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作者:刘军平 页数:579
Tag标签:无
前言
翻译学作为一门学科,既古老又年轻。说它古老,是说翻译活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几乎与人类文明起源一同诞生。说它年轻,是因为正式作为一门现代学术分野的学科得到确立,还是20世纪后期的故事。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20世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西风东渐,掀起了向西方学习、借鉴的热潮。国内翻译理论界趁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引进了等量齐观的西方翻译理论著作。通过借鉴和会通西方翻译理论,在我国,翻译学作为一门方兴未艾的新型学科,像一轮初升的太阳,在21世纪的晨曦中喷薄而出。 目前,在国内的外语教育体制中,翻译学开始招收和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形成了完整的体系链条,越来越多的高校纷纷设立翻译系或翻译学院。翻译专业已逐渐成为我国高校外语教育中的一门颇受欢迎的新兴专业和学科增长点。自2006年教育部首次批准复旦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三所高校设立翻译本科专业以来,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外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以及浙江师范大学等先后获教育部批准,设立翻译本科专业。至此,共有近20所大学获准设立翻译本科专业。翻译本科学位的设立是我国翻译学科专业建设中的一项重要成果,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为“翻译学”学科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英文缩写为MTI),有15所高校申办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2009年又有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武汉大学等25所高校新增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在海外,从20世纪60年代起,“翻译学”就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200多所大学都有翻译专业或方向,香港有7所大学设置了翻译专业或方向,海外形成了较完整的翻译学教育体系链条。国内外已经设置的翻译专业在教育理念、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培养手段等各个方面,为学者们从事翻译教育和翻译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就国内外大环境而言,已形成了良好的学科基础。 随着对外开放的力度加大和中国软实力的提升,我国的对外交流的需求日益增多,翻译成为新时代对外传播的聚光镜、凝聚剂、推进器,因而高端翻译人才尤其是双语娴熟的口笔译人才,成为社会和市场的急需。
内容概要
《西方翻译理论通史》对西方翻译理论的历史做了全面的论述,梳理其主要发展脉络和流派,列举各个学派代表性的人物和主要翻译观点。以展现西方翻译活动及翻译理论的全貌。本书描述了漫长历史长河中涌现出的著名翻译理论家的生平、勾勒其理论的显著特点,并且将其归属到不同的翻译学派。本书还阐发了各种翻译理论产生的语言、文学、文化或哲学的背景,剖析各种翻译理论观的异同,清晰地界定了各个学派所使用的关键概念、范畴、术语。 《西方翻译理论通史》是一部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演变史,它揭示了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规律,采用描述性历史叙述手法与理论论说相结合,力图做到“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它以时间跨度为经,上起远古,从中西语言文字的起源开始,探索翻译与文字、翻译与文化的渊源,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叙述和解释翻译现象;它以主要翻译理论学派为纬,吸收了当代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内外有关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以清晰的叙述和独特的分析触角,总结了西方翻译理论数千年的发展历程,是目前国内第一部有关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通史。它既翔实、客观、准确、系统,又提纲挈领地阐释了西方翻译理论各个学派的特征。 本书既可作为大专院校外语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学习西方翻译理论的教材,又对从事翻译学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学者也有不可或缺的研究价值,同时,对从事对比语言学、外国文学、传播学、历史学、比较学、中西比较文化及哲学领域感兴趣的读者,也开卷有益。 作者简介: 刘军平,1962年11月生,先后获武汉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武汉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任武汉大学英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副系主任,同时兼任武汉大学翻译与比较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刘军平教授1998年至200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文理学院英文系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2005年8月至2006年8月作为中美富布赖特基金研究学者在耶鲁大学从事中西比较文化的学术研究。近年来,应邀在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西东大学、库兹城大学、威斯里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海内外多所大学作学术演讲和学术交流。主要研究领域为翻译学、哲学、批评理论及中西比较诗学,先后在《中国翻译》、《外国语》、《外语与外语教学》、《中国图书评论》、《外语与翻译》、《武汉大学学报》、《人文论丛》、《哲学评论》、《文史哲》、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哲学前沿》)、Dao: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道:比较哲学》)、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中国当代思潮》,A&HCI)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共12部。其多项研究成果被国内外学术期刊包括《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语言学》和《中国哲学》)、The Philosopher's Index,《中华翻译文摘》等索引或全文转载。 目前担任的学术团体职务有:中国译协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翻译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理事、湖北省翻译协会副会长、武汉市翻译协会副会长、湖北省教师资格认定专家审查委员会委员等。目前,主持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翻译学研究的哲学方法》、湖北省教育厅项目《英语专业翻译方向教材建设及课程设置改革》,参与武汉大学“985工程”二期拓展平台项目《比较哲学与中西文化建设》,同时兼任国内多所高校外语学院客座教授。
书籍目录
绪论 西方翻译理论的引进与流派划分 第一节 西方翻译理论的引进、融合与创新 第二节 西方翻译史的分期 第三节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的划分第一章 翻译的定义及中西名实观 第一节 翻译的定义、分类 第二节 关于翻译的名实、言意之辨 第三节 中西名实的起源与比较第二章 古代文明与人类早期的翻译活动 第一节 中西文字的起源与早期的翻译活动 第二节 边缘翻译类型与语内翻译第三章 早期中西翻译史料 第一节 先秦两汉之前的翻译史料 第二节 西方翻译史的见证:罗塞达石碑 第三节 《圣经》翻译的不同译本比较 第四节 古罗马文学翻译第四章 翻译的人文主义思潮 第一节 改变观念的反叛者 第二节 缪斯的化身:翻译诗学 第三节 翻译的民族与世界视野第五章 翻译的语言学派 第一节 霍姆斯译学的基本构思 第二节 雅各布逊与等值翻译 第三节 卡特福德的等值转换理论 第四节 奈达:翻译科学的构筑 第五节 纽马克: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 第六节 穆南倡导的翻译的语言学转向 第七节 俄罗斯翻译理论界的三剑客第六章 翻译的文艺学派 第一节 庞德:创造性阐释的翻译家 第二节 纳博科夫:极端直译的代表 第三节 加切奇拉泽:现实主义文学翻译观 第四节 斯坦纳:解释学的翻译观 第五节 克里斯蒂娃:互文性理论与翻译 第六节 北美的中西比较诗学派第七章 翻译的哲学学派 第一节 尼采:翻译征服论 第二节 本雅明:“纯语言”与翻译 第三节 德里达:结构主义翻译观 第四节 海德格尔:翻译的本真追寻 第五节 奎因:文化相对主义的翻译观第八章 翻译的功能学派 第一节 功能理论与翻译理论 第二节 豪斯:翻译质量评估 第三节 哈蒂姆与梅森:语境翻译模式 第四节 格特:关联理论的翻译模式 第五节 贝尔的认知翻译模式第九章 多元系统及规范学派 第一节 多元系统的背景来源 第二节 佐哈的多元系统翻译观 第三节 图里的规范与描述翻译学 第四节 切斯特曼的文化米姆论 第五节 赫曼斯的系统翻译理论第十章 翻译的目的论学派 第一节 赖斯的文本类型与翻译 第二节 弗米尔的目的论理论 第三节 曼塔里:信息的发送与改变 第四节 诺德的纪实型翻译与工具型翻译第十一章 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 第一节 文化转向的历史北京 第二节 巴斯内特:文化转向的风向标 第三节 勒费弗尔:翻译学科范式的改写 第四节 韦努蒂的文化翻译观第十二章 女性主义翻译观 第一节 女性主义思潮简评 第二节 西蒙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第三节 弗洛托的女性主义翻译实验 第四节 性别与翻译的隐喻学第十三章 后殖民翻译理论 第一节 后殖民理论的来源 第二节 赛义德:东方主义的记忆与翻译 第三节 斯皮瓦克:翻译的政治与修辞 第四节 巴巴:翻译的混杂性与民族叙事 第五节 尼兰贾纳:寻找殖民翻译的定位 第六节 铁木志科:爱尔兰殖民文学的发现 第七节 罗宾逊:翻译与殖民帝国 第八节 坎波斯兄弟:巴西食人主义翻译观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二章 古代文明与人类早期的翻译活动 在考察了翻译的定义、类型、名与实的关系之后,我们接下来可以较为详细地考察一下文字的起源与翻译的关系。如第一章所述,雅各布逊把翻译分为三类,但大部分翻译史家、翻译理论家在撰写翻译史、译论时所感兴趣的仍是语际翻译,对于语内翻译活动相对关注得不多。从其特点来看,翻译是跨语际、跨文化、跨民族的一项活动,对于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实践的关注,当然是必要的。 然而,无论如何我们也不能忽略人类的语内翻译活动,因为各种符号的转换以及语内翻译,也是一种特殊的翻译交际活动。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曾说过“语言内外的交际活动等于翻译活动。研究翻译也就是研究语言”(Inside or between languages,human conmmunication equals translation.A study of translation is a study of language.)。通过对古代的符号转换活动及语言活动进行钩沉,我们不仅可以扩大翻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而且可以把翻译实践活动、翻译史推到更远、更古老的源头。 第一节 中西文字的起源与早期的翻译活动 20世纪考古学的丰硕成果向我们展示了华夏民族的祖先从猿到人,由原始部落到氏族社会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可以说,自部落之间的交往、战争、融合开始之时,翻译也就掀开了其历史的一页。在邈远的古代,各个民族各个地区彼此隔绝,互相不太往来的闭塞状况,是一个漫长的变迁历史。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各种文明、文化之间的逐渐交往,由于有了翻译,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民族语言是构成民族身份的主要因素,在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民族语言又是本民族人民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进行思维、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与其他民族交往的工具。在中国,尽管许多民族形成文字的时间先后不一,但是其口译历史却早就存在。少数民族语言种类约有80种左右。在56个民族中,除汉族、回族同语同文,满族、畲族等民族通用汉字汉语外,其余民族都有自己单独的语言。还有的民族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这就是所谓的兼通。所谓兼通,是指一个民族除使用一种或几种本民族固有语言外,还使用一种或几种其他民族的语言的现象,也就是操双语或多语的人。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