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论域及其中国话语

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张曙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0-05出版)  作者:张曙光  页数:39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现代性(Modernity)是当今世界的主导性、统摄性概念,又是一个富有矛盾性和争议性的概念。现代性发生于西方,但其取向却是普世的。当现代性评借理性的力量“横决天下”时,令人类都不能不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其中。中国的现代化历程更是充满艰难曲折。《现代性论域及其中国话语》借鉴有关思想理论,立足于由中西古今交织而成的中国近现代历史,力图认识现代性之普遍性和矛盾性的同时,表达出中国特色的现代性和我们独特而又不乏普遍意义的见解。

作者简介

张曙光,江苏省沛县人,1972年底高中毕业后“上山下乡”劳动二年,然后做过三年“工农兵学员”。1981年河南大学哲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先后在河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任教,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发表论文150篇,出版著作60部,主编著作2部,近年来的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社会变迁与哲学思想、文化与价值的哲学问题。

书籍目录

引论:我们能否言说现代性?第一章 现代性及其文化第一节 现代性及其理性内涵第二节 现代性的文化基因与机制第三节 现代性问题与人类文明的悖论第四节 现代性的扩张及其界限第二章 唯物史观与现代历史第一节 “历史”与“唯物主义”第二节 “向下”的植根与“向上”的超越第三节 唯物史观的辩证法第四节 意识、符号与交往第五节 唯物史观与中国经验第三章 中国:问题、经验与话语第一节 “中国问题”及其由来第二节 中国现代化的经验与理论第三节 话语理论与中国话语第四节 话语、道理与秩序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第一节 马克思视野中东方民族的命运第二节 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的“跨越”问题第三节 现代中国语境中的“马克思”与“孔夫子”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家的影响第五节 现代社会科学与传统的人文维度第五章 哲学反思与范式问题第一节 重思马克思的哲学观第二节 哲学范式的反思第三节 开显“天地之大德”第四节 当代思想的立足点第五节 走出“学科”的壁垒第六章 新时期哲学研究述评第一节 实践标准与思想的解冻第二节 马克思哲学的返本开新第三节 哲学理论的多样化展开第四节 重思实践论与矛盾论第五节 面向事情本身第七章 走向思想理论的创新第一节 走出“跟随”的被动性第二节 经典注释与理论创新第三节 “照着讲”与“接着讲”第四节 理论的真诚与自觉第五节 理论的重要生长点附录:在思想跋涉的途中后记

章节摘录

上述《共产党宣言》关于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这一论断,已成为不刊之论,甚至成为当代许多西方学者描述现代性特征时必须引征的经典性论述。然而,我们对西方的认识似乎注定一波三折。在中国过去的社会环境和意识形态语境下,我们对于这段论述,所注意的与其说是现代社会的共性,不如说是“资产阶级时代”的个性。并且,我们认为,相对于社会主义新时代,资产阶级时代即使还未寿终正寝,也处于濒死的边缘了。结果,资产阶级时代使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我们却反其道而行之,重新把资产阶级所“反对”的东西固定化、神圣化。直到改革开放,我们对现代性、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产阶级时代的这一论述才有了新的体认,并相应地注意到西方学者的有关研究。西方有学者认为,可以把现代性定义为阐释的观念、原则和类型,它们跨越从哲学到经济学的全部范围,种类繁多,歧义纷呈。想要为现代性确定一个历史起点也是不可能的。自16世纪一直到整个19世纪,每一个世纪都可以而且曾经被命名为第一个“现代的”世纪①。而据美国学者卡林内斯库考证,“现代性”一词早在中世纪的基督教中就产生了,并且伴随着“古今之争”。他依据西方历史的三个时代的划分,即古代、中世纪和始于文艺复兴早期的现代,指出:“由于文艺复兴是自觉的,且把自己视为一个新的历史周期的开始,它完成了在意识形态上与时间的一种革命性结盟。它的整个时间哲学是基于下述信念:历史有一个特定的方向,它所表现的不是一个超验的、先定的模式,而是内在的各种力之间必然。

后记

应约整理书稿已近两年。但由于杂事缠身,会议不断,更要授课带学生,加之一心多用,而能力和精力又十分有限,结果不仅顾此失彼,且常常把自己拖人头昏脑胀、疲惫不堪的状态,书稿整理也不得不一拖再拖。写这篇后记时,自然想到荀子所批评的“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而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恬惜之事者,无赫赫之功”。我一直反感当今社会人心浮躁,而自己却也成了这浮躁的一员,深感愧疚。联系中国当前的这个转型期,再次感到思考发展的目标和方式的必要,因为人们已普遍认识到其重要性的制度安排,也是由这个目标和方式决定的。我们早就是“多”“快”而非“好”“省”了,而“多”“快”的目的又是什么?它是否导致了我们“自性”的再次迷失?至少对于学者来说,“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一古训并未过时。只有心安、情真,能沉潜下来,才能发现真问题,产生真思想,也才能过一种真正充实的、有意义的生活,而不至于浮在社会的表层,制造学术的泡沫。终于有了“机会”。2010年春节看望父母期间,抽出较为完整的数天时间,把做了“半拉子的工程”重新启动,编排修订,补苴罅漏,书稿基本完工,回到北京后就是扫尾工作了。父母已届耄耋,离休前工作认真,清廉正派,但却命途多舛、半生坎坷。所幸晚年遇到改革开放,不再被政治运动所折腾。我漂泊在外,谈不上侍奉,谨将拙作献给他们。

编辑推荐

《现代性论域及其中国话语》是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青年名家文库。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现代性论域及其中国话语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