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12 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 作者:中山大学艺术史研究中心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艺术史研究的第九卷,分论文和书评两部分,收录了:《盛世文化表象--盛唐时期“子女画”之出现及其美术史意义之解读》、《 "隔世繁华":清初"四王"绘画与晚清北京古书画市场》、《唐代中期的毗沙门天信仰与造像活动--以长安的事例为中心》等文章,
作者简介
一、中心简介中山大学艺术史研究中心创办于1997年,其创立的宗旨在于参照和借鉴国际艺术史研究及学科发展的历史动态和趋向,促进与推动艺术史进入中国综合性大学的学术序列,逐步实现艺术史与综合性大学固有的人文传统及相关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与整合,从而使中国未来的艺术史研究能够在一个符合国际学术规范的学术平台上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中心”创办至今,在香港爱国人士梁洁华女士的资助下,已连续编辑出版了《艺术史研究》(年刊)1—9辑,该杂志以其严谨专业的学术风格及其对国际学术规范的恪守赢得了中外学界的广泛赞誉及好评。并于2005年首批入选“CSSCI来源辑刊”,2007年再度入选。此外,“中心”与国内外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学术联系,多次邀情国内艺术史领域的优秀学者进行短期讲学与学术交流,并先后主办由美国露思基金、富布赖特基金资助的艺术史教育项目。“中心”目前已形成了以著名学者姜伯勤教授为首的、包括校内外多名中青年学者所组成的兼职研究队伍。近年来在敦煌艺术史、祆教美术史、佛教美术、道教艺术及中国古代墓葬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令人关注的进展与成果,发表了一批相关论著,如姜伯勤教授的《中国祆教美术史》、李清泉教授的《辽代宣化墓壁画研究》等。二、宗旨自德国哥廷根大学在1813年首设艺术史教授职位,从而使艺术的历史进入学术界的研究事业里,在当今世界几乎所有重要的综合性大学里,艺术史均是为学术赢得盛名的显要专业之一,显而易见,艺术史的人文价值及其与人文学科的密切关系是形成这一学术传统的决定性因素。而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与观念上的滞后,长期以来,艺术史一直沦为单科类艺术院校的辅助学科,远未能进入综合性大学的学术序列,这种先天的局限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艺术史疏离于主流学术的边缘。有鉴于此,本中心的成立旨在探索和尝试使艺术史重新回归人文传统与学术主流的途径,提倡艺术史研究进入综合性大学的学术视野及与当代人文科学的相互渗透与整合,并在跨学科的基础上一严格的现代学术规范进行艺术史的前沿研究,本中心已于今年分别主编出版专业性的学术杂志《艺术史研究》第一、二辑,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所主办的有关艺术史学术讲座已获得校内外各方人士的好评。三、研究方向目前研究方向集中于中国美术史、佛教艺术考古等几个重要的专题领域。四、本系的成员姜伯勤教授、向群副教授
书籍目录
论文 盛世文化表象——盛唐时期“子女画”之出现及其美术史意义之解读 《清明上河图》再研究; 明代宫廷画家谢环的业余生活与仿米氏云山绘画——中国绘画史知识生成系列研究之一 郑簠交游活动考述——兼论集中于郑篮的“八分书歌”现象 “隔世繁华”:清初“四王”绘画与晚清北京古书画市场 晚清图画观念与传统绘画 汉墓画像石题材间的有机联系——以《桥上交战图》为中心 北魏正光元年“雍光里邑子造像碑”初探 青海出土吐蕃木棺板画人物服饰的初步研究 唐代中期的毗沙门天信仰与造像活动——以长安的事例为中心 论敦煌艺术中的古琴图像 山西浮山县老君洞道教图像的调查与初步研究 多伦多朝元图中的丘长春像 历史与空间——瓦萨里艺术史模式之来源与中世纪晚期至文艺复兴教堂的一种空间布局 Architecture,Site,and Visual Message in Republican Shanghai 纪念马尔沙克——兼谈他对粟特研究的贡献 阿旃陀和巴格石窟壁画中的中亚装饰艺术因素研究述评 近年来魏晋南北朝墓葬佛道遗存的发现与研究书评 桑山正进《迦毕试一犍陀罗史研究》 M.B.AIirlaTOB:《古代俄罗斯圣像画》
章节摘录
四、由“列女图”到“子女昼”——政治历史图解与画史意义的转变:8世纪以来,逐渐跃上大唐历史舞台的“士女画”、“子女画”或以妇女作为独立表现主题的各类美术工艺品,一如《弈棋仕女屏风》般,一方面忠实呈现出盛唐时期唐中央的文化景况、社会现实风貌,并为当时最为时兴的人物艺术表现形式提供了实际的视觉左证资料;另一方面,透过初唐以来与日本、高昌、康国、大秦等远近诸国的文化互动及文化传输,使“士女画”、“子女画”的表现内更为容丰富并呈现复杂多元的国际性格,下论是在妇女形象、制作功能亦或是社会文化意义上,皆与古来“列女图”传统回然不同。然而,不可讳言的,“士女画”、“子女画”作为美术史研究的一项课题,或作为理解盛唐时期人物画形式变迁的重要议题,在唐代社会生活舞台、历史文化发展或东西交流史页上应如何定位?或者,在盛唐出现的背景因素为何?都是必需面对且积极寻求解答的问题。更进一步地说,盛唐时期以妇女、孩童日常生活游乐作为描绘对象而成立的“子女画”,作为一种新兴人物画而言,若已失去古来“列女图”作为鉴戒表现对象以及政治教化表象之功用,将以何种目的为前提而被创造出来?表现了何种现实社会特征及文化氛围?同时,又传达了何种特殊社会文化意涵及画史意义?这些问题,是我们思考唐代新型士女画出现之重要线索,亦是本研究最重要的探讨轴心。虽然,目前传世8世纪“士女画”或“子女画”作品并下多见,然诚如笔者截至目前为止所作的讨论般,配合出土品来看,两者间具有风格类似或题材相互借用的特征、画家及表现内容上亦有颇多重迭之处,并同时在盛唐时期出现及流行,其意义颇耐人寻味。本章中,笔者将在先前的讨论基础上,针对上述问题意识,特别就“子女”图像作为盛唐政治、历史、文化表象角色之定位进行美术史意义的演绎。一如笔者在先前的论证中已指出的,“子女画”在盛唐时期流行的情况,在《历代名画记》等文献着录的记载以及考古出土品中皆已得到证实。至于“子女画”与唐代社会、统治阶层间的关系、制作目的亦或是在上层社会中的传播使用情形等问题,则需另求其它线索始能说明。
编辑推荐
《艺术史研究9》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