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作者:司马朝军 编 页数:284
前言
进入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形成的共识之一,就是要着力教育创新。教育创新共识的形成,是以对时代发展的新特点的理解为基础的,以对当今世界和我国教育发展的新趋势的分析为背景的,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任务为目标的,深刻地反映了高等教育确立“以人为本”新理念的必然要求。教育创新的首要之义就在于,教育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相结合,要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各类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相适应,努力造就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了达到教育创新的这些要求,高等教育不仅要实行教育理论和理念的创新,而且还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特别要注重学科与专业设置的调整和完善,形成有利于先进科学技术发展和提高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学科专业和教学内容;要注重人才培养结构的优化,形成既能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又能体现和反映高校优秀的办学特色、办学风格和办学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创新的这些措施,必然提出怎样对传统意义上的以“学科”、“专业”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结构进行整合,并使之与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通识”教育相兼容和相结合的重大问题。
内容概要
本书是通识教育系列教材之一。其特点是体系新颖、内容充实、信息量大。 本书分绪论与专论两大部分。绪论全面介绍了《四库全书》的内容及分类体系。专论分为《周易》、道家、佛教、《四书》、司马迁、司马光、中医及学案等八大专题。力图全方位、多视角地探索中国文化的内涵,皆在述《四库全书》之要,弘中华文化之道。 本书可供高等学校通识课程作为教材使用,也是广大文史爱好者了解中国文化的入门书。
书籍目录
第一讲 绪论 第一节 《四库全书》概说 一、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 二、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大工程 三、《四库全书》的丰富内容 第二节 经部概说 一、经部之扩充 二、经部类目之确定 三、经部类目解读 第三节 史部概说 一、史部类目之确定 二、史部类目解读 第四节 子部概说 一、子部类目之确定 二、子部类目解读 第五节 集部概说 一、集部类目之确定 二、集部类目解读 推荐书目 思考题第二讲 《周易》与中国文化 第一节 《周易》概说 一、易含多义 二、《易》更三世 三、《易》之内容 四、《易》之流传与派别 第二节 卦辞奥义 一、元亨利贞 二、亨之本义 三、卦辞类别 四、祭祀真相 五、本节结论 第三节 《易》为君子谋 推荐书目 思考题第三讲 道家与中国文化 第一节 道家概说 一、道家原始 二、道家的发展历程 三、道家代表人物和经典简介 四、道家与道教的区别和联系 第二节 道家的处世哲学 一、自然无为 二、致虚守静 三、柔弱胜刚强 四、长生久视 第三节 道家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 一、道家与中国古代文学 二、道家与中国古代艺术 第四节 道家与中国古代自然科学 一、道家与天文学 二、道家与化学 三、道家与养生学 推荐书目 思考题第四讲 佛教与中国文化 第一节 佛教义理 一、五蕴世间 二、缘起论 三、因果律 四、心物不二的缘生观 五、三千大千世界 六、佛性与妄心 七、阿赖耶识 八、十二缘起的生命观 第二节 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 一、大小乘的区别 二、三法印 三、空与苦 四、四圣谛 五、五戒与十善 六、六度与四摄 第三节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与中国文化的结合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渗透 推荐书目 思考题第五讲 《四书》与中国文化 第一节 《四书》概说 一、《论语》概说 二、《孟子》概说 三、《大学》概说 四、《中庸》概说 第二节 《四书》的汇集、定名、次第与结构 一、《四书》汇集与定名的过程 二、《四书》汇集定名的学术史意义 三、《四书》的次第与结构 四、对于《四书》次第结构的认识 第三节 《四书》与中国古代社会 一、《四书》与古代帝王 二、《四书》与古代科举 三、《四书》与古代学校教育 四、《四书》与古代学术 五、《四书》与百姓生活 推荐书目 思考题第六讲 司马迁与中国文化 第一节 司马迁其人 一、读万卷书 二、行万里路 三、干父之蛊 第二节 《史记》其书 一、本纪 二、表 三、书 四、世家 五、列传 第三节 司马迁的历史地位 一、历史学家 二、哲学家 三、思想家 四、文学家 推荐书目 思考题第七讲 司马光与中国文化 第一节 司马光的生平 一、司马光人格的形成 二、司马光的坎坷仕途 第二节 司马光的著述 一、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二、司马光的诗文 第三节 司马光的历史地位 一、史学家 二、政治家 三、思想家 四、编纂家 参考文献 推荐书目 思考题第八讲 中医与中国文化 第一节 中医四大经典 一、《黄帝内经》 二、《难经》 三、《伤寒论》 四、《神农本草经》 第二节 中医哲学与中医养生 一、阴阳五行学说 二、医易会通学说 三、五运六气学说 四、中医养生 第三节 独具特色的中医治疗方法 一、望诊 二、闻诊 三、问诊 四、切诊 推荐书目 思考题第九讲 学案与中国文化 第一节 学案概说 一、学案小史 二、何谓学案 第二节 学案体史书的发轫之作 一、《伊洛渊源录》解题 二、《伊洛渊源录)与学案体 三、《伊洛渊源录》的价值与影响 第三节 学案体史书的完善与成熟 一、《明儒学案》的体例与特点 二、《宋元学案)的体例与特点 第四节 中国传统学术史的终结 一、《清儒学案》解题 二、《清儒学案》与道统史观 推荐书目 思考题后记
章节摘录
(三)对(资治通鉴)的评价关于《资治通鉴》一书的史料价值,唐长孺有过精确的评价:“由《秦纪》至南北朝各《纪》,所用史料(含《考异》)多见于现存其他史籍,《通鉴》独有的史料很少。隋唐五代各《纪》,所用史料近半不见其他史籍,为《通鉴》独有。所以《通鉴》后半部的史料价值高于前半部;尤其有关政治史的资料,价值重于两《唐书》。”②柴德赓对《资治通鉴》的史料价值也颇为肯定:“一方面由于搜集的史料丰富,凡是宋朝人能看到的材料,司马光都有;一方面由于审查材料认真,材料比较正确……具体来说,三国以后至隋的史料价值胜于战国秦汉,而唐五代的史料价值又胜于三国以后至隋的一段。所以,研究唐五代的历史材料,《通鉴》是最能够抓住要害之处的。”③关于《通鉴》全书,历来评价甚高。南宋乾道之际曾经“显道以忠言辅上”的太史员兴宗称赞《资治通鉴》为资治之“杰作”:“或谓先正司马子曰:‘众人虽尚子书,惜乎言虽多而太迂也。’司马子曰:‘圣人之言似乎迂,高而不能卑也,奥而不能迩也,是以龃龉而或穷,子患不迂耳矣。’呜呼!司马不患众谤而自患其学,不畏众言而畏圣言,是以在元丰之际,劳形怵心,驰骋上下千载间,讨正诸史,当时未免病乎迂也。故深研穷谛,于是时有是事善可法而恶可戒,然后取之,世谓之(编年)。
后记
我在武汉大学讲授“《四库全书》与中国文化”课程已有数年,每次开讲之初都有“一部(四库全书》不知从哪里讲起”的感觉。登上一流校园的讲台,面对一流的学生,我总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选修该门课程的同学日益增多,有时一个学期就达数百人之多,他们的热情甚高,一个个恨不得一口吸尽《四库全书》,他们一再敦促我早点把课件做完。现在,在多位朋友的帮助下,这本教材终于赶出来了,一时顿生如释重负之感。本教材由我负责全书的策划,并拟定写作大纲。各章节撰写的具体分工情况是:第一、二、六讲由我编写,第五、九讲由周春健编写,第四、八讲由冯春编写,第三讲由柳燕编写,第七讲由胡蓉编写。全书由我审稿和统稿。柳燕参加了统稿。首先,我要感谢三位新生代学人朋友——周春健博士、柳燕博士和冯春教授。周春健博士是周国林教授的高足,他在赴中山大学哲学系任教之前,特地来看我,并送来了四本学术史方面的论著,功力甚深。我们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最可惜的是,才聚谈两次就分开了。柳燕博士先后师从张林川教授、高华平教授,是四库学研究的后起之秀,她的博士论文即以《四库全书总目》集部为题。冯春教授长期在湖北中医学院任教,在佛教文化与中医文化方面道行不浅。2009年早春时节,应春健博士之召,我们四人有过一次琴园雅集,聚谈半日,专门讨论如何编纂这本教材。他们摩拳擦掌,欣然承担了写作任务,解了我的燃眉之急。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