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中国美学

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作者:吴志翔  页数:341  
Tag标签:无  

前言

20世纪对于中国,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充满了“美学激情”的百年。从20世纪初蔡元培以知名教育家的身份力倡“以美育代宗教”说。到三四十年代朱光潜等人的美学著作一时热销,到五六十年代学术界数百人参与的“美学问题大讨论”,再到80年代持续不衰的“美学热”。美学这门在西方学科体系里原本显得较为边缘、所有讨论都限于学术领域的学问,在中国却似乎经常处在风起云涌的社会思潮的中心地带。这是非常耐人寻味的。李泽厚曾说过这样的话:中国为什么有美学热?这是个很好的博士论文题目。奠基于“天人合一”这一轴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一大特性是注重经验、体验、感悟.无论儒道都强调宇宙生命的息息相通,追求人在精神层面的超越性,而这种超越乃是现世超越,即就在现实的人生中、在感性生活中提升自我,而不追求向无限的超越。所以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称作是“诗性文化”或“审美文化”。而这,正是作为西方文化形态的“美学”在最初进入中国时能够迅速在这个东方语境里落地生根并且蓬勃发展的前提。我有一种感觉,美学在20世纪的中国之所以能获得较特殊的地位,不但为学者所推重,而且受大众所追捧,其中隐含着“美丽的误会”。大家知道,“美”在中国古代诗性哲学中的位置略嫌边缘,甚至还因其关乎感性形式而带点贬义,“妙”、“神”、“善”、“和”、“自然”、“意境”等概念的地位显然更高。

内容概要

  所有的美学观点其实都包含着学者、艺术家或思想家本人的人生体验、生命意欲。美学不但常常溢出文本向生命延伸,成为人生与学问交融之学,而且如前所述,整个20世纪,它几乎一直都呈现出一种超学科的格局,与心理学、哲学、文学、社会学等相互依存甚至密不可分。20世纪的中国美学家并不“纯粹”,也因此,直到今天,美学在许多人心目中仍然有着远远超出一门人文学科本身的单纯价值,无论是一厢情愿地期望过度也好,四面招摇地泛滥无度也罢,人们对于美学持久不衰的热情都表明:美学在中国,不止是一个学术问题,也许我已经重复过太多次了,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关乎艺术旨趣、人格修养、人生关怀、生命态度甚至社会拯救等问题的。作为本书的撰写者,当然不能无视这一个“美丽的误会”。  20世纪的中国美学,因为这样的误会而美丽。就像王国维、朱光潜、李泽厚等美学家都频频引用过的那句诗一样:“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作者简介

吴志翔,男,1970:年生,浙江东阳人。毕业于浙江大学中文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美学专业博士生。现供职于浙江教育报刊总社,任《教育信息报·教师周刊》主编。主要研究中国美学史、美育理论、心理学。著有《诗酒年华》、《忧郁的享受》、《性感的美学》、《肆虐的狂欢——传媒美学谈》、《为教师声辩》等。

书籍目录

序:美丽的误会.第一章 梁启超:多情多血的美学 他的热血,常常保持着沸度 第一节 情随心动境缘情迁  心力:除心中之奴隶  情感:宇宙间的大秘密  境界:惟心所造之境为真实 第二节 趣味与审美趣味  趣味:生活的原动力  艺术:升华趣味,诱发美感 第三节 美的身份与美的表情  美与真:“阿特先生”养出了“赛因士儿子”?  表情法:情感与形式就像一对情人 第四节 诗界革命与小说界革命  诗界革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  小说界革命:“熏”、“浸”、“刺”、“提”四力第二章 王国维:寻求慰藉的美学 昆明湖上的那圈波纹 第一节 美学:求生命的“慰藉之道”  与叔本华和康德的亲缘  慰藉——他最喜欢使用的一个词  他是使美学获得独立价值的第一人 第二节 悲剧:俯仰于“生活之欲”  欲望是痛苦的根源  解脱之途何处寻觅?  “挥刀白宫”式的解脱  中国到底有没有悲剧? 第三节 境界:传统美学范畴一网打尽  境界,还是意境?  “境界”说的基本含义  “境界”说的三组关系 第四节 古雅说与美育论:还是为了慰藉  优美与宏壮,愉快与“痛并快乐着”  古雅:“玩物丧志”也不坏  “古雅”另类解读:Timeworks  眩惑,其实就是低级趣味  美育:最大的牵挂还是人生第三章 蔡元培:人格完善的美学 美育,从胎儿一直到坟墓 第一节 美与艺术的基本观念  超脱与普遍/优美与壮美  横向轴:美术与科学的关系  纵向轴:艺术的起源和演化 第二节 美育:找到遗失的美好  美育与人生  美育无处不在 第三节 美育代宗教第四章 鲁迅:生命张力的美学 他的人生有一种“反美学”的质素 ……第五章 吕澂:学科化的“美学概论”第六章 朱光潜:中西融通的“美学拾穗”第七章 宗白华:天人合一的“美学散步”第八章 邓以蛰:“诗与历史”及书画美学第九章 滕固:“美术小史”和艺术理论第十章 蔡仪的客观反映论美学:美是典型第十一章 徐复观的新儒家美学:中国艺术精神第十二章 李泽厚的主体性实践论美学:“积淀”说附录:陈望衡的“境界本体论”美学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梁启超:多情多血的美学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改良主义政治活动家、文学家,他的思想著述活动带有强烈的启蒙色彩。梁启超天智聪颖,才华卓绝,四岁读四书五经,九岁谙八股文章,十二岁中秀才,十七岁中举人。他早年宣传维新思想,与康有为倡导和发动变法维新运动,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开始大量阅读西方典籍,批判封建专制,鼓吹振作国魂。后主张保皇,投身立宪运动。晚年致力于学术研究。其学术研究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文学、史学、法学等众多领域,著述甚多,有《饮冰室合集》及各种专集二十多种,共1400万字的作品。梁启超一生经历富传奇性,思想也显得庞杂而且多变。梁启超的美学思想混杂于其大量与政治、教育、文学等相关的著作中。他提出诸多美学观点的出发点也是旨在拯世济时,激荡国魂。其美学方面的主要作品有:《译印政治小说序》、《惟心》、《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美术与科学》、《美术与生活》、《情圣杜甫》、《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等。梁启超最被重视的美学主张是他的“趣味主义”和对“情感教育”的推崇,以及关于“境者心造”的理论,最广为人知的思想和行动是提出“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他关于美与科学、美与生活、美与人生观等方面的论述也卓有见识。本书作者认为,梁启超的“心力”之论是理解其人生实践和美学思想的重要入口。

后记

跟我迄今为止写过的任何一本书一样,这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著作。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却成为压在我心头的一个重负。我好像有点怕去触碰这么一个题目,虽然资料早已准备得差不多了,却在整整一年的时间里始终不肯落笔写下一个字。日常的工作本就忙碌,可一旦有点时间,我反倒更愿意去写一些随性的小文字,却让“正事”一直无休止地搁浅着。这简直就像把明媒正娶的“正室”当成弃妇.反倒醉心于四处寻花问柳一般可恶。可是,不断地延迟直面任务的时间,后果就是,焦虑不断积聚起来,构成了沉重的精神负担,而且越到后来越无法进入状态,直至产生了一种心理上的禁忌。连想都不愿意去想它了。我好像失去了行动上那种因为简单所以果决的能力。可是生命,也就这样无情地被消耗。直到终于进入了此书的写作以后,才知道真正“美学化的人生”,不是逃避责任的放纵和“闲适”,不是毫无方向感、兴之所至的四处漫游。自由绝非意味着解脱开所有外在的牵绊,更重要的求得“放心”,亦即要让自己内心的压力得到释放,拥有价值的实现感、精神的归属感,而不是在无所事事中任内心的焦虑和不安疯狂滋长。为什么当我在做事的时候心情会更好一些?为什么明知道会很累也总是要试图追寻新的目标?因为。人生在世有最根本的大法,那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个人想要克服种种障碍有所作为,无非是“天道”(“天行健”)的具体化而已。所以.人的自强不息,不是想不想、该不该的问题,而是“就是这样”的问题;不是从主体出发的意志论的问题.而是建基于存在自身的本体论的问题。

编辑推荐

《20世纪的中国美学》是吴志翔编写的,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20世纪的中国美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拿到此书,粗略翻了翻,优点很明显,这从目录中就体现出来。但也发现此书错、别字极多,语病泛滥,行文夸张,叙述中个人情绪宣泄之处很多,远离史家应有之风度,不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花了不少银两,伤心!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