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物语-润禾堂文钞

出版社:秦柏柳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3-04出版)  

前言

我知道秦柏柳先生是在广州市天河区书法家协会第三届换届选举前。几位道友都提到他的名字,并说他性格开朗,为人厚道,做事果断,作风严谨,还有比较深厚的书法功底。选举中他当选书协副主席,我们不仅成为同事,也成为好兄弟。在工作和学习中,我还渐渐了解到,秦先生是从一个铁道兵基层连队的士兵成长为广州军区宣传部的宣传干部和理论编辑的。因此,在协会成立专业委员会时我提议他担任宣传委员会主任。果然,他不负所望。他把协会的宣传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大大小小的活动都做到了网络上有形象、专业报刊上有新闻,协会形象很快得到了提升。    他曾跟我说过想出一本集子,希望我为其作序,我以为是本书法集,便答应了。当《岁月物语——润禾堂文钞》的打印书稿摆在我面前时,我的确有些惊讶——居然是一部厚厚的文集。他把自己从1983年以来采写的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散文、言谈杂论等文章结集,内容虽然有些杂,但可以看到一条清晰闪光的轨迹——一位年轻军人在党的培养下,追寻先辈的足迹奋力前行、茁壮成长。在轰轰烈烈的伟大变革中,他将自己置身于改革的浪潮里,用笔墨讴歌一个个时代的英雄,唱响一曲曲动人的赞歌,展现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在“先辈足迹”中,我们被一个个革命先驱的动人事迹所感动。《毛泽东主席的友人——乐天宇其人其事》一文,情节丰富,人物形象丰满。乐天宇青年时代追随领袖毛泽东闹革命,延安时期成为第一个考察南泥湾的科学家,而又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第一个创办民营高等院校的教育家,最后倒在为之奋斗一生的讲台上。一个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艰苦曲折而又辉煌灿烂的一生,完整地展示在人们面前,令人感叹。《信而仰之》一文写蔡协民烈士历尽艰辛寻找党组织的故事,也让人感动。他笔下的这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爱党爱国的伟大胸怀,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志士永往直前、为国家民族建功立业!    在“凡人琐事”中,作者以敏感的视角、细腻的笔触记录了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浪潮中的动人故事。对这些发生在农村、工厂、军营、学校之中的普通百姓身上的事迹的记录,没有雕饰说教,没有刻意夸大,只有实事求是娓娓道来,耐人寻味。如《于大娘的追求》一文,作者仅用600余字,就把76岁的于秋娣老人三次提出加入共产党组织的感人故事展现在人们面前。《人与蛇》记录了一代蛇王从捉蛇、养蛇到放蛇回归大自然的传奇故事。《摘取“天灯”照山乡》描绘了农民发明家王启槐,经历无数次失败后,发明冲击式发电机,给生活在山区的人民群众带来光明,使自己成为企业家的过程。《种植“贡米”的科学示范户》里的屈绍林与王启槐一样,是那个时代培养出来的杰出青年农民代表。他们在祖辈们耕种过的土地上,改变祖辈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方式,用科学技术种植过去只有皇帝才能吃到的“贡米”,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同时也改变了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铁拐李”再生记》、《“浪子”造林当模范》、《昨天·今天·明天》等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的影子。它们向我们展现的是亿万中国农民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后,从愚昧落后、封闭保守,走向开放,追求进步,开启富裕之门。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壮举。    在这本集子里,作者写国有企业改革的作品虽然只有两篇,但是,用的笔墨却非常之重。20世纪80年代中期,各行各业的改革进入到关键时刻,特别是有关打破工人“铁饭碗”、实现记件工资、多劳多得、不劳不得的新的分配制度问题,国企干部能上能下问题,国营工与临时工问题,等等,都是当时十分棘手的问题。企业家在改革过程中敢于涉及这些问题,是很需要胆量的,就是作者撰写这样的文章也需要胆识。《勇敢者的轨迹》、《童心》就是两篇有胆识、有深度、有分量的反映时代特征的好作品。时至今日,依然有许多值得我们深思、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经历过军营磨炼的作者,对部队官兵更有深厚的情感,对军营中的典型人物更是情有独钟。张水隆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超期服役的普通士兵,军分区驻地一所小学的校外辅导员。作者经过深入调查,多方走访,搜集了发生在张水隆与学校师生中的数十个故事,写出了《辛勤浇灌幼苗的编外“园丁”》一文。文章塑造了一位热爱青少年教育工作的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形象,在当时的军内外都产生很大反响。张水隆也因此被评为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荣立一等功,并被破格从战士直接提拔为副连职干部。因为这一篇小小的文章改变其一生的命运,这在当时可谓是影响不小啊!《青色的小星星》讲叙的也是一位小战士为军队离退休老干部服务的感人事迹。这些作品都是作者面向基层、心系基层、服务基层的真实写照。《炸药堆上的战斗》则为我们塑造了溆浦县人武部政委丁绍禄在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临危不惧、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大无畏英雄形象。它展现的是和平时期革命军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履行职责的真实画面,感人至深,实属难得。《潇湘雄师》则反映了作者善于捕捉各种素材、把握大型材料、描写大型场景的能力。这种能力只有在军营中磨炼过才能凸显出来的。    作者在生活中始终有着十分鲜明的立场。在讴歌英雄人物的同时,他始终不忘鞭挞丑恶,让真善美、假丑恶真实展现在世人面前。《“铠甲局长”》、《礼物》等作品反映的就是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送礼可卑人莫效,受贿可耻己不为”。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的诤诤誓言,也是一首高昂的正气歌。共产党员这种磊落精神不仅没过时,而且是值得今天的领导者学习和发扬光大的。《“女神”演出的悲剧》记叙了一个农村青年女性,贪慕虚荣,贪图享受,逐渐堕落成杀人犯的经历。它警示着人们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时间地点和环境下,只有通过自身的劳动才能获得财富和幸福。这是人世间永恒不变的真理。    “灯下漫笔”辑录的是作者的散文和有感而发的言谈杂论,是作者真实情感的流露。“呵,绿色的南湾湖,你让我感觉到了自己的价值,更知道了绿色的美好。你的每一根情丝都牵动着春夏秋冬,牵动着我的青春之梦,你把恬静中的欢乐分给他和我,你撑起绿荫的伞,捍卫着泥土中的小草,使这小小的绿得到了丝丝慰藉。”这是《南湾湖,绿色湖》里的句子,是逆境中生命的抗争。正是有了这种大无畏的抗争精神,才有无限美好的未来。一篇《从“石穿”说起》的短文,让我看到了一个勇敢顽强、勤奋好学者的影子。或许这就是作者一生的座右铭。文章中写道:“滴水穿石,首先在于滴水英勇无比,遇石不退却,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其次在于恒,它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任岩石何其坚,它都凭着自己一往无前,百折不挠的精神,把岩石滴穿……”这种穿石精神不仅过去能用,今天与未来都很有用。《“博”与“精”》和《闲话诸葛亮的(诫子书)》亦都是劝学的,是作者在工作之余,通过刻苦钻研,努力获取知识,取得成功的人生总结。    这些年来,我一直对某些文学作品没有好印象,总感到有“豪情万丈不见情,燕语吟吟理不明”的难言之痛。读完秦柏柳先生的《岁月物语》,却丝毫没有这样的感觉。作者流露真情不乏才气,写实之余不忘明理。通过其写实的手法,娓娓道来,文笔流畅,充满激情,字里行间流溢着对火热生活和先进人物的由衷热爱,同时也鞭挞抨击了丑恶现象,体现了作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因此,文集可说是做到了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文。人们常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我对这一传统判断是持赞同态度的。文品、字品反映出人品。即使善于矫饰的作者也瞒不过读者的眼睛。柏柳先生是一位正直勤恳、富于正义感和奉献精神的人,所以在他的笔下才能够出现这样多的动人形象和感人故事。

作者简介

秦柏柳,号润禾堂主,1958年出生于湖南道县,大学文化,经济师。1978年3月应征入伍,先后在团、师、军、大军区机关从事新闻、干部等工作。1997年2月起历任企业党委书记、副总经理等职。曾发表散文、报告文学、通讯特写、诗歌等作品近百万字。多次被评为军内外优秀新闻工作者,荣立三等功一次。其书法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展。现为中国书法研究院研究员、广东省书法协会会员、广州市天河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书籍目录

序    上编  先辈足迹毛泽东主席的友人——乐天字其人其事毛泽东挽已故著名共产党员联第一个考察南泥湾的科学家访八十年代的新抗大——九嶷山学院信而仰之——蔡协民烈士找党的故事黄公略的故事浯溪水畔的“红军包公”青山有幸埋忠骨——追忆清代一品提督、建成将军秦宝珊    中编  凡人琐事于大娘的追求“铠甲局长”  礼物方寸世界写春秋铁笔丹青写烟霞“铁拐李”再生记人与蛇摘取“天灯”照山乡嶙峋挺拔的小山姿辛勤浇灌幼苗的编外“园丁”炸药堆上的战斗青色的小星星潇湘雄师祝贺你,潇湘雄狮在组建株洲陆军预备役师的日子里爆炸发生之后山里百灵惊北京昨天-今天明天种植“贡米”的科学示范户“肩膀上的碾米机”舜皇山下女强人落难的“金凤凰”又起飞了书写绿色诗行的人“路神”“浪子”造林当模范瑶家山寨“文明花”  改革潮流中的一朵浪花-别开生面的生日纪念宴湘南山区觅“通宝”  “铁郎中”传艺记春风送他上前线勤奋叩开了农村金融之门欢乐的瑶寨绿色宝库的卫士唐恒兰归正记勇敢者的轨迹童心陷入“葫芦案”的人们“女神”演出的悲剧万元梦的破灭    下编  灯下漫笔母亲石母亲泪父亲历史告诉我们我们对着太阳说夯实人生的路基背影南湾湖,绿色湖野渡呵,这群年轻的女兵柳子庙前断想从“石穿”说起从晏子辞高缭想到的露珠与蓝天女人型武士型运动员型跛子买衣与解愁时装店鱼头炖豆腐与名人效应闲话“十点利”之衰微“博”与“精”  闲话诸葛亮的《诫子书》  董宣廉洁死乃知之臣身虽死法终不可改刘晏与唐代商品信息南风窗口夕阳红虎门散记从郭沫若“笔误”说起为了字能上墙访日散记爱莲之旅也谈“幸福”  后记

章节摘录

一、参加驱张运动    1916年.15岁的乐天宇以优异成绩考入长沙第一中学(以下简称为“一中”)。在一中读书时,杨昌济先生兼教一中学生伦理学。乐天宇经常与毛泽东结伴去到杨昌济老先生处求教,因此相识相知成为密友。1918年3月皖系军阀张敬尧入主湖南。在张统治湖南的两年中,他纵兵抢劫,滥发纸币,盗押矿产,强种鸦片,摧残教育,伪造选举,无恶不作。其暴行引起了湖南人民的公愤和反抗。1919年9月间,毛泽东开始了秘密“驱张运动”。他以湖南学联为基础,联络教育、新闻各界人士,策商驱张办法,以湖南学联的名义发表“再组宣言”,提出湖南人民对于国事应“自主决定”,鼓励湖南人民行动起来。作为一中的学生领袖之一,乐天宇积极响应毛泽东的号召,带领一中的同学们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驱汤(乡铭)驱张(敬尧)”的进步运动。1919年11月16日,福州发生日本暴徒持械殴打中国学生的“福州惨案”;12月2日,乐天宇应毛泽东之约,带领一中学生高举“民众联合”、“打倒强权”、“抵制日货”、“打倒奸商”的旗帜,参加了长沙教育会举行的焚烧日货大会,遭到张敬尧的镇压。数十名学生受伤,义愤填膺的乐天宇和同学们被强行驱散回校。1919年12月3日,毛泽东同新民学会会员和湖南学联骨干、积极分子在长沙白沙井开会,研究形势,讨论对策;4日,毛泽东在楚怡小学出席长沙各学校教职员代表和学生代表联合会议。会议决定开展“驱张运动”,发动全省学生总罢课,游行演讲,同时组织“驱张代表团”分赴北京、天津、上海、汉口、广州扩大“驱张”宣传。乐天宇参加了会议,力主联合社会各界,把张敬尧赶出湖南。    1919年12月6日,长沙各校学生实行罢课。乐天宇毅然参加了毛泽东组织的罢课斗争。他们向全国发出了“张敬尧一日不离湘,学生一日不回校”的誓言。之后毛泽东率“驱张代表团”赴北京开展宣传,争取全国人民支持,而他的密友乐天宇则留在长沙进行“驱张”斗争。由于湖南人民坚持斗争和全国各界的大力支持,1920年6月张敬尧被赶出湖南。毛泽东领导的湖南人民驱张运动取得了全面胜利。这一重大胜利不仅使乐天宇得到了煅炼,而且使他对毛泽东更加敬佩和景仰,为他日后成为反帝反封建的坚强的革命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农民运动的旗手    1921年秋,乐天宇考入北平农业专门学校。在北平他不仅又见到了他的恩师杨昌济先生,也见到了在北京大学(以下简称为“北大”)图书馆工作的老大哥毛泽东,而且还结识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员邓中夏、何孟雄以及北大教授李大钊等,开始较全面地学习马列主义,并与杨开智、蒋文孝等组织成立农大社会主义小组。1922年,农大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乐天宇任团支部书记。1924年1月,经中共领导人李大钊批准,农大团支部成员集体转为共产党员,乐天宇任第一任北京农业大学(以下简称为“北农大”)党支部书记。在农大学习期间,我国著名林学家梁希教授对他非常器重,常以“黄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山”、“绿荫护夏,红叶迎秋”、“四时花香,万壑鸟鸣”相勉,乐天宇也以此为奋斗终生的目标。    1925年,乐天宇从北农大毕业后,先后在北京、察哈尔等地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同年,由李大钊亲自主持任命他为北京西郊区委书记、张家口地委农委书记。在这里,他以西北督办署实业厅林业技术员的公开身份为掩护,从事农民运动,组织农民协会,会员发展到600余人。同年秋,因冯玉祥将军主持的国民军西撤,当地农运受挫,他不得不离开张家口,转战安徽做地下工作。    1927年.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发表后,南方农民革命运动如火如荼地高涨,组织上派乐天宇回到家乡湖南宁远县开展农民运动。当年4月,他在宁远县成立共产党特别支部并任书记,主持召开了全县农民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他被推举为宁远县农民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长。到5月全县已有农民协会100多个,会员近5万人,直接领导群众近20万人。同时还成立了600人的农民自卫队,有枪支200多条。正当农民运动高涨之际,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许克祥也在长沙发动了反革命的“马日事变”。5月20日,反动派在零陵发动了“宥日事变”,乐天宇被国民党军队逮捕入狱,关押在长沙陆军监狱。在狱中他经受了敌人的严刑拷打,但坚贞不屈,始终保守党的秘密,被判处无期徒刑,后在党组织的营救下改判为有期徒刑10年。1930年7月,红军攻打长沙时他成功越狱,但由于左脚受伤没有跟上红军队伍,他不得不潜赴衡阳养伤。此后,他利用自己在农林方面的技术为掩护,辗转河南、甘肃、湖南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当得知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他很快赶到了西安找到党组织,被安排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工作。    三、从农业局长到农科主任    1938年初,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工作的乐天宇,奉召回延安担任陕甘宁边区农业局长。正当他踌躇满志,要大干一场的时候,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李富春同志找到他,告诉他组织上决定让他担任科学院农科主任,并要求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和科研上。乐天宇听到这个消息时,心里很有些想不通。因他长期做党务工作,甚至是领导工作,他熟悉热爱这项工作,觉得自己不适合搞纯粹的农林科研工作。于是他把想法告诉了李富春同志。    一天中午,李富春通知乐天字到毛主席那里去。乐天宇不知道主席找他有什么事,心里既激动又紧张。他和毛泽东虽是老友,但由于革命的需要,已有十几年没有见面了。当年的润之兄如今已是领导全中国人民抗击日寇的领袖了。“主席还认识我吗?还记得我吗?”他在路上不停地问自己。    当他和李富春同志跨进毛主席的窑洞时,毛主席正在看文件。见到他俩进来,忙起身让座,握手寒暄。乐天宇笑着说:“主席,您还认识我吗?”“怎么不认识呢!你是九嶷山人嘛!”毛主席乐呵呵地说。    在叙述中他们高兴地谈起了舜帝“崩于江南,葬于苍梧之野”以及娥皇、女英九嶷寻迹、泪洒竹林的优美传说。主席还告诉乐天宇,原打算秋收暴动后带领农民军上九嶷山的,只因九嶷山只有loo多亩水田,养活不了千军万马,才选择了上井冈山。    即兴时刻,乐天宇随口吟出一首诗:“家住濂溪水一湾.老来才游九嶷山;半生费尽芒鞋力.踏破人间五岳还。”毛主席问此诗何人所作,乐天宇告诉主席,这是道州人清代书法大家何绍基所作。    主席明白了乐天宇的意思,笑了笑,说道:“红军长征时我从九嶷山下过,经过宁远、道州。过湘江时有过一场惨烈的战斗。红三师为了掩护党中央和红军主力渡过湘江,几乎全军覆没。师长陈树湘受伤被捕后惨遭杀害,国民党反动派将其头颅挂在长沙小吴门外的墙头上三天三夜。那是陈师长的家门口啊!”主席想到自己的爱将仍然十分激动。接着他话锋一转,说:“祖国的大好河山和人民现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既不允许我们去参观,我们也没有工夫去参观啊。我们将来要赶走日本帝国主义,解放全中国,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需要大批的教育家、科学家和知识分子。但现在我们实在抽不出更多的人手来搞教育、搞科学、搞农林开发,这项工作就更重要、更光荣了……”    谈话进行了两个多小时,最后毛主席还讲了延安办学的教育方针,就是“教育、生产、科研三结合”,要求乐天宇把工作担当起来,做出好成绩。P3-7

后记

20世纪50年代末,我出生在湘南一个叫横岭的瑶汉杂居的小村庄,这个“开门见山,出门爬坡”的地方叫周家头,其实,这里没有一户姓周,都姓彭。我的母亲、舅舅、姨妈们都出生在村东头的四间横屋里,我有幸也出生在这里的一问只有6平方米的偏房里。按理说嫁出去的女是不能在娘家生孩子的,由于哥哥没有人带,在两岁半的时候被小伙伴推进院子旁边的鱼塘淹死了,母亲又是“半边户”的特殊情况,因此,舅舅把母亲接回外婆家住,也就给了我出生在这里的机会。父亲把我的名字取为“柳”,意思是容易成活生长。我像所有同龄人一样,长身体的年龄没饭吃,求学的年龄没书读,结婚生子的年龄搞计划生育,提拔当领导时要文凭,年富力强时改制下岗、身份置换……一系列不幸的事都被我赶上了。据母亲说,在我3岁时因没有饭吃,营养不良而得了水肿病,已不能说话,是外婆把全家的口粮集中起来,做成白米饭让我连吃了三天,结果全身消肿,捡回一条小命。    故乡没有奔腾的河流,甚至连大一点的小溪都没有,但人们赖以生存的山塘水凼却星罗棋布。炎热的夏天,常有小孩因下塘洗澡被淹死的悲剧发生。为了不让哥哥的悲剧在我的身上重演,我成了父母的掌上明珠和这个大家庭中重点保护的对象,比我大一岁的表哥是我唯一的伙伴,我们只能在门口的晒谷坪上玩泥巴、耍沙子,绝不允许到井边和鱼塘边玩。从我记事起,我就没见过外公外婆下地干活,他们总是形影不离地跟着我们,当我们会钻山林采蘑菇、进竹林扯笋子时,那种收获的快乐既陪伴着我们,也陪伴着外公外婆。    在那“交通靠走、通信靠吼、保安靠狗”的岁月里,不足六岁的我就和表哥上学了。我们读书的小学是秦家院子的一问破庙里,路途不足两公里,但在山脚下,崎岖的山路像羊肠,为了安全,外婆每天早上送我们到半山腰,“吼”着我们的名字,直到我们进教室,听到老师的“吼”后,她才敢回家;放学时她又会到半山腰“吼”着接我们(此处不赘述,见本书《为了字能上墙》一文)。二年级时,不知是为了方便我读书还是别的原因,母亲带着我和妹妹兰英回到了真正的家——秦家院子。但我对这个新家没有丝毫感情,对周围的叔伯婶娘、堂兄堂弟也不熟悉,甚至许多人我都不认识,族里有人逗我:“是哪里人?”我回答很干脆:“周家头的。”他们笑我卖了祖宗。我不懂得他们的意思,也不理会别人怎样,我依然与表哥一起天天回外婆家住,外公一如既往地守着我们练毛笔字,停课“闹革命”后也不例外,直到外公69岁仙逝。外公怎么也没有想到当年被他用竹板打过的小淘气如今已是小有名气的书法家,成了山里人的骄傲。    少年的我没有什么远大理想,也没成想过当科学家或文学家,最大的理想就是母亲给我生一个弟弟,长大了当解放军,穿绿军装。1978年春,为了理想的实现,我放弃在乡村工作的机会,毅然应征人伍,当上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绿色军营是我神往的地方。虽然我所在的部队处在皑皑白雪的昆仑山下、苍茫无垠的戈壁滩中,担任的是修建青藏铁路第一期工程任务,干的是搬石头、扛水泥、筑桥墩的粗活,但这支具有优良传统的革命队伍同样给我温暖、磨炼和成长的机会。我永志不忘连队干部、老战士们对我的关心、爱护和帮助。他们没有因为是施工部队而放松对战士们的严格管理和教育,我很快就从一名普通老百姓成长为有觉悟、守纪律、听指挥、能吃苦、掌握一定军事本领的合格军人。当连首长得知我利用业余时间主动帮没有文化的战友写家信时,在第一时间表扬了我;当连指导员看到我写的字并读了我写的打油诗后,让我当上连队文化教员,不再干繁重的体力活;当一名高级机关的领导看了我出的黑板报后,与我促膝谈心两个多小时,不仅教我做人的道理,还教我写连队的新闻报道,教我如何给报纸、电台投稿;当团里成立业余报道组时,我第一个被吸收为报道员;当我采写的第一篇新闻报道稿登报后,团宣传股长不仅表扬了我,还在报道员队伍中点评了我的作品,从而极大地鼓舞了我的工作热情。记得在“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中,许多基层官兵不甚理解,人们的思想比较混乱,时任团政治委员的刘自楷带领一名政治处副主任和我,用半个多月时间亲自到各营连给广大官兵上“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辅导课,讲解大讨论的重要意义,要求大家放下包袱,解放思想。这不仅使我受到了一次非常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教育,也是一次意义非凡的新闻采访实践,于是,我写了一篇《刘自楷补课记》的通讯,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媒体采用,当电波通过高音喇叭响彻驻地上空时,全团官兵为之兴奋了,为此我受到团政治处的嘉奖。正是党组织的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培养,使我赶上了铁道兵最后一批直接从士兵中提拔为军官的机会,成为一名年轻的军官,为我人生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初是科学的春天,也是文学艺术的春天。生活在春天里的人们都异常活跃,我也像所有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一样,渴望文学艺术的滋养。于是,一群文学青年常常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和所有课余的时间,谈诗歌、谈文学等。那是一个难忘的星期日,我从学习的师教导队到兄弟团去找一位文学爱好者,可给我开门的却是另一位仁兄,见我一脸失望的样子,他说:“没关系,进来喝杯水,解解渴。”普通话里夹带着浓浓的乡音,我紧张的心情顿时松了下来。“你也是道县的?”我问。“蒋米田,道县人,”他握住我的手答道。我们一见如故,像久别重逢的兄弟一样高兴。我们围着铁炉子一边烤火,一边谈理想,谈高尔基、普希金、保尔‘柯察金,谈茅盾、巴金、白桦……不知不觉谈到了食堂和军人服务社关了门。他找出一个已开了的红烧肉罐头和一棵洗干净的大白菜,接着他把红烧肉罐头放铁炉子上,然后放盐加开水,笑道:“我们今天来个‘煮菜论英雄’”又拿出两瓶高粱白酒,递给我一瓶,各自吹起了“喇叭”。三冲号角之后,他激情四射地说,要想在文学创作上有所收获,多读多背、勤学苦练是关键,师从高人是途径……我们吃着大白菜,喝着高粱白,驰骋昆仑八万里,纵横上下五千年,尽情地发挥着自己想象。这虽是人生中最孤寒的一顿酒,但从此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米田长我几岁,我尊他为长兄,他待我如亲弟,我们亲如手足,情似兄弟,三十多年如一日,直至老去。    于是,我步行数公里到格尔木新华书店买回一堆文学书籍,如饥似渴地读起来。其中一本诗集中的两位作者深深吸引了我。一位是时任青海省作协副主席、湖南湘乡县人朱奇先生,为了学习创作,我多次给他写信请教,每次他都不厌其烦地回了信。一位是省作协会员陈乙生先生,就在我们部队附近的总后兵站部工作。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为了拜师求艺,我曾数十次到陈乙生先生家求教。陈先生是湖南东安县人,他为人谦和,诚实厚道,德学兼备,是一位仁慈的长者,他是我文学创作上的启蒙恩师,也是生活中的忘年交。在他的教诲下,我创作的诗歌、小说等作品都曾在他主编的文艺刊物《昆仑》上发表。在他后来出版的《高原,闪光的足迹》的诗集,长篇小说《飞云口》的序言中都提到我名字,使我十分感动。遗憾的是当年发表的作品大多遗失,未能收人《岁月物语》这本集子中。    我这一辈子注定是在动荡和惶恐不安中度过。正当我踌躇满志、誓将青春献高原的时候,迎来了百万大裁军。作为裁军重点的铁道兵将成建制移交铁道部,继续为祖国的铁路建设作贡献。是志在四方修铁路,还是身着军装卫国防?我毅然选择了后者。于是,我于1983年6月,带着对高原的眷恋,对战友的思念,对未来的追求,奉调回到故乡——湖南省零陵军分区政治部从事新闻工作。    成功的事业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们。在这里我如鱼得水。如虎添翼,很快实现了从铁道兵到地方部队,由为兵服务到为民服务的转变。当年就采写了在军地产生广泛影响的通讯《访八十年代的新抗大——九嶷山学院》。接着重点挖掘出军分区仓库警卫班长张水隆当好校外辅导员的典型事迹,成为荣立一等功的全军优秀校外辅导员……军分区因此被上级机关评为抓典型先进单位,我也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并荣立三等功。我还有幸参加了发生在湖南省内重大事件的采访,如株洲预备役师成立、溆浦县鞭炮厂大爆炸等,《岁月物语》的中编部分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按发表的原文编辑,除个别词句标点外,没有作任何增删改动,也没有按时间顺序排版。书中一些篇章在采访和写作中,与古粦宗、段玉礼、李成山、孟华甫、唐曾孝、陈中华、吕定禄、陈和平、魏永景、张仲会、李岳斌等先生有过非常愉快的合作,或得到他们热情的帮助,谨借此机会向他们表达最诚挚的敬意。衷心感谢暨南大学教授谢光辉先生审阅书稿,并为拙书作序。本书在结集出版过程中,得到了熊锡源、张文海、秦保国等朋友以及夫人吕莹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谨致谢意。    最后我要说明一下,本书编辑的作品描写的绝大多数是发生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人和事,与今天的人和事相比已时过境迁;更重要的是,由于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等客观因素,以及本人的思想理论水平、文学艺术水平、知识素养水平等原因,本书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恳请诸君众仁原谅,并欢迎批评指正。

编辑推荐

秦柏柳编著的《岁月物语--润禾堂文钞》是作者从1983年以来采写的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散文、言谈杂论等文章结集。本书编辑的作品描写的绝大多数是发生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人和事,与今天的人和事相比已时过境迁;更重要的是,由于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等客观因素,以及本人的思想理论水平、文学艺术水平、知识素养水平等原因。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