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1 出版社:丁帆、 等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3-01出版) 作者:丁帆
内容概要
本书以历史和美学的开阔视野,既对20世纪中国大陆与台湾乡土小说因两地相同的传统文化背景,以及互为影响的政治文化而产生的相类的文本进行了梳理,又对因不同政治、地域和文化背景而造成的发展差异,进行了系统而科学的比较研究;既总结了各自的发展规律,探索其背后蕴涵的
书籍目录
第一编 二三十年代乡土小说:启蒙视野与左翼思潮中的乡土关怀 第一章启蒙语境下的二三十年代两岸乡土小说共像/1 第二章美学转向与两岸乡土小说的现实主义品格/9 第一节苦难叙事与人道关怀/9 第二节台湾乡土小说的反殖民意识/19 第三章启蒙视野中的两岸乡土小说/24 第一节二三十年代两岸乡土小说的文化批判/24 第二节质疑启蒙与建构希望——以鲁迅与赖和为例/40 第四章殖民现代性与台湾乡土小说中的民族认同/47 第一节殖民的强力与现代性的创伤/47 第二节奴性批判与民族认同/56 第五章两岸乡土小说的左翼倾向与乡土风情的淡化/66 第一节二三十年代两岸乡土小说的左翼倾向/66 第二节乡土风情的淡化/78 第二编 四十年代乡土小说:战争语境下的乡土书写 第一章战时两岸作家“乡土中国”的想象/85 第一节大陆乡土小说现实主义的发展与转型/85 第二节 台湾乡土小说现实主义的深化/94 第二章战时背景下两岸作家本土特色的营构/108 第一节大陆沦陷区作家的乡土情怀/108 第二节台湾作家笔下的风俗画卷/112 第三章战时两岸乡土小说中的民族认同/120 第一节大陆沦陷区乡土小说中的民族认同/120 第二节 台湾作家的“孤儿意识”与民族认同/129 第四章乡土恋情与乡土悲情/135 第一节沈从文的乡土恋情/135 第二节钟理和乡土小说中的“原乡”悲情/139 第三节两种模式文化内涵的异同/143 第五章两岸乡土小说中的现代主义萌动/147 第一节大陆乡土小说现代主义的回响/147 第二节 台湾乡土小说现代主义的萌动/151 第三编 五十年代乡土小说:主流话语与民间话语的互斥与互融 第一章大陆乡土小说的变异/154 第一节人轨——为政治服务的模式/154 第二节牺牲民间话语本性/162 第三节乡土小说的困惑/168 第二章台湾乡土小说的民间性/175 第一节主流话语及其反动/175 第二节领衔的乡土小说家们/183 第三节两岸同期乡土小说之比较/193 第三章乡土长卷的异同/200 第一节台湾乡土长篇小说概述/200 第二节大陆乡土长篇小说概述/205 第四编 六十年代乡土小说:风俗画的萎缩与乡情的变异 第一章风俗画的萎缩与新生/216 第一节大陆乡土风情画的集体消退/217 第二节 台湾乡土风情的转向与新生/222 第二章乡情变异的两种情态/227 第一节政治化与民族化:乡情的不同选择/228 第二节怀乡:另类的乡愁/234 第三节回望本土:新乡情的出现/243 第三章艺术表现的显著分歧/248 第一节大陆乡土小说:写实的艰难与虚幻/248 第二节 台湾: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融合(一)/256 第三节 台湾: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融合(二)/263 第五编 七十年代到世纪末的乡土小说:转型期的批判与守望 第一章两岸乡土小说发展的不同路径(上)/271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时代大陆小说乡土精神的沉沦/273 第二节新时期大陆乡土小说中的启蒙话语/279 第二章两岸乡土小说发展的不同路径(下)/292 第一节七十年代的台湾“乡土文学论战”/292 第二节“左翼传统的复归”与七十年代台湾乡土小说的创作倾向/311 第三章转型期两岸乡土小说的社会批判与乡土守望/326 第一节社会转型与两岸乡土小说的发展态势/326 第二节转型期两岸乡土小说的社会批判/336 第三节转型期两岸乡土小说的道德批判与乡土守望/350 第四章 “地方色彩”的绚烂与差异/367 第一节台湾乡土小说:“民族风格”主导下的“地方色彩”/367 第二节地域文化视野中的新时期大陆乡土小说/373 第三节“田园牧歌”与“鲁迅风”:新时期大陆乡土小说“地方色彩”的审美范型/377 第四节坚执与衰微:世纪末大陆乡土小说的“地方色彩”/386 末编 新世纪两岸乡土小说的新变 第一章大陆乡土小说的新变: “城市异乡者”的梦想与现实/397 第二章台湾乡土小说的新变:“失焦”的乡土叙事/413 后记/423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二三十年代两岸乡土小说的现实主义品格首先体现在作家基于人道主义立场的苦难叙事。民众的苦难生活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或是直接作为小说的主题出现在本时期两岸许多乡土小说中;作家对笔下人物的苦难生活表现出深切的同情,体现了一种人道主义的关怀。这种人道主义关怀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作家面对苦难的现实生活产生悲悯情怀,对小人物命运的无助、社会的不公表达自己的愤怒和同情。在这一类乡土小说中,作家感性的洪流往往会淹没理性的思考,使得作品在文化批判方面颇有欠缺,构成严重的创作局限,就像鲁迅在评价《新潮》上的一些小说时所说,“平铺直叙,一览无余;或者过于巧合,在一刹时中,在一个人上,会聚集了一切难堪的不幸。”①两岸皆有一些作品存在这一毛病。另一层面是对“非人”生活的呈现和思考,这个层面上的人道主义与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中所提出的“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是一致的。周作人指出:在中国,“人的问题,从来未经解决,女人小儿更不必说了。如今第一步先从人说起,生了四千余年,现在却还讲人的意义,从新去发现‘人’,去‘辟人荒’,也是可笑的事。但老了再学,总比不学该胜一筹罢。我们希望从文学上起首,提倡一点人道主义思想,便是这个意思”②。在两岸以苦难为背景或主题的乡土小说中,这种以表现“非人生活”从而“辟人荒”的作品虽然在比例上不及前者,却较前者更具启蒙色彩。 因此,广阔而充满悲苦的老中国土地上底层民众的生活,在两岸乡土小说中得到充分展现。在小说家们营造的哀声四起的乡村天地里,盐巴客被军队推下山崖腿骨全断,孤零零地病卧茅店,在深夜里呻吟不止,而家中好几口人尚在等他赚钱养家(蹇先艾《盐巴客》);一位老妇守了一辈子穷寡,她的儿子,唯一的亲人,却因做土匪而被杀头,老妇在年老力衰之时费劲千辛万苦为儿子的阴灵做了一盏红灯(台静农《红灯》);石宕里发生塌方事故,几个石匠被困在石缝里,无法营救,亲人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走向死亡,而这几个石匠求救的呼声在几天之内凄惨响起,至死方绝(许钦文的《石宕》)……台湾也如此类。
编辑推荐
《中国大陆与台湾乡土小说比较史论》以历史和美学的开阔视野,既对20世纪中国大陆与台湾乡土小说因两地相同的传统文化背景,以及互为影响的政治文化而产生的相类的文本进行了梳理,又对因不同政治、地域和文化背景而造成的发展差异,进行了系统而科学的比较研究。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