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3-2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作者:虞崇胜 页数:370 字数:346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对政治文明展开全景式的研究,试图从政治学学理和中国政治发展实际两个层面去阐明政治说明的基本理论和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实践问题。
作者简介
虞崇胜,1952年10月出生于湖北省黄石市。197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并留校任教,早年从事中国近代史教学与研究工作,后转入学习和研究当代中国政治与政治学理论,先后师从谢经华教授和刘德厚教授,分获法学硕士学位和法尝表士学位。曾任武汉大学理论课部中国革命史教研究主
书籍目录
导论第一章 文明及其与政治的关系 一、“文明”概念的起源 二、形形色色的文明理论 三、文明的科学涵义 四、政治与文明的亲缘关系第二章 政治文明的概念及其内涵 一“政治文明”概念的历史考察 二 “政治文明”概念在中国的提出过程 三 政治文明的科学内涵第三章 政治文明的结构体系 一 政治文明的三维结构 二 政治意识文明的结构体系 三 政治制度文明的结构体系第四章 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 一 政治文明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二 政治文明的阶级性和社会性 三 政治文明的进步性和时代性第五章 政治文明的主体建设 一 政治文明主体的基本含义 二 人的政治性和政治主体辨析 三 政治文明主体建设的重要意义 四 加强政治文明的主体建设第六章 新世纪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 一 确立政治文明的建设目标依据 二 新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 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明的建设的成就 四 新世纪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具体目标第七章 新世纪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道路 一 政治文明建设:新世纪中国政治发展的优选之路 二 “立字当头, 破在其中”:新世纪中国政治发展的战略取向 三 由政府推进到社会自主:新世纪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主要参考文献后记补记
章节摘录
书摘以上各种各样的文明定义,从不同侧面揭示了文明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为我们界定文明的定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但是,以上各种定义似乎都存在某些方面的缺憾。有的忽视了文明的社会属性,只是认为文明是人类的心智活动,如孔德、福泽谕吉、岸根卓郎等;有的忽视了文明的进步属性,仅仅认为文明是一种社会存在,并不表示进步和落后与否,如斯宾格勒、汤因比、弗洛伊德、托夫勒、亨廷顿等;有的忽视了文明的实践属性,仅仅将文明视为人类活动的成果,而忽视了人类活动的进化过程,如斯宾格勒、弗洛伊德、巴格比等;有的甚至认为文明只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属于文化而不是文明,如伊东俊太郎;当然更多的是将文明与文化等同起来,忽视了文明与文化的基本区别,如孔德、斯宾格勒、巴格比、伯恩斯和拉尔夫、岸根卓郎、亨廷顿等。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固然与论者各自所处的国情不同、文化背影不同、研究视角和研究理路不同有关,但最根本的可能与论者缺乏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有关。如果不用历史唯物主义去透视人类文明发展史,只是就事论事的从一些侧面去探讨文明问题,恐怕是难以获得对于文明定义的科学认识的。(二)文明的科学涵义也许恩格斯的下述说法有助于我们科学地界定文明的定义。什么是文明?恩格斯有一个十分简明的说法:“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一种社会品质。”②说法虽很简明,却深刻地揭示了文明的本质和特征。因为它不仅突出了文明的实践属性,而且还突出了文明的社会属性,从而可以使我们对于文明的理解真正地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之上,为科学地界定文明的定义提供了基本的方法论指导。综合以上各种不同的文明理论和不同的文明定义,特别是恩格斯关于文明的说法,我们大致可以给文明下一个简明的定义了。所谓文明,简单地说就是:人类社会生活的进步状态。从静态的角度看,文明是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进步成果;从动态的角度看,文明是人类社会不断进化发展的过程。展开而论,文明的科学内涵应该包括以下基本要点:其一,文明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实践是人类改造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活动。劳动是实践的基本形式。如果没有劳动,没有实践,就不会有人类,也就不会有文明。人类就是在劳动过程中才最终从动物界脱离出来,诚如恩格斯所说的: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劳动创造了人。而且,文明也是人类劳动的创造物。劳动的进步,即劳动方式、劳动工具等的进步,使人类社会从野蛮逐步走向文明。正如马克思所说: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纺纱机等等,它们是人类劳动的创造物。实践活动不仅使人类创造了文明,而且也推动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只要人类的实践一停止,文明实践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所以,文明首先是一个实践的范畴,具有实践性。文明的实践性另一层意思是说,文明并非只是人类活动的成果。而且还是活动过程本身,是人类的具体行为方式的进步表现。人类的行为方式多种多样,但每一种行为方式都或多或少地透视出文明程度的高低。因此,我们在考察人类文明时,必须将人类的行为也纳入其中。其二,文明具有社会品质。文明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文明总是社会文明。除原始社会外,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文明。从本质上来说,文明的社会性是由人的社会性决定的。马克思说过:“人是最名符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在已经内在地具有社会力量和文明人偶然落到荒野时,可能会发生这种事情——就像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而竞有语言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①这就是说,文明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脱离了人类社会,就不会有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另外,人类正是通过组成社会后才最终摆脱了个人的局很而进入文明社会的。弗洛伊德认为,文明有一个并非不重要的特性是合理“调节人际关系及人的社会关系的方式”,“大多数人聚集在一起,就比任何单独个体要强大,就会以团结对付各独立的个体,这时人类的共同生活才有可能。这种社会的权力就被作为‘权利’来反对被谴责为‘野蛮力量’的个人力量。个体力量被社会力量的这种代替构成了文明的决定性一步”②。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是人类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类的文明性。其三,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尽管某些文明批判论者将文明时代的种种不文明现象归之于文明发展所造成的结果,但文明本身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似乎是谁也不能否认的。与卢梭对人类文明的诋毁和谴责不同,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则确信,对人类文明的谴责是孩子气的呓语,而文明社会中的人比未开化状态下的人生活得不知要好多少倍。他对卢梭说,人天生是一头猛兽,文明的社会用社会秩序给这头猛兽戴上了铁链,驯化了他的野性,为他提供了发展智力和幸福的可能。基佐表示:“文明这个词所包含的第一个事实是进展、发展这个事实。”③福泽谕吉也说:“文明是一个相对的词,其范围之大是无边无际的,因此只能说它是摆脱野蛮状态而逐步前进的东西。”①弗洛伊德批评说。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称之为文明的东西要对我们的不幸负主要责任,如果我们放弃文明,退回到原始状态,我们会更幸福。“我称这种观点令人惊异,是因为我们无论以什么方式给文明的概念下定义,伴随着我们寻求避免来自痛苦根源的威胁的一切事物都是文明的一部分,这是不争的事实”②。毛泽东谈到文明史时说过:“人类的历史,据说有五十万年。这五十万年之中。一段是野蛮史,一段是文明史。文明史只有五千年或者稍多一点。我们中国的历史算长得很,但也只有四千至五千年……文明社会从奴隶社会算起,在中国据现有的可靠资料,应从商、周算起。”③在这里,毛泽东也是将文明作为不同于野蛮而言的。可见,说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是绝大多数人的共识,其实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事实。说文明是进步状态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文明成果的形式是进步的;二是指文明内涵总是与时俱进的。进步发展是文明的外在表现,与时俱进是文明的内在要求。其四,文明是社会整体的进步。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看来,人类的生产首先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而物质资料的生产实际上就是改造自然的活动。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就是物质文明,它表现为人们的物质生产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因此,物质文明是文明整体的基础。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主观世界也得到改造,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也得到发展,这方面的成果就是精神文明。……
媒体关注与评论
导论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政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理性的产物。自1844年马克思在一篇读书笔记中使用“政治文明”一词到2001年初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使用“政治文明”的概念,时隔150余年。在此期间,既没有专门研究政治文明的著作问世,也没有深入探讨政治文明概念及其内涵的论文发表。然而,人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却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随着人类政治生活的多极化发展,特别是经历了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后,中国的政治发展面临着一个类似“娜拉出走后怎么办”的问题,也就是中国面临着新的一轮政治体制创新和政治发展道路的选择问题,这可能是比二十多年前启动四个现代化建设更艰巨、更难以把握、更富于挑战性的问题。在新世纪里,中国究竟能否找到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反映人类政治发展要求、可持续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道路的问题,已经明白无误地摆到了政治家和理论家们的面前。对此,人们的视野似乎是不约而同地转到了“政治文明”上来。据不完全统计,仅20世纪90年代后期就有近百种论著(文)提到了“政治文明”,而且“政治文明”一词正在逐渐成为政界和学界的时尚话语。遗憾的是,至今尚无人对“政治文明”的概念、内涵、结构、特点等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和说明,结果出现了“政治文明”概念频频出现却不知“政治文明”为何物的尴尬局面。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可能与“政治文明”所涉及的理论和知识含量实在是太宽泛了有很大关系,因此,在短期内是很难究其功的。然而,新世纪中国政治的发展和政治学理论的创新,又急切地需要对政治文明理论作出清晰的说明和对政治文明建设的道路作出理智的选择,于是,本书勉为其难地承担起了这样一项历史重任。本书拟对政治文明展开全景式的研究,试图通过对政治文明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为新世纪中国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基本的理论依据。全书共分七章,大体涉及政治文明的基本理论和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践两个层面。第一章主要是为了揭示文明的科学涵义,以便给政治文明研究提供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前提。本书不同意以往一些研究者将文明概念出现的时间定位于近代的看法,而是认为文明概念早在古希腊就已经出现了。本章全面介绍了自18世纪以来的主要文明理论,并进行了简要评述。本章严格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从人类的社会性和实践性的角度将文明界定为“人类社会生活的进步状态”。经过对多种文明概念的辨析,阐明了文明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文明具有社会品质、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文明是社会整体的进步、文明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文明与文明时代不是一个概念、文明是可以学习借鉴的和文明是文化的升华等基本观点。同时,从不同层面探讨了政治与文明的亲缘关系,说明政治因文明而进步,文明因政治而生辉。第二章从对“政治文明”概念的历史考察人手,全面地介绍了中外思想家、政治家关于政治文明的不同解释。针对以往人们在政治文明涵义上的种种片面的认识,本书进行了大视野、多角度的辨析,强调了政治意识不能等同政治文明、政治制度不能涵盖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不能包容政治文明、政治文化不同于政治文明、政治文明内涵法治文明、政治文明包括政治行为文明、政治文明是一个褒义的概念等基本观点。最后,给政治文明下了一个十分简明的定义: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从静态的角度看,它是人类社会政治进程中取得的全部进步成果;从动态的角度看,它是人类社会政治进化和发展的具体过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