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0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葆心 页数:891
Tag标签:无
前言
百年武汉大学,走过的是学术传承、学术发展和学术创新的辉煌路程;世纪珞珈山水,承沐的是学者大师们学术风范、学术精神和学术风格的润泽。在武汉大学发展的不同年代,一批批著名学者和学术大师在这里辛勤耕耘,教书育人,著书立说。他们在学术上精品、上品纷呈,有的在继承传统中开创新论,有的集众家之说而独成一派,也有的学贯中西而独领风骚,还有的因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而开学术学科先河。所有这些,构成了武汉大学百年学府最深厚、最深刻的学术底蕴。 武汉大学历年累积的学术精品、上品,不仅凸现了武汉大学“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学术风格和学术风范,而且也丰富了武汉大学“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学术气派和学术精神;不仅深刻反映了武汉大学有过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辉煌的学术成就,而且也从多方面映现了20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最具代表性的学术成就。高等学府,自当以学者为敬,以学术为尊,以学风为重;自当在尊重不同学术成就中增进学术繁荣,在包容不同学术观点中提升学术质量。为此,我们纵览武汉大学百年学术源流,取其上品,掬其精华,结集出版,是为《武汉大学百年名典》。 “根深叶茂,实大声洪。山高水长,流风甚美。”这是董必武同志1963年11月为武汉大学校庆题写的诗句,长期以来为武汉大学师生传颂。我们以此诗句为《武汉大学百年名典》的封面题词,实是希望武汉大学留存的那些泽被当时、惠及后人的学术精品、上品,能在现时代得到更为广泛的发扬和传承;实是希望《武汉大学百年名典》这一恢宏的出版工程,能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积累和当代中国学术的繁荣有所建树。
内容概要
《古文辞通义》是一本学习、创作、研究古代散文的入门书,也是一部集历代古文之学之大成的文学理论专著。全书分为六篇。其中《解蔽篇》说古代散文写作最常见的弊病及其解蔽之方,《究指篇》说学习、写作古文的“宜定”、“宜求”、“宜知”和“宜行”之事,《识涂篇》说古文的“读法”、“讲法”、“作法”、“格法”以及文家“性质之对照”和创作中的“经历之境界”。《总术篇》说古文体、用的“归宿”问题。既用“三种统系说”剖析历代流派、作家和不同时代古文的特点,又从仓。作主体(涉及作者地位、人品、气质、情感)角度,时代、地域文化角度,以及古文和经、史、于阗系的角度细说文体特征和古文发展历史,还从审美角度言及评论家品评古文的“艺术总要之术”。《关系篇》说古文仓。作的“难”、“易”论,三类题材的研究法,以及告语文、记载文、解释文、议论文的作法。《义例篇》则介绍古文写作中引书、称谓、标题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编辑别集总集的一般方法。
作者简介
王葆心(1869-1944),字季,号晦堂,又号青坨,湖北罗田人。早年肄业经心书院、经古书院和两湖书院。1903年乡试中举(癸卯科举人)。1907年举贡考试名列第一,同年任学部总务司行走,兼图书馆编纂,后任学部主事,又被聘为礼学馆纂修。辛亥武昌首义,与革命党人周泽春等在天津筹组天民社,任《天民报》主编。1912年任湖北革命实录馆总纂,主编《湖北革命实录》。1922年至1926年,执教于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国立武昌师范大学、国立武昌大学(均为武汉大学前身名称)。1928年至1934年,任国立武汉大学教授。任教期间,曾于1923年兼任湖北省国翠馆馆长,1932年任湖北通志馆筹备处主任,与甘鹏云、龚宝琳共同主编《湖北文征》。1934年任《湖北通志》总纂。1938年避难故里,任罗田县志馆馆长,兼《罗田县志》总纂。1943年9月,抱病前往罗田天堂寨考察宋、元、明末民族英雄据险抗敌遗迹,次年3月去世。讣告传至重庆,各界人士举行追悼会,董必武亲往吊唁,并送挽联云:“楚国以为宝,今人失所师。” 王葆心是我国近现代著名国学大师,对经学、文学、史学、哲学、方志学、民俗学、教育学、目录学均有深入研究。治学主张义理、辞章、考据三者寸巨重,尝谓“有棱有脊,方可言学;有本有源,方可言识”。生平著述100多种。代表作有《历代经学变迁史》、《经学研究法前编》、《经文杂记》、《经学讲演录》、《群经图志》、《非常异义举例》、《古文辞通义》、《文学源流》、《中国文学历朝体派略》、《晚唐诗研究》、《宋诗派别考》、《艺林演雅》、《渎蒙小记》、《虞初支志》、《湖北诗征长编》、《中国历史讲义》、《讲授中国历史脞论》、《史学表》、《宋季淮西六砦纪事》、《明季江淮七十二砦纪事》、《天完志略》、《续》、《再续》、《三续》、《燕京古今朝市丛载》、《先秦诸子学案长编》、《心灵学类证》、《方志学发微》、《土民丧礼通纂》、《民俗证古》、《中国教授史》、《教育原理》、《金石书目》、《小说提要》等。其中,《历朝经翠变迁史》中的《经学九变图》被曰人北村泽吉引入《儒学通论》,广为东亚、欧、美学者所重。《古文辞通义》,被古文专家称为“百年无此作”(林纡语),“今日确不可少之书”(王先谦语)。《方志学发微》更是近现代方志学的开山之作,乃“集方志学之大成”(张春霆语),是“旧时代方志遗产的总结,新时代方志革新的先驱”(闻惕生语)。
书籍目录
《古文辞通义》要义概说古文辞通义原序古文辞通义例目识语古文辞通义卷一 (解蔽第一)古文辞通羲卷二 (解蔽第二)古文辞通义卷三 (究指第一)古文辞通义卷四 (究指篇二)古文醉通义卷五 (识涂第一)古文醉通义卷六 (识涂第二)古文醉通义卷七 (识涂第三)古文辞通义卷八 (识涂篇四)古文辞通义卷九 (识涂篇五)古文辞通义卷十 (识涂第六)古文辞通义卷十一 (识涂篇七)古文辞通义卷十二 (识涂第八)古文辞通义卷十三 (总术第一)古文辞通义卷十四 (总术篇二)古文醉通义卷十五 (总术第三)古文辞通义卷十六 (总术第四)古文辞通义卷十七 (关系第一)古文辞通义卷十八 (关系篇二)古文辞通义卷十九 (义例第一)古文辞通义卷二十 (义例篇二)后序
章节摘录
从著者自述编书指意、准则、方式可知:一、《通义》所言,乃古文之学的一般原理和基本知识。既探寻古文之“内律”以说其本体,又把握其“外象”而知其功用。且能从论理学角度审其思诣,从汉文典角度观其语言,从文学史角度道其沿革。而于三者之外,还从修辞学的角度,论述古文义法和古文大家特有的修辞艺术。二、《通义》论述古文之学的一般原理和基本知识,能坚持从古文创作、古文批评的实际出发,还古文之学以历史面目,而保存“兹学纯粹之质”。明确反对用古文之学的某些观念比附西方文学理论,反对用实用手段“董理、整齐已往之迹”,或“添设其所未有”,或“遣失其所自居”。三、《通义》论述古文之学的一般原理和基本知识,主要用古文家、古文批评家的作品、著述及相关言论说话,所用材料多出自历代文话、论文专著、专论(包括书、序、跋、丛谈、笔记、语录等),旁及西方和日本的文论著述以及写作故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