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浈 编著 页数:450
Tag标签:无
前言
原中山医科大学副校长朱家恺 承蒙李浈教授的厚爱,要我为《幸余生》写一篇序言,我自知知识面窄,能力有限,只能请李教授赐我一份草稿,先学习受教育以后再说。的确,拜读以后,觉得非常振奋,一口气手不释卷地把全书看完,看完一次再看第Z-次,感慨万分,受教育颇深。过去的一些思想面目为之一新,我认为我们要重新评价这段历史,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首先,是对国民党的抗日将领在抗日救亡工作上的评价,有了新的认识。过去我学习中国近代史的时候,一直认为国民党是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正值“东三省”沦陷的1932年,大敌当前,国民党当局却筹划大举进攻革命根据地,一而再,再而三,到第五次围剿虽成功,却引出轰动世界的万里长征。1936年“西安事变”后才改变态度要抗日,1937年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后,国民党还发动三次反共高潮,包括一次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1941年),最后迁都重庆。而共产党抗日态度非常鲜明,八年来,八路军、新四军大大小小作战9.2 万次以上,俘敌伪军110万人,建立15个抗日根据地。看完《幸余生》后方知国民党内也有抗日名将如李汉魂将军,在广东韶关、汕头等地南征北战,建立了赫赫的战功;同时在韶关支持其夫人吴菊芳建立了儿童教养院、妇女生产工作团、力行中学等,让流离失所、无依无靠的难童及难妇不仅有栖身之地,还有食有住,能生产自救,生活军事化,而且有组织有纪律、听指挥能吃苦、精神饱满、身强力壮、亦文亦武、能歌善舞,给人民实实在在的好处。所以,我们在衡量抗日的功过时,要区分国民党当局领导与所属的抗日名将有不同的看法,不能一棍子打死。 其次,作品里还记录了许多在儿童教养院、妇女生产工作团、力行中学等培训过的难童、难妇的成长历程。特别是部分同志在“十年动乱”中,因为历史上形形色色的问题,蒙受了不正常的待遇,受关管、批斗、劳动改造,这主要是当时推行“左”倾思想发展到极端的产物。认为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社会上大破“四旧”,可以大胆怀疑、不经实事求是地调查研究就下定论,使本来很好的社会秩序被打乱了,再加上社会上又分成两大派别,相互指责,从“文斗”发展到“武斗”,其中的“地、富、反、坏、右”分子固然首当其冲,旧国民党员、三青团员、港澳台的家属、为英美有关单位服务过的留用人员、民族资本家、“臭老九”等都有被冲击的可能。我是从头到尾经历了这场“十年动乱”,我全家都是受害者,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故我对书中里所列举的事实,深表同情,完全可以理解。所幸的是在拨乱反正中,历史终究还了我们的清白,让我们还能重上征途,补偿十多年的损失,这已是万幸了。 最后,曾经参加过妇女生产工作团的陈竹老大姐在其文章中写得非常好,谨录一小段来结束我的序言:“在人生路上,‘左倾,顽石也给我们吃过一点点苦头,但和先烈、前辈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就当做是慈母偶然一次轻轻给我打一巴掌吧!我从未因此影响工作情绪,也不怨恨当时的处事者。我不但自己想得开,而且还会关心有关类似情况的同志,互相鼓励,共同向前看,我们的共识是:一个革命者,不论环境逆顺,都要喜国家之喜,忧国人之忧。大事不糊涂,小事不计较,同心同德,同甘共苦,不变初衷,一颗红心共建和谐的大家庭。”
内容概要
《幸余生:抗日时期难童人生纪实》延续了《讲述历史——抗日难童的真实人生》一书的基本架构,即以时间为线索,把从20世纪30年代日寇入侵中国至今70多年的时间跨度分成几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并各自为章。通过儿教院校友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自述和回忆,勾勒出广东省儿童教养院所收养的难童这一特殊群体的集体命运。一个人的命运就是一个时代和社会的命运,该书在相似的历史脉络下,进一步充实了儿教院校友对自己一生命运的叙述,并对叙述对象进行了进一步的挑选:把《讲述历史——抗日难童的真实人生》一书中近30位叙述者缩减到该书的近20位叙述者,其中有10位儿教院校友的自述几乎贯穿了全书九个章节。一方面,我们可以在全书这近20位叙述者的故事里触摸到儿教院这个特殊群体的鲜活脉搏;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在每个特定的历史阶段,从不同叙述者的故事里体味到千姿百态、可歌可泣的不同人生轨迹。儿教院的历史并非由某个人所造就和书写,它是由成千上万的抗日时期的难童和老师们的命运拼贴而成,只有了解了一个个鲜活个体的生命历程,我们才能了解真正的儿教院,这也是《幸余生——抗日时期难童人生纪实》这《幸余生:抗日时期难童人生纪实》希望带给读者的人生感悟。
作者简介
李浈,博士,现为美国加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健康教育和行为科学的教授,国际顾问,汕头大学客座教授,南京人口管理学院、昆明医学院及广东医学院荣誉教授。李浈博士是李汉魂将军与吴菊芳女士的长女,著述颇丰,曾著有《来自西方的知识:公共卫生与医疗》、《来自西方的知识:营养与食品》、《来自西方的知识:健康教育》、《云南农村妇女之心声》、《合作与参与——中国云南妇女健康与发展》、《花开梦怀》、《讲述历史——抗日难童的真实人生》等。
书籍目录
序一序二序三自序第一章 日寇侵略国难当头导语有缘相识李汉魂破除封建再读书(吴菊芳)少小立下文人志为国改披铁征袍(李汉魂)第二章 深入敌后抢救难童导语临危受命主粤政救亡图存忍为谋(李汉魂)首负重任为儿童前线归来韶儿亡(吴菊芳)回国读书受欺凌流浪儿进儿教院(向桂新)涂炭生灵受凌辱幸获救星送韶关(文干)没齿难忘仇和恨可爱新家妇女团(陈竹)残酷战火把家毁儿教院育新生命(麦广文)失学投考少年连吴妈仁慈齐敬仰(卢佩兰)广州市的少年兵——回忆广州沦陷前后的岁月(雷润培)指挥齐唱抗战歌唤起同胞爱国心(魏素华)一路水行赴儿院挺起胸膛竖脊梁(关铨和)敌机空袭风声紧战火南烧穗沦亡(赵家舜)动乱年代流离苦儿教院里觅新生(尹佐衡)第三章 在儿教院里成长导语“管、教、养、卫”儿教院力行志锐育英才(吴菊芳)我与力行学校(李汉魂)儿教院师如兄长逃离韶关到沙园(向桂新)儿教院里受锻炼海校录取志更昂(文干)儿教院里新生活历尽艰险大转移(陈竹)院长负荆请儿罪离院进入国术馆(麦广文)普师毕业转折点八年离乱终幸存(卢佩兰)毕业浈江话别离疏散连县险掉队(魏素华)连县行军大疏散工厂农场须自强(关铨和)离家闯荡新世界五弟染病惨归西(赵家舜艰苦条件勤学习院长妈妈疼孤女(江流芳)参加演剧劳军去奋发图强受嘉许(冼政光)痛失严慈入儿院翻译电报初入职(谭衍蒋)日寇侵华民遭殃生动教材千载扬(关尔强)贫苦孤儿进中学毕业受训保国家(陈知健)志锐中学初成材三进三出张发奎(尹佐衡)儿教老师费心血十八小伙初长成(黄伟新)空军幼校幸录取吴妈勉励永难忘(龙鸿钧)逃难云贵越崇岭张谦待我如手足(梁鹏)寒冬彻夜忧难童心绪不宁压力重(何巧生)沙园莲塘勤工作照顾难童备自豪(黄献文)抚育难童当慈母一心报国表贞忠(徐风)第四章 抗战胜利动荡惶惶导语主粤七年力行治事(李汉魂)抗日胜利伯豪赋闲举家赴美创新途(吴菊芳)儿教七年终别离地政局做测绘工(向桂新)儿教院设党支部壮烈牺牲成烈士(陈竹)师范毕业难觅工奔赴台湾求生活(魏素华)儿院力中七年半进入工专学习忙(赵家舜)通货膨胀难度日挨饥抵饿为求知(江流芳)赴港助师办教育疑为特务百调羹辩(冼政光)为寻出路赴香港终回珠江持教鞭(谭衍蒋)五星红旗飘南粤九江初识解放军(关尔强)十万青年十万军投笔从戎青年军(陈知健)儿教同学结连理新天新地新作为(黄伟新)苦读终圆大学梦“地下学联”干革命(尹佐衡)第五章 热血沸腾爱我中华导语广州解放干革命暨南大学再读书(向桂新)誓当港湾真主人为捞图纸入冰海{文干)乔装成为地下党革命婚姻为理想(陈竹)青梅竹马终成眷双双执教到白头(卢佩兰)幸福生活觅伴侣育儿成材苦亦乐(魏素华)掩护同学搜情报从师瑞典工程师(赵家舜)草率结婚悔莫及为求深造考师范(江流芳)抗美援朝齐响应穷人翻身先“土改”(关尔强)公安战线当新兵辛勤工作屡立功(尹佐衡)加入新民青年团表现优秀成党员(李明)刻苦钻研勤奋斗制成“圭峰型”小铁牛(梁鹏)第六章 社会主义革命风暴兴起斗争浪潮汹涌澎湃导语极“左”主观凭臆测理直气壮斥荒唐(陈竹)诬为美国情报员申诉无效被驳回(麦广文)丈夫打成“反革命”夫妻两地互勉励(卢佩兰)夫妻皈依基督教继续深造立新功(魏素华)统购统销须凭票捐献工资为援朝f赵家舜)灾害又兼环境困历经艰辛育儿女(江流芳)营养不良水肿病粮食奇缺货架空(黄伟新)疑案指为“反革命”二十年世外度青春(冼政光)新闺来疆拘劳改青海五载甚凄凉(谭衍蒋)三面红旗“大跃进”押入牢房受审讯(关尔强)“南大”熔炉炼壮志蒙冤入狱受煎熬《陈知健)第七章 在“红色”的海洋中颠簸导语红卫兵砸“旧世界”“挺进兵团”护性命(向桂新)水产学院任教师苦研天文定位法(文干)“文革”双双入“牛栏”扫地洗厕无时闲(陈竹)蒙冤入狱共十载申冤奔波二十二年(麦广文)面对困境求生存摆脱厄运向新生(卢佩兰)“文革”毁我好青春国家滞后半世纪(赵家舜)老师下放当工人因祸得福易困境(江流芳)广阔天地再锻炼踏实工作受欢迎(冼政光)拨乱反正复公职二十光阴虚耗尽(谭衍蒋)风雨过后艳阳天牙签生意到远洋(关尔强)“文革”停产抓“运动”修配厂里工作苦(黄伟新)二十年黑锅终卸下终留清白在人间(陈知健)关进“牛棚”被搜家“五七干校”受劳改(尹佐衡)第八章 亲情友情暖人心导语三十年后两岸行儿女成材宽人心(吴菊芳)恳请见面吴妈妈火车开动忘情追(麦广文)亲母分离终相见纽约再会吴妈妈(卢佩兰)亲人逝世痛肝肠母校重游面目非(魏素华)含冤二十载难平反再生永记李吴恩(冼政光)组织香港校友会两岸三地齐聚首(王材全)内地筹办校友会同学会聚共寻根(谭志坚)晚年投身校友会期望再见吴妈妈(徐风)院长妈妈恩情大不是亲娘胜亲娘(布康)第九章 晚年生活乐陶陶导语“孤雁”海外寻亲人“流浪儿”助流浪儿(向桂新)渔船出海收获大饮水思源谢儿院(文干)“左”倾顽石不需提自强自爱享幸福(陈竹)改判书迟来二十年韶博馆里忆往昔(麦广文)桐油罐还需装桐油幼稚园实现旧时梦(魏素华)投笔从戎打鬼子学习音乐作新曲(关铨和)灾难过后话幸存畅游祖国好风光(赵家舜)幸得学长伴偕老退休生活乐趣多(江流芳)拨乱反正还清白励志扬鞭续奋蹄(冼政光)振兴新村费心血离港赴美度晚年(关尔强)农垦工作十三年老有所为再奉献(尹佐衡)珠江电厂立大功夫妻退休学唱歌(黄伟新)校友齐聚音乐会摄影路上收获丰(梁鹏)后记
章节摘录
我自小生长在一个很封建、重男轻女的家庭,在我14个月的时候,母亲去世了。民国15年(1926年),孙中山先生自广东率师北伐,不久北洋军阀政府倒台,我父亲即携后母逃离北京。他们先逃至天津,搭船由海路到上海,再由上海乘江轮抵宜昌。一路辗转,逃回老家。 新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改北京为北平。我父亲遂成了前朝遗老,赋闲在家无事可干。他官做久了,习惯了热闹和随从的逢迎拍马,回到宜昌,耐不住寂寞,时常外出,或带一大帮朋友来家玩。他同当时许多官宦商贾一样,染上了鸦片瘾,每天要抽二两膏子的鸦片,另外还要消耗三盒三炮台的纸烟,每天上午睡醒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烧鸦片烟,当时一袋烟才两块光洋,而我父亲每天消耗在鸦片烟上的费用就要十三四块光洋。他在家里抽还觉得不过瘾,家里无客人来,他下午还必去鸦片馆消磨一两个小时。由此可知,他鸦片瘾之深。 有客来就是一大帮,多半是他的清客,他学古代孟尝君喜欢养清客,有人围着他拍马屁他就高兴。这些清客来家玩时也真热闹,门口的堂屋放着一长桌,几个人在那赌骰子,房里有几桌人在抓纸牌(长条形的类似扑克牌的赌博游戏)。家里人声鼎沸,烟雾腾腾。 最使我不快的事是父亲在家就要我为他烧鸦片。为此我书也读不成,他不在家我就去学校,在家我就不能上课,如是读读停停使学业大受影响,直到17岁才把小学念完。父亲的理由是女孩不该抛头露面,没必要多读书,其实那时家境好的小姐上学校读书已较普遍,父亲只是要我侍候他烧鸦片而已。我心里颇不甘愿,可又父命难违,只好顺从。由于这缘故,我自小对抽烟深恶痛绝,有时我犯了咳嗽病,家里人说抽口鸦片就好了,我坚决不碰。后母的丫头小喜也染上了鸦片瘾,整天呵欠不停像睡不够的样子。父亲在家的另一个习惯就是看书,他很爱看小说,看书的速度很快。他的眼睛深度近视,看书时把书本贴近鼻尖才看得清,他手握书卷,上下快速移动,远看如同在用书擦鼻子,因此当他在看书时,家里人就说“又在擦鼻子了”,这是他唯一安静的时刻,我虽是独生女,但他跟我讲话还是很少,我们之间一直缺少沟通,他也没想到应该把他的学问教授些给我。 他时常出门,出门就好多天才回来,跑得较多的地方是武汉,有几次也带上后母和我一起去,在那里呆上几个月才回来。他不在家时我便可不为他烧鸦片,还可以天天去上学。 父亲奔回宜昌的那年冬天(1927年),祖父不幸病逝,祖父是所有长辈中和我最有感情的,他的去世让我很伤心,因他无孙子,我就穿上男孩服装,扮作男孙,披麻戴孝为祖父举丧。我和父亲在门口迎候前来吊丧的亲友,他们跪拜祖父时,我和父亲就陪同跪在旁边磕头答礼,家里还请了一班和尚来做道场,为祖父的亡灵念经超度,道场做了三天,祖父的遗体入棺后,也安葬于祖坟所在地古犹亭。 不到一年,祖母也相继病逝,丧事也免不了有一番铺张。 岁月流逝,不知不觉中我已是“及笄年华”,成为待字闺中的小姐,小学总算读完,升上了初级中学,于是我进入宜昌女中。学校要排戏,选我去演主角,父亲知道后不但不让我去演戏,连学校也不让我去了,只许我闭门在家,除了停学,还不容预闻外事。在中国的旧观念中,戏子是个“下贱”的行当,尽管有许多人爱看戏,但吃“开口饭”(指演戏)的还是被人看不起,因此即使在学校,业余演戏也被父亲“封杀”。在家停学一阵之后,我才又转入教会办的爱欧拿女中学习,在18岁那年,我的人生大事也不期然地悄悄降临了。 有缘千里来相会 我的曾祖父吴廷华,生于清道光年间,1851年兴起的洪秀全太平军于1854年攻占了泾县,曾祖父当时不到20岁,他就在此时离家从军,他这一走改变了我们吴家的命运。 曾祖父吴廷华先投军于湘军李续宜。时湖北巡抚胡林翼,尤重曾祖父吴廷华,在咸丰九年(1895年)九月胡氏“用廷华以治军旅”升廷华为大统领,率湘军五营,独成一军,直属胡林翼,称为抚标。清朝咸丰皇帝死于承德后数日胡林翼也吐血而亡,此时曾祖父吴廷华即隶属于湖广总督官文。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在同治之年秋致函官文称:“皖南岌岌可危,万不得已,请调吴廷华来皖协防。”于是曾祖父离乡8年后遂复至皖南,驻守泾县。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