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必修1

出版时间:2009-7  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  作者:人大附中地理教研组 编著  页数:191  字数:540000  

内容概要

随着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稳步推进,各种版本的新课标教材,丰富多彩的教辅资料,在为广大师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教学资源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鱼龙混杂的现象。鉴于此,我们组织近6年高考中为北京市培养出5名状元和一大批尖子学生的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各学科教研组的老师,基于人大附中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和广东省的课改实验和研究成果,依据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编写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同步辅导与训练丛书”。    本套丛书经过人大附中数十位特级教师和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专家的严格把关,并且经过人大附中两年的试用,实践证明,这是一套对教与学更具有针对性的优秀学案,它既能帮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拓展视野,提高思维能力,又能帮助教师从多方面检测学生的学习状况。    在编写过程中,本套丛书力求突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重视基础知识每一课的讲解和练习都以基础知识作为主体内容,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练习把握考纲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每课都设有“研学互动”、“状元笔记”、“错题本”等特色板块,从多角度帮助学生梳理基础知识,揭示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2.紧扣新课改精神丛书严格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和迁移能力,以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领域的新形势和新变化作为命题的背景材料,体现新课程改革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和贴近学生的教学理念。    3.突出重点与难点每一课的重点、难点知识都会在题目中体现出来,帮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对重点、难点知识有所突破和深入理解。    4.体例新颖,实用性强丛书体例由人大附中各学科带头人参与设计,符合学生学习习惯,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丛书练习题的结构设计为一课一练,与教学同步。每个单元都有测试题和答案详解。这种有分有合的练习,使练习的题目与教学内容在每一学时、每一学段都能相对应,这样的练习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很实用,教师可及时对学生实行检测,学生也可及时发现自己的知识漏洞,实时反馈,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本书由人大附中生物教研组编写,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审定,适用于使用《生物•必修1》(人教版)教材的教与学。全书共6章21节,每节均设有以下板块:    【课前体验】以填空、探究、简答等题型为主,帮助学生预习本节知识,提取教材信息,并加以适当的归纳和探究。    【核心体验】针对重点、难点、疑点内容、学科思想和学科方法做专门的分析和突破,并针对本节所讲知识设置典型例题和方法点拨。        【状元笔记】针对核心知识点,介绍优秀学生总结的有效学习技巧。    【错题本】对易错和易混淆的知识点做专门的讲解和突破,按照出错等级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练习题,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课堂强化】针对课程三维目标,特别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要求设计巩固性训练题。    【课外提升】同步升级训练包括基础巩固题、探究提高题、拓展延伸题三个层级,每个层级中的题目按内容及题型由易到难进行编排,在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同时,重点考查学生对于“双基”的掌握程度。        【大视野】立足学生能力的提升,体现新课改的思想,注重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每章后面都有相应的【知识盘点】,其中的“知识图谱”以图表和知识树的形式总结知识网络,便于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要点分析”注重单元知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对本单元学习的重、难点进行总结升华。    本书还附有四套单元测试卷和一套综合测试卷,按照高考模式编写,并有相应的答案与解析,便于学生进行自我检测。

书籍目录

第1章 行星地球  第1节 宇宙中的地球  第2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3节 地球的运动  第4节 地球的圈层构造第2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1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2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3节 常见天气系统  第4节 全球气候变化第3章 地球上的水 第1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第2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第3节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第4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1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2节 山岳的形成 第3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第5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1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2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测试与答案 《行星地球》测试 《地球上的大气》测试 《地球上的水》测试 《地表形态的塑造》测试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测试 测试卷答案与解析 正文参考答案与解析

章节摘录

  要点一雪线  常年积雪期的下界,叫做雪线。雪线以上的地带,全年冰雪的补给量大于消融量,形成了常年积雪区;雪线以下地带,全年冰雪的补给量小于消融量,积累不了多年冰雪,只能是季节性积雪区。  地球上各地区雪线的分布高度起伏多变,主要取决于气候与地貌因素的综合作用。气候上温度和降水量都与之有关系。地表气温由赤道向两极降低,因而雪线分布高度的总趋势也由赤道向两极降低。例如,雪线高度在热带非洲为4500-5200米,阿尔卑斯山降至2400-3200米,北极圈内只有200米左右。  降水量与雪线的高度关系密切。降雪量越大,雪线越低,反之亦然。因而,全球雪线高度最高的地区不在赤道附近,而是在副热带高压带,处于此范围内的南美洲安第斯山脉雪线很高,有世界最高的雪线,达6400米。再如我国的天山一祁连山一线,水汽来源主要受西风控制,所以由天山西段向东,降水量递减,雪线升高,到西段雪线达5000米以上,再向祁连山东段,来自太平洋的水汽增多,雪线高度反而降低。  地貌因素对雪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山势和坡向上。陡峻的山地,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对于北半球而言,南坡、西坡日照多,冰雪消融量大,雪线偏高,而北坡和东坡的雪线位置较低。例如,中国天山南坡雪线高度为3900-4200米,而北坡为3500-3900米。但是,气候上的温度和降水相对于地貌因素对雪线的影响更大,因而也会出现山脉南坡雪线低的情况。例如,喜马拉雅山南坡正当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沛度大约在4600米,而北坡高出南坡有千米左右。  要点二区域差异与因地制宜原则  综合区域特征,类比区域差异,可以更深入地掌握区域特征,了解区域差异,因而能够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安排区域开发整治措施。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所提出的“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的各项规划,以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我国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都是根据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

编辑推荐

  人大附中一线骨干教师联合编写,数十位特级教师共同把关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高中地理 必修1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内容很齐全。
    丰富的习题。
  •   一般般啦
    关键没时间做。。。。
    浪费啊
  •   这个版本还算不错
    贴近课本、重点突出、用语简练、解释清晰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