行求教
5.破产读书
6.读书方法
7.岳州会试
8.初涉师坛
9.梨江风范
10.信念为重
11.育人为先
12.书生抖袖
13.投身革命
二、志士楷模
1.毁家办学
2.教学趣事
3.有教无类
4.创办长沙师范学校
5.驱张运动
6.远赴重洋
7.留法岁月
8.法兰西的战斗
9.血雨腥风中入党
10.燃尽光亮跟党走
11.“俘虏头儿”
三、一代师表
1.再担重任
2.吃水不忘挖井人
3.一包盐巴的故事
4.长征路上的特别课堂
5.意志坚强一老朽
6.做革命的螺丝钉
7.两次祝寿
8.不老的文人
章节摘录
1.幼年遭遇 徐特立幼时家中贫困,父母和兄长都是文盲,一个字都不认识。徐特立祖父是中医,在当地也算有些声望,可是父亲则是忠厚老实的农民,沉默寡言,不善言辞,一生为农,饱受地主富豪的欺压,也因为长久务农,所以很多年都没有想过求变。另外,身为贫苦农民的徐家远离士族阶层,远离读书人群体,慢慢就麻木下来,并未想过要通过读书来改变生活境况。清末,阶级意识和宿命观依旧牢牢控制着人们思想,所以徐特立父亲也一直认为,这就是徐家世世代代的命运。 徐特立出生不久,又有一个妹妹出生。年幼的徐特立高兴地看着一家人喜笑颜开,并不曾感到生活的困苦。当时,一家五口生活虽贫苦,却也安乐。可是当徐特立四岁时,母亲因为操劳过度,病倒在床上。徐特立才刚刚懂事,便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诀别之痛。母亲斜躺在浑浊的油灯下,脸色蜡黄,颤颤巍巍地拉着徐特立和妹妹的手,不甘心地闭上了眼睛。那时的徐特立只知道痛哭,却不知道如何让这个家走得更好。 母亲去世了,没有了女主人的徐家陷入更加艰难的境地,很快,他的祖父也离开了人世,前后两件丧事让徐家的日子越过越紧巴。收入有限,还要饱受盘剥,沉重的徭役赋税让一家人几乎无法安身立命。 徐特立从四岁时刚刚走稳了步子,说清了话语,就开始学着洗衣做家务。父亲下地干活,徐特立就跟着,在农田帮忙拔草或者照顾年幼的妹妹。在田间地头的劳作,让徐特立和父亲一样陷入身体的麻木状态和精神的麻木状态之中,面对地主的盘剥压迫,他早已习以为常,视作自r然。 年幼的徐特立曾经问父亲:“为什么我们要在农田里干活,可是地主们只用叼着烟斗来看看就行呢?” 父亲只是长叹一声,说:“这是命。” “命是什么?”徐特立好奇地问。 父亲说:“命就是我们就应该在这里干活,然后把收了的稻子的大部分交给地主们。” 徐特立似懂非懂,却有了一种模糊的意识,认为这就该是自己的人生! 要是这其中没有发生那两件事,或许徐特立将终身守在农田里,一刻不离,面朝黄土背朝天劳作,不想求变,不思进取,那中国也将失去一代名师。 徐特立六岁那年除夕,尽管清政府已经走人了垂危之际,人们的生活也在水深火热之中,可是穷一年富一日,旧历新年的喜悦依然冲击着人们,爆竹声声,满目艳红,辛苦了一年的徐家,也在这一天等待着父亲去领打短工的工资来过年。 油灯已经燃了很久,外面的爆竹声也渐渐淡了下去,可是父亲还没有回来。哥哥安顿好徐特立和妹妹,就出门去寻父亲。 这时,父亲一身泥土和伤痕回到家里,两手空空,兄弟两人都知道,地主家又赖账了,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每次都推脱,这个月推到下个月,下个月推到年底,年底推到明年。父亲蜷缩着身子,垂着头,窝在墙角。哥哥沉默地望着外面,一脸无望和无奈。只有年幼的妹妹还跑去拉父亲的手,向他要糖。徐特立尽管年纪还小,却已经知道生活的艰辛和苦涩了。一家人就这样过了一个没滋没味的春节。 这件事给徐特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妹妹拉着父亲的手稚气地问“糖在哪儿?”的情景深深刻在他的脑海里,他一直认为这是命,却依稀觉得这里有太多的不公平,可是太过幼小的徐特立无法给自己一个答案,直到后来,他自己参与革命,才懂得了这个遭理,并最终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在晚年时,徐特立还常常回忆起当年的情景,眼神中闪过悲悯和难过。 还有一件事,才坚定了父亲和兄长让徐特立读书的决心。 徐家人勤恳种田,忍气吞声,只是盼望日子会越过越好,可是事与愿违,赋税越来越重,却不见收成好起来。为了更好地耕种田地,徐特立的父亲向地主借了钱购置农具。徐父借钱时,与地主说好了是三分利,还打了欠条。 当年大旱,再崭新的农具也拗不过天时,水稻几乎颗粒无收。徐父蹲在田头,几乎绝望,然而望着三个孩子,他只得强打精神。转眼间到了该偿还地主债务的时间了,徐父远去煤窑打工,才赚了三贯钱,又变卖了家里唯一的一张桌子和椅子,才凑齐了要还地主的钱。 小妹妹抓着父亲的衣角问:“父亲,没了桌子我们怎么吃饭啊?” 父亲苦笑:“我们在地上吃饭,不打紧。” “那以后我们还有桌子吗?”小妹妹不依不饶。 父亲回答:“会有的,会有的。” 父亲的声音很微弱,已经略懂人事的徐特立站在墙角,看得懂父亲的苦涩和哀伤,但却只能站着,什么都做不了。 可是还钱的时候,地主看了欠条一眼,又看了徐父一眼,掂了掂手里的钱,冷笑着说:“你,就这点儿钱?” 徐父唯唯诺诺地点头。 地主展开手里的欠条,拍在徐父的脑门上,说:“写好了十分利,你这点儿钱就够了吗?” P1-4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