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写作概论

出版时间:1997-9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杰  

内容概要

写作是人的一种精神文化创造活动。尽管写作历史源远流长,写作现象丰富多彩,但其中无不显示着“作为内在的同一和普遍性而转化为存在”的人的写作意识。它是所有写作活动的“支柱和内在灵魂”。只有认识和把握了写作意识,我们才能从根本上和整体上认识和把握写作活动本身。

书籍目录

上编 写作意识 第一章 写作意识的本体内涵  第一节 写作本质  第二节 写作价值  第三节 写作规律 第二章 写作意识的心理特征  第一节 感知与兴趣  第二节 思维与语言  第三节 情感与意志中篇 写作行为 第三章 写作准备  第一节 作者的修养  第二节 作者的能力  第三节 影响写作的几种心理效应 第四章 写作过程  第一节 识材与选料  第二节 运思与炼意  第三节 谋篇与行文 第五章 写作方式  第一节 写作的表达方式  第二节 写作的表现技法  第三节 书面语言表达的基本特征下编 写作规范 第六章 文本的一般要求  第一节 文之有物  第二节 言之有序  第三节 言之有文 第七章 文体意识与文体分类  第一节 文体意识与写作  第二节 文体流变与研究概说  第三节 文体研究概说  第四节 文体的现代发展趋向 第八章 三种基本文体类型  第一节 认知性文体  第二节 析理性文体  第三节 审美性文体

章节摘录

书摘    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活动千差万别,但其生理基础却具有普遍性。感觉既然是以生理作用为基础的简单心理活动,这就决定了它与人的其他的纯心理活动具有一个很大的区别,那就是感觉在很大程度上是具有普遍性的,或者说是彼此相同的。不同的人看同一个月亮,其具体的心理感悟是因人而异的,但就眼睛所见月亮之形状、色彩,却又是彼此相同的。正是感觉所具有的这种看似简单的性质,使它具有了沟通写作者与阅读者心灵的桥梁作用。写作者独具魅力的主观认识,往往借助于具有较大普遍性的感觉经验的引导,最终为阅读者所接受。    其次,感觉作为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并不是一种单向度的、被动的反映,即不是外界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信息都会被大脑“一视同仁”地予以接受。大脑具有对各种感官接触到的外在信息进行选择的功能,并且还能根据心理需要而对感觉经验进行强化处理。    大脑对感觉的这种调控功能一般有消极的和积极的两种方式。所谓消极的调控方式即心理学上所说的感觉适应现象。人的各种感官对外在刺激进行反映的敏锐程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某种刺激持续时间甚久时,反映的敏锐程度即行降低,以至必须要提高刺激强度,才能重新产生感觉经验。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者,正是这种现象。反之,长时间的缺乏某种刺激,感官反映的敏锐程度即行提高,这时只要出现微弱的刺激,即可产生强烈的感觉经验。以上所说的因刺激过久而使感觉迟钝,以及因刺激缺乏而使感觉敏锐的现象,都称为感觉适应。它是大脑为保持身心平衡而具有的自然调节功能的体现。在现实生活中,感觉适应现象的自然存在可谓利弊兼有。为了更好地发挥感觉适应的有利的一面,抑制其不利的一面,需要主体采取积极的调控手段,那就是运用意识对感觉器官的制约作用,根据主体的心理需要而有意识地造成某种感觉适应现象,以便更充分地获取主体所需要的感觉经验。    主体对感觉所具有的这种积极调控作用对写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写作不是一种被动的消极反映,而是一种积极的主体创造。主体一方面需要在与外界的广泛接触中为写作积累丰富的感觉经验,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主体的特定需要而有意识地去获取某种特定的感觉经验,并在这种感觉经验的获取过程中感受到一种自我实现的精神愉悦。    2.知觉的心理特征对写作的意义    首先,知觉作为一种纯心理性现象的突出特征就在于它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表现在知觉所具有的整体性、理解性和选择性等功能上。    知觉是对多种感觉的统合,因此它不再像感觉那样只是对事物或现象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而是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的反映。知觉的整体性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经过大脑的统合,可以把分散的各具特征的感觉经验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知觉;二是指大脑对于知觉过的对象,以后只要对象的个别属性发生作用时,也能自动产生完整的映象。心理学上把这种心理现象称为完形趋向。知觉之所以会具有这种整体性功能,根本原因在于知觉所具有的理解性功能。理解是知觉的前提,而理解的基础则是主体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所有的知觉都是在已有经验知识基础上达到理解之后的产物。主体只有凭借已有知识理解了分散的、各具特征的感觉经验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知觉;同样,主体只有凭借以往经验而意识到当下对事物某种个别属性的感觉所具有的表征意义时,才能重新唤起对某一对象的整体知觉。这样看来,知觉的理解性也就意味着知觉的差异性。由于主体知识经验的不同,知觉就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除了表现在知觉水平的高低不同之外,还表现在主体可以采取不同的角度观察对象,从而产生不同的知觉经验。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功能。确定选择性基点的主体因素可以是多样的,例如主体的世界观、兴趣、生活条件、教育程度等等。对于一棵古松,画家的兴趣在于它的青苍的姿态,诗人的兴趣在于“抚孤松而盘桓”,而樵者的兴趣则往往在于它能照明或作燃料之用。    毫无疑问,在上述知觉的整体性、理解性和选择性三重功能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知觉的理解性功能,对写作而言,强调知觉的理解性的根本意义就在于重视写作主体理解的先结构作用。当写作主体自觉意识到自己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建构对提高写作质量所具有的根本性作用,并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经验知识,调整自己的素质能力结构时,这将不仅对提高写作质量,而且对形成写作者的个性风格都具有积极意义。    其次,知觉作为一种纯心理性现象,就意味着它不像直接依赖感觉器官生理作用的感觉那样具有较大的普遍性,而是具有较大的个性差异。或者说,知觉不具有绝对性,只具有相对性。    这是因为,知觉从本质上来说是对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把握,而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最复杂和最隐蔽的。主体观察的角度不同,进行理解的先结构不同,都会对知觉经验发生影响作用。可以说,知觉经验虽是以生理为基础的感觉作为依据,但所得到的知觉经验的内容,却完全是心理作用的结果。心理学教科书中觉见的用来说明知觉中对象与背景关系相对性的两可图形,就生动地说明了知觉经验的产生是建立在对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主观认识与把握基础之上的。    知觉的相对性特征所显示的主体具有在事物之间建立联系的自主性质,是主体进行精神创造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基础。这对写作者而言更是如此。例如文学创作要求作者不受具体对象的束缚,而能在丰富的知觉映象之间自由取舍,重新建立联系,创造新的整体形象。中国古典诗词写作中常见的意象组合或者意象叠加方式,可以看作是这种形象创造的典型代表。通常所说的小说中典型人物的创造,也可以从对知觉映象自由取舍、重新组合中找到心理依据。    这种在知觉映象之间建立联系,自由组合的心理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想象。它不仅对文学创作具有某种决定性意义,而且对包括科学在内的所有写作活动都具有重要意义。正如雨果在《莎士比亚的天才》中所说的那样:“莎士比亚的剧作首先是一种想象,然而那正是我们已经指出的,并且为思想家所共知的一种真实,想象就是深度。没有一种心理机能比想象更能自我深化,更能深入对象,它是伟大的潜水者。科学到了最后阶段,就遇上了想象。在圆锥曲线中,在对数中,在概率计算中,在微积分计算中,在声波的计算中,在运用于几何学的代数中,想象都是计算的系数,于是,数学也成了诗。对于思想呆板的科学家,我是不大相信的。”    ……

编辑推荐

写作不仅是人的一种精神文化创造活动,还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写作活动和写作形式,在当今这个时代尤为重要。这本《大学写作概论》主要介绍了写作的理论知识和写作的具体方法,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适用于大学教学活动。如果您想提高写作水平,就千万不要错过这本书啊!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大学写作概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