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研究

出版时间:2008-10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作者:杨果,陈曦 著  页数:38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利用丰富的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立足于历史学的实证方法,借鉴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以宋元明清时期为中心,上溯其源自唐、五代,下察其流至民国初年,着重从河道变迁、堤防修筑、农田垦殖、资源利用诸方面探讨江汉平原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的历史,研究开发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重现其过程,揭示其发展道路及演变的机制、规律与特点。    全书正文五章,依次探讨:第一,荆江洲滩的演变与河道的变迁。重点分析边界条件、来水来沙、环流等自然因素及唐宋以来日益增强的堤防修筑、上游垦殖等人类活动对荆江洲滩演变及河道变迁的影响。第二,以长江干堤为中心的堤防修筑。分别考察长江干堤与其他江汉支流、主要河湖的堤防分布与兴衰,探讨堤防作为基本前提与保障对本区经济开发的作用,以及堤防扩展对本区人、地、水环境产生的日渐加大的干扰。第三,穴口演变与农田垦殖。细致研究荆江南岸分流四口(松滋口、虎渡口、藕池口、调弦口)的变迁历程及其原因,集中探讨穴口分塞与本区以垸田为主的农田垦殖的关系,兼及垸田之外传统垦殖方式的延续。第四,经济开发与自然资源利用。其中水、土资源是核心,水路交通的发展与林木植被的利用则是重点;同时以今江夏地区考古所见当地陶瓷业的兴衰为个案,聚焦分析陶瓷业与植被资源的关系。第五,社会生活及其环境特色。探讨的主要内容为聚落的分布与变迁,自然灾害的种类、分布与影响,乡村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以及水神信仰所反映的区域人地关系,贯穿诸问题的主线,仍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互动。    在正文的基础上,本书以结语总括了历史时期江汉平原人地关系的演变大势,并集中提炼出宋元明清时期江汉平原人地关系的几个主要特点,如降水、降温等气候变化推动了本区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以堤防为核心的人类活动从根本上影响着本区地理面貌的变迁。水、土、植被等资源的状况制约着本区的开发进程,区域环境的特征造就了生活方式的特色;并强调江汉平原人地关系具有相当丰富的内涵与相当复杂的多样性。

作者简介

杨果,祖籍湖南长沙,生于湖北武汉。1968年下乡插队至湖北京山,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历史系,先后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6-1997年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20O6年法国国家科学中心访问学者。现任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授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武汉大学妇女与性别研究中心副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方向为宋代历史、长江中游区域地理、妇女与性别史。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南宋至清前期江汉平原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研究”等3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部级以上项目3项。在《中国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著作5部。主要著作有《中国翰林制度研究》(独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宋代两湖平原地理研究》(独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先后获邓广铭学术奖励基金奖、湖北省师德先进个人及武汉大学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师德标兵、优秀教师等多种奖项。

书籍目录

绪言  一、江汉平原自然环境及其演变趋势  二、相关研究述评  三、本书结构第一章  荆江洲滩的演变与河道的变迁  第一节  上荆江洲滩的演进    一、南北朝至南宋期间      二、明清时期    三、洲滩的发展与河道的演变  第二节  下荆江洲滩的变化    一、石首县    二、监利县  本章小结第二章  堤防修筑:以长江干堤为中心  第一节  荆江北岸堤防的发展    一、江陵县    二、监利县  第二节  荆江南岸堤防的发展    一、枝江县    二、松滋县    三、江陵县    四、公安县    五、石首县  第三节  荆江以下江汉平原长江段堤防的发展    一、华容县与巴陵县    二、嘉鱼县    三、汉阳县、江夏县等  本章小结第三章  穴口演变与农田垦殖  第一节  荆江分流穴口的演变    一、南岸分流四口开塞考    二、北岸穴口的湮塞:以郝穴为中心  第二节  江汉平原垸田的兴起与发展    一、垸田的兴起    二、垸田的发展  第三节  垸田之外:传统垦殖方式的延续    一、水利与屯田、营田的发展    二、农业生产方式与主要作物分布  本章小结第四章  资源利用:河流、丘陵与植被——以宋代为例  第一节  水路交通的发展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一、艳曲的散去:荆襄道在宋代的衰落    二、水路交通网络的出现    三、水路交通发展对经济开发的促进  第二节  林牧副业与丘陵山地开发    一、山田的开发与利用    二、经济林特产开发  第三节  手工业发展与植被资源利用    一、宋元江汉平原植被资源概况    二、造船业与矿冶业    三、宋代江夏地区制瓷业的兴衰及其原因探析——以考古资料为中心  本章小结第五章  宋元江汉平原社会生活  第一节  宋元江汉平原聚落的变迁及其环境因素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聚落变迁的主要特征    三、影响聚落变迁的环境因素    四、个案分析:宋代鄂州城市布局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第二节  宋元江汉平原自然灾害探析:种类、分布、影响    一、自然灾害的种类与时空分布特征    二、自然灾害对区域社会的影响  第三节  宋诗所见江汉平原农村日常生活    一、农耕品种及耕作技术    二、捕捞渔业及相应的生产方式    三、饭稻羹鱼    四、稳定或多变的民居    五、日常生活的环境特色  第四节  从水神信仰看荆江两岸人地关系的演变——以水神庙址的空间分布及其变迁为例    一、自然神类    二、人格神类    三、余论  本章小结结语  一、历史时期江汉平原人地关系的演变大势    二、宋元明清时期江汉平原人地关系的主要特点  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章 荆江洲滩的演变与河道的变迁  荆江,流经江汉平原的长江干流主要河段,西起今湖北省枝城,东至湖南省城陵矶,全长约340公里;其间以今湖北省公安县境内的藕池口为界,分为上、下荆江,沿途流经今湖北省的枝江市、松滋市、荆州市区、公安县、江陵县、石首市、监利县及湖南省的华容县、岳阳市。  荆江河道的历史变迁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影响河道变迁的水沙条件也同时作用于河道中的洲滩。洲滩的发育与变化不仅是河道变迁、上游地质条件、降水与人类活动等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又对河道的变迁产生作用。对荆江河道与洲滩关系已有一些研究,但基本集中于20世纪以来的演变,对历史时期洲滩变迁的研究则较为疏略,且未能涵盖上、下荆江进行整体性考察。本研究拟上溯南北朝,集中对宋元明清时期上、下荆江段的洲滩演变进行讨论,并考察其与荆江河道以及人工堤防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上荆江洲滩的演进

编辑推荐

  本书利用丰富的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立足于历史学的实证方法,借鉴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以宋元明清时期为中心,上溯其源自唐、五代,下察其流至民国初年,着重从河道变迁、堤防修筑、农田垦殖、资源利用诸方面探讨江汉平原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的历史,研究开发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重现其过程,揭示其发展道路及演变的机制、规律与特点。本书内容丰富,论述透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对宋元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环境变迁有很多创见
  •   正版,是我想要。价格实惠,到货很快,很满意的一次买书体验。
  •   先是看了著者的一些论文,觉得不错就买了这本书,粗略看过一遍,研究内容还是很丰富的,有深度,值得一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