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考论

出版时间:2006-2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作者:冯天瑜  页数:428  字数:392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封建”本义为“封土建国”、“封爵建藩”,古来汉字文化圈诸国都在此义上使用“封建”一名,并展开“封建论”。中国秦汉至明清社会主流离封建渐远,而近代欧洲目击者和学者发现,日本的幕藩制与西欧中世纪制度feudalism(封土、采邑制)“酷似”日本明治间遂以“封建”对译feudalism。清末民初中国采用这一在汉外对译形成的新名。    本书在确认“封建”本义与西义的基础上梳理“封建”概念的演化轨迹,从概念的历时性演绎及中外对接过程中揭示“封建”泛化的社会文化因缘,并提出一种改良设想的现代泛化封建观。这对于正确认识和构筑中国历史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而作者对学术术语创制和概念清理方面的研究亦多有创意。

作者简介

冯天瑜,1942年生,湖北红安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专门史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中心主任。长期从事中国文化史研究,著有《中华文化史》(合著)、《中华元典精神》、《明清文化史散论》、《张之洞评传》、《晚清经世实学》(合著)、《解构专制——明末清初“新

书籍目录

题记第一章 “封建”本义  一、 释“封”  二、 释“建”  三、 释“封建”  四、 西周封建  五、 东周封建、郡县并行  六、 秦汉以下:以郡县为基础的官僚政治取代封建贵族政治第二章 秦汉至明清的“封建论”  一、 秦廷议“封建”  二、 汉、晋“封建论”]  三、 唐代“封建论”  四、 宋以后对“封建”的两种评议第三章 《文献通考》及其续编的《封建考》  一、 《文献通考·封建考》  二、 两种《续文献通考》的《封建考》  三、 中国传统语境中的狭义“封建”与广义“封建”第四章 日本的“封建论”  一、 日本近代以前的封建观  二、 明治初废除封建制的举措:“版籍奉还”、“废藩置县”  三、 近代日本的“封建论”:扬郡县、抑封建,所用“封建”仍沿袭本义  四、 近代日本“废封建”举措的民族文化根据第五章 西欧中世纪社会制度及其术语feudalism的厘定  一、 西欧中世纪社会制度的来龙去脉  二、 feudalism释义  三、 布洛赫的《封建社会》·西方史学中的狭义封建主义与广义封建主义  四、 中国、西欧封建制之比较第六章 欧日封建制“酷似”:近代欧洲目击者、学者及日本访欧学人的共同发现  一、 英国首任驻日公使欧卢柯库(阿礼国)的观感:日本是“东洋版的feudalism”  二、 欧美学者的欧日封建社会异同研究  三、 留学德国的福田德三为何在课堂上发出会心之笑第七章 近代日本对“封建制”的定位及其分期  一、 日本启蒙学者以“封建”翻译feudalism,“封建”演绎为普世性的历史时代专名  二、 “封建制”定位与日本封建社会分期  三、 “封建制”定位与日本东洋史学界的中国历史分期第八章 清末民初接纳新名“封建”  一、 黄遵宪《日本杂事诗》、《日本国志》的“封建”用例  二、 梁启超兼容古义与西义的“封建”观  三、 严复以“封建”翻译feudalism  四、 章太炎的“封建”观  五、 孙中山论“封建”第九章 五四时期陈独秀的“泛封建”说与“反封建”命题  一、 陈独秀“封建=前近代=落后”公式的提出  二、 陈氏说从日本移植而来  三、 陈氏“反封建”命题忽略了中国与西欧、日本历史的重大差异  四、 陈氏“泛封建”说五四时期罕有同调,但“封建x”格式对后世影响深巨  五、 重估五四“反封建”命题第十章 苏俄及公产国际以“封建”指称现实中国  一、 泛化封建观的“祖义”:列宁现代中国“封建制度”说  二、 大革命前后“现实中国半封建”说逐步确立第十一章 中国社会史论战:“封建”概念泛化正式展开  一、 大革命失败与“中国社会性质论战”  二、 “中国社会性质论战”引导出“中国社会史论战”  三、 中国社会史论战之一派观点:古典封建论(陶希圣为代表)  四、 中国社会史论战之一派观点:泛化封建论(郭沫若为代表)  五、 其他论说第十二章 社会史论战封建观平议  一、 社会史论战的重大进展:以“社会形态”学说运用于中国史研究  二、 “社会形态共性论”、“历史单线进化论”的偏颇  三、 忽视核心概念的准确性与稳定性第十三章 从毛泽东著作看新名“封建”的定型过程  一、 泛化新名“封建”在毛著中较为晚出  二、 1926年以后毛著出现泛义“封建”用例  三、 《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9)、《新民主主义论》(1940)的“封建社会”说  四、 “五种社会形态”说与泛化封建观普被国中第十四章 泛化封建观与马克思封建社会原论相悖  一、 中国社会史论战在马克思主义语汇系统内展开  二、 马克思关于人类历史发展阶段的论说  三、 马克思晚年的古代社会史笔记昭示对中古世界多途演进的思考  四、 马克思批评滥用“封建”(甲):非贵族式土地所有制与封建主义不相兼容  五、 马克思批评滥用“封建”(乙):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与封建主义不相兼容第十五章 注目中国史自身特点的学者质疑泛化封建观  一、 周谷城及其《中国社会之结构》  二、 王亚南及其《封建制度论》  三、 瞿同祖及其《中国封建社会》  四、 钱穆及其《国史大纲》  五、 张萌麟及其《中国史纲》  六、 李剑农及其《中国经济史讲稿》  七、 胡适的“封建”概念辨析  八、 梁漱溟及其《中国文化要义》第十六章 中国历史分期与秦至清社会形态命名尝试  一、 中国历史分期鸟瞰  二、 中国学者关于秦至清社会形态的命名尝试  三、 欧美日本学者关于秦至清社会形态的命名尝试第十七章 历史分期命名标准刍议  一、 名辩之学不可轻慢  二、 试拟历史分期命名四标准:制名以指实、循旧以造新、中外义通约、形与义切合  三、 秦以下两前年称“封建社会”:名实错位、形义脱节  四、 当代学人重议“封建”(一)  五、 当代学人重议“封建”(二)第十八章 秦至清宜以“宗法地主专制社会”取代“封建社会”  一、 贯穿秦至清的“宗法制”  二、 贯穿秦至清的“民得买卖”的土地制度(地主制)  三、 贯穿秦至清“专制帝制”  四、 秦至清主要时段宜命名“宗法地主专制社会”结语主要参考文献跋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作者以中国历史为线索,对“封建”一词作概念史的考索与探究,分析这一词语的本义(古义)、西义(世界通用义)以及马克思的封建原论、现代中国的“泛化封建观”,试图为聚讼未决的中国历史分斯提出新的观察视角和较精确的概念坐标,颇见功力,多有新意。由于“封建”问题意义重大,又是近年来的一个学术热点,故此书出版后,受到学界的较强关注。                             (李洪岩)                            ——中华读书报

编辑推荐

作者以中国历史为线索,对“封建”一词作概念史的考索与探究,分析这一词语的本义(古义)、西义(世界通用义)以及马克思的封建原论、现代中国的“泛化封建观”,试图为聚讼未决的中国历史分斯提出新的观察视角和较精确的概念坐标,颇见功力,多有新意。由于“封建”问题意义重大,又是近年来的一个学术热点,故此书出版后,受到学界的较强关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封建考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4条)

 
 

  •   冯先生的这本书,无疑会制造一些学术上和政治上的混乱。他提出的观点,只能供学术讨论使用。“封建社会”这一概念早已超越史学界,在社会上广泛应用 。如果不使用这一概念,我们在学术上、文化上和政治上连话都不会说了。约定成俗的概念,最好不要轻易改动。冯先生大概想颠覆近百年来的有关“中国封建社会”的全部研究结果。
    回忆将近四十年前,在“文革”后期的“批林批孔运动”中,冯先生也很趋时,写过《孔丘教育思想批判》这本书。至今,我仍然保持着这本书。
  •   太经典了,冯天瑜让我对中国的封建社会有了一个彻底的颠覆性的认识。
  •   看了这本书,会让我对一个封建这个词重新认识.值得一看书
  •   很有内容,但得静下心来慢慢读.包装十分简洁,是一本很有学术含量的书,会开阔人们的研究视角.
  •   朋友在图书馆丢书了,买这本书作为补偿,这本书史料非常多而且很全面
  •   大师手笔!kaijuanyouyi!
  •   不错,内容挺多,考据挺全的
  •   给朋友买的,她说书的质量挺好!
  •   虽然要完全读懂有些章节还要费一番工夫,但已经有大获收益之感了!很多观点、知识都是第一次看见,很高兴!
  •   武汉在历史研究方面一直很强.这本又是近年力作.所以网上可见不少针对本书的争论.再早三年,没有百家讲坛对于那一段历史吹捧的时候,没什么人看重封建历史的.目前如果推出一本专著来,目的是为了立名.赚钱的目的相信应该是其次.所以从立名来看,这本书可以达到目标了.但是问题就在于,学术味道太重了.封建,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学观念,作者力图恢复马克思的本来面貌,同时又讲毛泽东和郭沫若是泛化封建,不知其意图何在?概念辨析背后是作者的立场和当代人的历史观的转变.学术味道很重,就避开了许多问题必须回答,就避开了主流的控制.
  •   好书,正是我想要的
  •   代别人买,不好随意评论,只能说书质量不错
  •   其实在这本书中我很难找到作者的观点,而且我认为对“封建”的探讨对于学生对中国古代史的学习并没有好处。另外,这书不知道是不是盗版,因为我买的三本中都有破页,漏印。
  •   是大学老师推荐的,经典之作,不过会有点晦涩,毕竟里面有很多考证嘛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