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长江中游地区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专题研究

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作者:張建民,魯西奇  页数:599  字数:55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历史时期长江中游地区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专题研究》是作者鲁西奇、张建民主编,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历史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结题成果之一,是该项目结题成果五卷中的综合卷。书中反映了作者对历史时期长江中游地区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这一课题的一些基本看法,包括相关的理论思考,学术界已有相关研究译述,气候变化与历史自然灾害,聚落与环境,城市环境问题以及对研究主题的总体把握等,供读者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张建民,1959年10月生,历史学博士。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社会经济史。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历史时期长江中游地区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等课题。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明清长江流域山区资源开发与环境演变》、《明清长江中游农村社会经济研究》等著作。有关研究成果分别获得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中韩青年学术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主要学术兼职有: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地方志副总纂等。获得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鲁西奇,1965年生,江苏东海人。1982年入武汉大学历史系学习,至1995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89-2007年在武汉大学历史学系工作。2007年5月起,任厦门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出版专著三种:《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一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汉水中下游河道变迁与堤防》、《城墙内外:古代汉水流域城市的形态与空间结构》;译著三种:《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与社会》、《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与社区》、《传统中国日常生活中的协商;中古契约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了解之同情”与人地关系演变研究
 一、一种研究范式的分析:人地关系演变的“三阶段论”
 二、从“了解之同情”到“环境感知”
 三、“了解之同情”视野下人地关系的演变
 四、余论:理解与评判
第二章 长江流域环境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一、环境史理论方法及综合研究
 二、长江流域环境史研究回顾
  (一)长江流域人地关系演变的阶段性
  (二)长江流域的气候演变
  (三)长江流域植被分布的演变
  (四)长江流域动物分布的演变
  (五)长江流域的水环境演变
  (六)长江流域人口分布与结构的演变
  (七)长江流域人类聚落环境的演变
  (八)长江流域人类疾病分布的演变
  (九)长江流域人类经济活动与环境互动关系的演变
  (十)长江流域的文明进程
 三、长江流域环境史研究的展望
第三章 历史时期长江中游地区人地关系的演变及其特点
 一、长江中游地区人地关系演变的历史过程
 二、长江中游地区人地关系及其演变过程中诸要素分析
 三、长江中游地区人地关系演变的历史教训与启示
第四章 长江中游地区距今10000--1800年间气候状况研究
 一、历史气候变迁研究概述
 二、距今10000—1800年间长江中游地区的气候变化
  (一)距今12500—9500年:冰期后升温期
  (二)距今9500—8500年:气候继续转暖,气温、降水量低于现今
  (三)距今8500—7500年:气候温暖湿润,但有冷锋活动,气温和降水量相当或略高于现今
  (四)距今7500—6500年:气候温暖湿润,气温、降水量俱高于今
  (五)距今6500—5500年:全新世气候最宜期
  (六)距今5500—4500年:气候温暖湿润
  (七)距今4500—3500年:气候由温暖湿润向温凉湿润转变
  (八)距今3500—2500年:气候变动频繁,先后经历了干冷一温湿一暖湿一凉湿一暖湿的变迁过程
  (九)距今2500—1800年:气候屡有变动,并于末期趋寒
 三、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一千年来长江流域的水旱灾害与气候变化
 一、一千年来长江流域水旱灾害的地域分布与年代际变化
  (一)长江流域历史水旱灾害地域分布分析
  (二)历史水旱灾害的年代际变化
 二、明清时期长江流域气候变化及其自然灾害的初步研究
  (一)明清时期长江流域的气候变化
  (二)明清时期长江流域自然灾害分析
  (三)明清时期长江流域气温、降水与气候变化关系分析
第六章 散居与聚居:汉宋间长江中游地区的乡村聚落形态及其演变
 一、引言
 二、两汉时期:以规模较小的散村为主
 三、六朝时代:“巴夏居城郭,夷蛮居山谷”
 四、唐宋时期:聚落规模的扩大、聚居区域的扩展及其局限
 五、影响乡村聚落形态及其变化的诸因素
第七章 寨堡:社会动荡中的环境与选择
  ——以明清川陕楚交边山区为中心
 一、川陕楚交边山区寨堡概况
 二、嘉庆朝白莲教战争期间的寨堡
 三、民寨、官寨与“贼寨”
  (一)官军建堡用寨例
  (二)“贼寇”结寨、占据寨堡例
  (三)州县以寨堡为治所例
 四、制度、环境与川陕楚交边山区寨堡
  (一)寨、堡、洞是川陕楚交边山区民间自保御寇的必然选择
  (二)寨堡与川陕楚交边山区环境
  (三)历史传统及经验的重要影响
第八章 明清时期江汉平原的围垸:从“水利工程”到“水利共同体”
 一、引言
 二、围垸之修筑——以汉川县南湖垸为中心
 三、垸的规模:与江南地区的圩相比较
 四、关于垸与村落的关系
 五、作为赋役征纳地域单元的“垸”
 六、关于垸与里甲的关系
  (一)明初江汉平原诸州县黄册里甲编制之实态
  (二)明中期江汉平原大部分新垦垸田及垸民未入版籍
  (三)明后期的清田均役与垸田征科、垸民入籍
  (四)清前期的均平图赋与按田归垸
 七、庙宇与垸:作为社会地域单元的“垸”
 八、垸的意义:从“水利设施”到“水利共同体”
第九章 明清时期赣南地区乡村聚落的宗族化与军事化
  ——以乡村围寨为中心
 一、前言
 二、明清社会动荡与乡村围寨的兴起
 三、乡村围寨的构筑与乡族势力的发展
 四、乡村围寨与乡村聚落形态的变化
 五、余论
第十章 土地革命前夕赣南乡村的聚落形态与社区关系
 一、聚落形态与空间格局
  (一)聚居聚落
  (二)散居聚落
  (三)杂居聚落
 二、社会认同的基本特征
  (一)方言及祖籍地的认同
  (二)户籍归属与认同
  (三)同姓归宗与祖先认同
 三、地方政治派系
 四、结语
第十一章 都市环境史:18世纪汉口地区的黑山开发和风水论
 一、序论
 二、从风水角度看汉口的地理位置
 三、黑山的开发和风水论的提出
 四、汉口的都市问题和风水论
 五、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历史时期长江中游地区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专题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对历史时期的长江中游地区环境问题讲述透彻
  •   从环境史角度,比较新颖
  •   很喜欢张老师的书,这是他有关长江流域人与环境变迁的第三本专著,每部都有新思想、新见解。该书对气候变化与历史自然灾害,聚落与环境,城市环境问题论述很到位,很有价值,获益匪浅啊。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