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4 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 作者:叶启绩 页数:298
内容概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文化自觉》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点基金研究项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文化自觉研究”的最终成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文化自觉》根据党的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概念的阐明、目标的确立、阶段的明确,论述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文化自觉的必然性、必要性、规律性,以及文化自觉的各方面的性质、作用等,以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文化发展的鲜明特色。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文化自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第一节 对“化”而无“文”与“文”而难“化”的反思第二节 文化自觉与时代发展第三节 创新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新平台第二章 冲突与融合: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的历程第一节 中国近代文化发展概况第二节 中国现代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第三节 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历程第三章 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灵魂第一节 意识形态与文化的关系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关系第三节 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主要原则与基本途径第四章 积淀与创造:小康社会文化建设的资源第一节 小康社会文化的历史定位第二节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康社会文化的母体第三节 小康社会文化是融会三大文化的创造第五章 经济效益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发展中国的新型文化产业第一节 文化产业的定位和发展第二节 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产业的应对策略第三节 发展中国的新型文化产业第六章 锤炼内功:文化制度创新第一节 文化制度创新的必要性第二节 文化制度创新的主要模式第三节 文化制度创新的战略安排第七章 文化安全:全球化时代国家利益的解读第一节 当代世界格局中的文化因素第二节 当代西方的“文化霸权”对中国国家利益的侵害第三节 中国国家利益中的文化安全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其次,针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胡适挑起了“问题与主义”的论争,反对中国文化的社会主义前途。 胡适反对把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确定为革命的对象。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以后,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不再像以往那样拘泥于对民众的所谓国民劣根性的批判,而是转而强调批判造成国民劣根性的种种外在制度和社会因素,尤其是封建专制制度和帝国主义的侵略。1922年中国共产党人在其二大党纲中把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明确为革命的对象,在他们看来,中国近代社会一切灾难的根源,中国人民的所有落后和苦痛都在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统治。辛亥革命以来,“因为民主政治未能成功,名为共和国家,实际上仍由军阀掌握政权,这种半独立韵封建国家,执政的军阀每每与国际帝国主义相互勾结”。国际帝国主义“也都乐意全力借给军阀,一是造成他们在中国的特殊势力,一是可以延长中国的内乱,使中国永远为消费国家,永远为他们的市场”。因此,“列强的压迫不去,军阀的势力不除”,中国永远也得不到统一和发展。但是,胡适对此却有截然不同的意见,在他看来,中国共产党显然脱离了文化改造的主题,他坚持认为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既不是由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压榨,也不是由于本国封建政权的腐朽统治,而根本在于中国民众自身,在于中国民众自身的素质落后和不努力,“一个国家的强弱盛衰都不是偶然的,都不能逃脱因果的铁律的……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失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胡适从根本上反对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这些范畴来描述中国社会的现状。他嘲笑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口号: “试问,在墙上贴上打倒帝国主义……和贴上‘抬头见喜’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因此,:摆在国人面前的任务并不像共产党指出的是赶走帝国主义和推倒封建主义,而是打倒源于我们自身的“五大恶魔”,“我们的真正敌人是贫穷、是疾病、是愚昧、是贪污、是扰乱。这五大恶魔是我们革命的真正对象”,是我们自身的落后的思想和行为,“现在国中最大的病根,并不是军阀与恶官僚,乃是懒惰的心理,浅薄的思想,靠天吃饭的迷信,隔岸观火的态度。这些东西是我们的真仇敌!”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