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开举 页数:328 字数:270000
内容概要
陈开举编著的《话语权的文化学研究》内容介绍:近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各方面的大发展,人们常常在各种正规与非正规场合听到“要谋求某某方面的话语权”的说法。实际上,“话语权”是个重要的文化学概念。笔者自2002年师从毛思慧教授攻读博士学位以来,近十年中一直致力于与话语权相关的文化研究工作,现结集出版与话语权相关的十九篇论文,形成专著《话语权的文化学研究》。话语权是指人们用话语这一人类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实现自身各种重要权益的权力。人们通过有效的自我表述,影响与己相关事项之进程、决策、做法等。随着社会越来越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话语权成了人们各种重要权益的关键诉求途径。
作者简介
陈开举,1969年生,男,土家族,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69年生于湖北省巴东县。现任教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1991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英语系,获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1994毕业于广州外国语学院,获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获语言与文化专业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文化研究、语用学、英语教学。近年来已在《现代外语》等多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编写教材两部。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文化学基础研究
第1篇 当代西方文化研究述略
1.1 背景
1. 2 主要流派
1.2.1 后殖民主义研究
1.2.2 性别/女性研究
1.2.3 弱势阶层研究
1.3 文化研究的最新特点
1.4 结语
第2篇 论“水桶现象”的文化成因
第3篇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农民形象的他者化建构
第4篇 从《红高粱模特队》看大众文化的依附性与颠覆性
第5篇 认知语境的文化学研究
第二部分 话语含意推理研究
第6篇 语码模式勘误
第7篇 格莱斯推理模式评述
第8篇 认知语境、互明、关联、明示、意图——关联理论基础
第9篇 话语含意推理的或然性与必然性
第10篇 话语交际中的目标驱使原则
第三部分 话语权理论研究
第11篇 构建完整的中国农民形象——赵本山1995—2000喜剧小品的语言、文化研究
第12篇 中国农民有话语权吗——兼论话语权的构成与配置
第13篇 论语言的力——语言的哲学、文化学与语用学本质
第14篇 论话语权的配置与社会和谐
第四部分 话语权理论的应用研究
第15篇 话语权缺失处,骂语作祟——英汉骂语的文化l心理分析
第16篇 “山寨”现象的资本文化本质
第17篇 当代中国新文化何以可能——从“山寨”文化说开去
第18篇 话语幽默的表述策略研究——基于赵本山两则小品
第19篇 媒体审判:对话语权缺失过正的矫枉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一 媒体严重影响司法审判的几起案件的部分媒体报道和评论
附录二 四出赵本山小品脚本
本书术语中英文对照表(以英文术语首字母为序)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受福柯(Foucauh 1978)等的影响,当代文化研究者对社会文化现象的研究更加深入,他们往往试图解构(deconstruct)社会文化诸现象(当然,这些现象最集中地保留在各种文化作品中)背后起作用的社会权力及其相互作用。虽然直到现在就文化研究学界还没有一致的定义,但其中的主要研究领域大致可以归结为:后殖民研究(postcolonial stud—ies),性别研究(gender studies),弱势群体研究(subalternstudies)。各种文献可以看作话语场,话语作品实际上就是各相关主体的话语权之间的交互作用。上述几个基本流派都揭示了一个基本的话语权规律:强势者充分享有话语权并利用之为自己或本群体辩护,替自己对弱势者的宰制进行辩护(同上)。这样,上述流派或可以通俗地表达为:强者对自身霸权行为的诠释,表现在民族问题上,形成了维系殖民活动的文献,文化研究理论中对应地形成了后殖民研究流派;在性别问题上是父权制(patriarchy)对女性的宰制,文化研究针理论中对应地形成了性别/女性主义研究流派;在社会阶层方面体现在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他者化(otherization)和边缘化(marginalization),文化研究理论对应地形成了弱势群体研究流派。 如果说父权制是以纯体力(农耕文明的主要生产力要素)为基础的,那么殖民就是以资本及其附着物如知识技术、武器等为基础(究其本质原因,是资本运作所涉及的主要要素如市场、原材料、人力、技术、管理等在起着本质作用)。弱势群体问题的形成就体现了上述要素的综合(amalgamation),强者通过对话语权(其核心是知识和教育资源)的绝对掌控诠释和维护着自身利益的延续和发展,并强化对弱势群体的宰制。这个问题本来是很清楚的,然而人们对它的充分认识却并不容易,如人们容易将农民暴动误作农民有效地行使话语权。对弱势者的话语权研究贡献最大的当属斯皮瓦克(Spivak1993)。 斯皮瓦克针对以古哈(Guha 1982)为首的印度历史学家们试图改写部分印度历史——他们试图纠正传统的将印度历史归结为社会精英史的做法,欲将农民暴动作为农民有效地表述自我的形式写入历史——展开讨论,敏锐地指出,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并没有话语权(暴动并不属于行使话语权的形式),至于受过长期良好教育(从而获得有效的话语权)的历史学家们一厢情愿地将暴动解释为有效的表述,这种做法本身是欠妥的。斯皮瓦克还并进一步指出,作为女性的农民更加没有话语权(以至于印度某些地方盛行的寡妇的殉葬被描述为她们自愿而快乐的行为)。
编辑推荐
《话语权的文化学研究》由中山大学出版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