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作者:朱彤,万志宏,于晓燕 编著 页数:404
前言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开始在我国大学课程设置中逐步兴起,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这门课程成为我国大学培养经济学人才的必修课程。目前,国内已经有很多“国际经济学”教材可供选择,其中包括引进的国外教材,也包括国内学者编著的诸多版本。然而,不到20年的时间,对于一门课程从开创到成熟来说还是太短了,况且学科知识也在不断发展,因此,对教材的不断更新和完善十分必要。 本书编著者希望能够通过本书为进一步更新和完善我国的“国际经济学”教材贡献微薄之力。本书编著者均系南开大学教师,南开大学是国内最早开设国际经济学课程的高校之一。在国内还没有中文译本或者任何其他中文版本的“国际经济学”教材的时候,本书编著者之一朱彤教授就用引进的英文教材,在国内较早地开设了这门课程;本书的另外两名编著者万志宏副教授和于晓燕副教授也有多年系统教授“国际经济学”课程的经验,她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吸收这门课程在国内外的新进展并结合她们的科研成果,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结构安排更加合理,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书编著者希望通过本书将他们多年的教学积淀呈献给读者,以期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国际经济领域的理论与政策问题。 本书主要面向经济学和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的本科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学生,同时,也适用于有兴趣理解开放经济理论和政策的人士学习和查阅。考虑到学生应该是“一代更比一代强”,本书编著的难度水平比目前普遍采用的本科教材内容略有提高。本书对基本的理论概念和分析逻辑给出了尽可能详尽的文字描述,并配合基本图形工具更加直观地将理论分析展现给读者,图形分析的采用比多数现有本科教材更多、更细致。 本书特别注重案例分析,并以“专栏”的形式给出。案例分析能强化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使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读者更容易在理论的指引下进行自己的实践活动。
内容概要
本书的编著考虑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最新进展: 在保持经典的国际贸易理论教学体系的同时,从多角度全面阐述了新古典贸易理论及新贸易理论的扩展;而在贸易政策方面,本书更加侧重于利用相关分析手段探讨和评价现行的贸易政策;此外,在分析方法上,本书对贸易理论的分析不仅运用了静态分析方法,而且还适当引进了比较静态及动态分析方法,探讨了要素禀赋、生产技术等条件的变化对贸易结构产生的影响。 对新开放宏观经济学关于汇率决定的探讨和外汇市场微观结构的研究等作了介绍,并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理论进行了回顾,对当代国际经济领域内的一些现实问题,如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问题、东亚地区货币合作进程等。也都紧扣时代热点,进行了专栏分析。
作者简介
本书编著者均系南开大学教师,南开大学是国内最早开设国际经济学课程的高校之一。在国内还没有中文译本或者任何其他中文版本的“同际经济学”教材的时候,本书编著者之一朱彤教授就用引进的英文教材(保罗·克鲁格曼与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所著的《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在国内较早地开设了这门课程;本书的另外两名编著者万志宏副教授和于晓燕副教授也有多年系统教授“国际经济学”的经验,她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吸收这门课程国内外的新进展并结合自己的科研成果,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结构安排更加合理,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古典贸易理论 第一节 绝对优势理论 第二节 比较优势理论第二章 要素禀赋理论 第一节 要素禀赋理论的相关概念 第二节 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 第三节 贸易对商品市场的影响和贸易利益 第四节 贸易对要素价格和要素所有者收入的影响 第五节 要素禀赋理论的相关实证研究 第六节 对要素禀赋理论的评价 附录2.1 特定要素模型第三章 传统贸易理论的扩展 第一节 运输成本和国际贸易 第二节 非贸易品和国际贸易 第三节 中间产品和国际贸易 第四节 弹性的要素供给和国际贸易 第五节 不确定性和国际贸易 第六节 走私和国际贸易第四章 新贸易理论 第一节 外部规模经济和国际贸易 第二节 行业内贸易 第三节 动态技术差距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第五章 经济增长与贸易 第一节 要素积累与国际贸易 第二节 技术进步与国际贸易第六章 要素的国际流动 第一节 劳动力的国际流动 第二节 国际资本流动 第三节 技术的国际流动第七章 关税 第一节 关税的概念与分类 第二节 关税的经济效应:局部均衡分析 第三节 关税的经济效应:一般均衡分析 第四节 关税结构与有效保护率第八章 非关税措施 第一节 出口补贴 第二节 进口配额 第三节 自愿出口限制 第四节 倾销与反倾销 第五节 其他非关税措施第九章 经济一体化 第一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二节 全球经济一体化第十章 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 第一节 关于自由贸易的争论 第二节 收入分配与贸易政策第十一章 战略性贸易政策 第一节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产生 第二节 寡头垄断厂商战略与政府干预 第三节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有效性第十二章 国际收支 第一节 国际收支:定义和记录 第二节 国际收支与宏观经济 第三节 国际收支失衡第十三章 金融与外汇市场 第一节 国际金融市场 第二节 国际外汇市场和汇率第十四章 国际收支调整 第一节 弹性分析法 第二节 吸收理论 第三节 国际收支的货币理论 第四节 国际收支调节的其他理论 第五节 国际收支调整的机制与政策 附录4 马歇尔·勒纳基本条件的推导第十五章 汇率决定 第一节 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 第二节 购买力平价理论 第三节 利率平价理论 第四节 资产市场分析法 第五节 汇率决定理论的发展*第十六章 开放经济的宏观政策 第一节 内外均衡:目标与政策 第二节 固定汇率制度与宏观经济政策 第三节 浮动汇率制与宏观经济政策 第四节 国际政策依赖第十七章 汇率制度 第一节 汇率制度 第二节 汇率制度选择理论 第三节 汇率目标区理论第十八章 国际货币金融危机 第一节 国际金融危机 第二节 国际货币危机的理论解释 第三节 货币金融危机的救援与防范第十九章 国际货币体系 第一节 国际货币体系的架构 第二节 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变迁 第三节 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一旦投资者实现意愿的投资组合,就不会再有任何资本净流动,也不会有汇率的变动,即一旦达到资产存量均衡,则国际收支的盈余或赤字(或者汇率变动)就不再存在。因此,如果出现持续性的国际收支失衡或者持续性的汇率变动,只能意味着资产的存量均衡还没有实现。缓慢的调整过程或者此过程中的外生波动都会使这种失衡长期化。 (三)对资产市场分析法的评论 资产市场分析法最大的特征在于将汇率视作一种资产价格,从而用分析存量均衡的方法来分析汇率的决定,改变了传统汇率理论把研究重点置于国际收支差额(流量)的局限性。20世纪70年代实行浮动汇率制后,汇率的易变性成为国际经济活动中的突出现象,而跨国的资本流动规模逐步加大,由此引起的汇率波动也日益频繁。资产市场分析法这种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的改变,能更好地解释汇率的波动性,这显示了资产市场分析法在研究方法上的进步。 资产市场分析法作为一般均衡分析,克服了传统汇率理论局部分析的局限性。传统汇率理论或从产品市场出发(如PPT理论),或从资本市场出发(如利率平价理论),基本上属于局部分析,据此得出的结论,难以对现实汇率作出满意的解释。资产市场分析法以资产市场为重点,结合产品市场进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传统汇率理论的片面性。 我们应该看到,尽管资产市场分析法存在不同的分支,但它们在基本分析方法上是一致的。不同分析只是由于各自分析的侧重点不同,假设前提不同,它们之间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在很多观点上彼此融合的。 资产市场分析法开创了将汇率视为资产价格的分析思路后,人们开始把金融学中关于股票价格波动的解释因素引入汇率波动中去,从而使汇率决定理论开始向微观市场均衡发展。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