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波 著 页数:306
Tag标签:无
前言
进入新时期以来,伴随着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的繁荣昌盛,以及网络等新媒介的勃兴和传播新技术的扩散,我国社会正在急剧地向媒介化社会转型。社会的媒介化趋势持续建构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社会子系统,从而不断推进着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与结构化,并迅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文化创造及跨文化传播的交流方式。如何理解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的关联,认识媒介化社会的本质,寻求中国在媒介化社会的发展动力;如何解决媒介化社会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问题,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进程,理应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因此,在2005年年初,武汉大学的“985”工程二期建设项目创设了“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创新基地”,并设置了“新闻传媒与媒介化社会研究”的系列课题,在宏阔的学术视野上,开始致力于新闻传媒与媒介化社会这一重大课题的艰辛探究。现在推出的《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关系研究书系》便是这一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
内容概要
这本书探讨的是困扰人类跨文化传播活动的核心问题:我们与他者如何交流,以及交流如何跨越性别、国籍、种族、民族、语言与文化的鸿沟?作者从自我反省出发推扩到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人与媒介的多维互动关系,围绕四个核心问题展开思考:我能够交流吗?“我、我们与他们”的关系如何走向自由、平衡?文化的多样性统一如何可能?如何面对媒介作为桥与沟的双重文化角色?从而在立体思维的架构中,辨析了人的交往理性、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关系与交往意义、媒介技术的反人性统治等问题,呈现了跨文化传播的无限多样的可能性,并试图启发人们回到日常生活时间去开拓跨文化传播的思维空间。
作者简介
单波,哲学博士,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外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武汉大学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访问教授,法国蒙田大学(波尔多第三大学)客座教授,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研究员,香港《传播与社会学刊》(communication & society)、The Chines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编辑顾问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比较新闻学、跨文化传播、新闻传播思潮研究,代表作有《中西新闻比较论》、《心通九境》、《20世纪中国新闻学和传播学·应用新闻学卷》、《受众研究读本》(译著)、《跨文化传播新论》(主编)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言:跨文化传播如何可能?第二章 跨文化传播的思想之旅第三章 跨文化传播的基本问题第四章 跨文化传播的心理路径第五章 跨文化传播的语言悖论第六章 跨文化传播的伦理危机与伦理建构第七章 跨文化新闻传播的现代性困境第八章 余论:跨文化传播的政治基础附录一 当时光在“北非花园”流逝附录二 一个外国记者如何报道中国?主要参考文献及其简要导读后记
章节摘录
2002年竞选法国总统的勒庞提倡法兰西人的差异权,主张安排第三世界的移民回家,而且赢得19%的选民支持,其令人震惊之处在于,多元文化统一于文化相对主义,将意味着把维持文化的自然分离当作共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觉察到,当少数族群在文化上自觉地将移民国文化作为普遍标准,认可自己作为移民国公民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之中扮演的角色时,这些族群很有可能使自己的文化处于形成单一世界文化的过程之中。不管是美国的文化熔炉,还是加拿大的种族拼盘(ethnic mosaic),资本全球化的经济发展都可能通过各种经济手段变相地使民族文化、少数族群文化中不符合现代性的文化形式消亡,从而使世界文化最终走向单一文化。而当多元化统一于市场的逻辑时,多元文化就很可能只是换了不同民族服饰的麦当劳大叔,最终为一种文化服务。只要存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这种有利于资本效益最大的统一性就不可能消亡。它们会以不同的面貌出现,但只要资本主义需要维持资本效益的最大化,就必定需要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把文化多样性当作调味品和元素,使其统一于文化的可消费性。以上所有论述都表明,文化的多样统一存在着一种亦显亦隐的可能性,即多元文化统一于由意识形态构造的权力支配关系体系。这样的分析有反思社会结构、恢复人的主体性的意义。但从另一方面讲,它又否定了跨文化传播的可能性。如果人们只是思想的囚徒,遵照意识形态进行交流、理解或者语言的实践,那么,作为意识形态傀儡的主体是根本不需要进行跨文化传播的,只需要被某种意识形态征服而服从罢了,或者跨文化传播因为意识形态霸权而变得完全不可能实现,最终成为一个伪命题。我们努力寻找普世价值以作为跨文化传播的基础,可到头来,普世价值也为意识形态所笼罩,我们的意识或者只被决定和征服,使得文化走向单一化,或者只被相互区别、对立,使得文化差异变成公开冲突的战线。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