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2 出版社:蒋广学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12出版) 作者:蒋广学 页数:829
内容概要
《中国学术思想史散论:读稿札记》是201卷《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读稿札记。每部“中国思想家评传”均有一篇读稿札记,计201篇。另有独立增设东汉经学家郑玄(附马融)、唐代天文学家一行(附刘焯、李淳风)、五代经籍出版家冯道、宋代政治家宋太祖、宋代建筑学家李诫、金朝文学家元好问、明代航海家郑和等七部“评传”的建议稿。每一建议稿亦独立成篇。还有在相关“评传”中附设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迂、清代戏剧家洪昇、校勘学家顾广圻、近代青年革命家秋谨“评传”的建议;因这几部并不独立成册,仅附设在相关的评传中,故建议之文亦在相关札记内。所以,全书札记之文计208篇。文章顺序,大致按照传主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中所发挥作用的历史顺序(并参考生卒年)编排的,目的是彰显中国学术思想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如果读者有心读完全书就会发现:这是一部别具风格的中国思想史。
书籍目录
出版说明 “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读匡亚明《孔子评传》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读杨善群《孙子评传》(《丛书》卷2)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读陈鼓应、白奚《老子评传》(《丛书》卷3) “言而毋仪,譬犹运钧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 ——读邢兆良《墨子评传》(《丛书》卷4)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 ——读郑良树《商鞅评传》(《丛书》卷5)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读杨泽波《孟子评传》(《丛书》卷6) 辨“同异”的惠施与“离坚白”的公孙龙 ——读杨俊光《惠施公孙龙评传》(《丛书》卷7)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读颜世安《庄子评传》(《丛书》卷8)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读郭维森《屈原评传》(《丛书》卷9)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读孔繁《荀子评传》(《丛书》卷10) “天子不处全,不处极,不处盈。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 ——读洪家义《吕不韦评传》(《丛书》卷11)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读施觉怀《韩非评传》(《丛书》卷12)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读于琨奇《秦始皇评传》(《丛书》卷13)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读张大可、徐日辉《张良萧何韩信评传》(《丛书》卷14) “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偷安者也” ——读王兴国《贾谊评传》(《丛书》卷15)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读王永祥《董仲舒评传》(《丛书》卷16) “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延颈举踵而望也” ——读王云度《刘安评传》(《丛书》卷17) “嘉唐虞而乐殷周,据旧以鉴新” ——读庄春波《汉武帝评传》(《丛书》卷18) “富国何必用本农,足民何必井田也” ——读晋文《桑弘羊评传》(《丛书》卷19)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读张大可《司马迁评传》 “象天地日月星辰草木万物,顺之则和,逆之则乱” ——读卢央《京房评传》(《丛书》卷22) “王者必通三统,明天命所授者博,非独一姓也” ——读徐兴无《刘向(附刘歆)评传》(《丛书》卷21) “由于情欲,入自禽门;由于礼义,入自人门;由于独智,入自圣门” ——读王青《扬雄评传》(《丛书》卷23) ……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的角度评说张衡者,在现代仅见于张舜徽老先生的《中国古籍校读法》。本书作者许结(1957~ )教授,其学问由父榻、由田头、由车间、由资料室而来,自幼及长至壮数十寒暑,煎出一位研究汉赋的专家。而撰写本评传对他无疑是新的挑战:不仅艰深的天文学知识让文科学子望而却步,而怎样从思想家的角度重新认识张衡,更是不知从何下手。而本书恰恰在此点上实现了新的突破。审稿人之一的郭维森教授评之日:本书具有全、通、创三大特点,当为研究张衡的一部力作。 作者认为,张衡一生有七大贡献:一政治学,见《请禁绝图谶疏》、《应间》、《思玄赋》;二哲学,见《灵宪》;三天文学,见《浑天仪注》与《灵宪》;四数学与历法学,见《开元占经》与《后汉书•律历志》;五机械学,见《后汉书•张衡列传》;六地震学与气象学,见《后汉书》本传;七文学,张氏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合为“汉赋四大家”。(p.3)而之所以有这七者,乃是因为历史使命与时代的学术思潮造就了一个“尊道而又崇礼”的思想家。张所尊的道,乃兼“玄化为本”和“德教为宗”两种属性;他所崇的礼,则反映了东汉中叶之后的“浇淳时异”而“风化应殊”的思想特征。(p.96) 的确,张衡所生活的和帝(88~105年在位)、安帝(106~125在位)、顺帝(125143年在位)三朝,宦官权势日重,羌患烈于匈奴,以及自然灾害特别频繁的时期——据作者统计,自和帝永元元年至顺帝汉安二年计54年中,有46年均有较大的天灾,其中水灾28次、风(含“雹”)灾17次、旱灾l8次、蝗灾l3次、地震(含“山崩”)灾害47次。怎样认识这些现象?作为汉代人,当然要从天人感应的思想体系中,寻找原因,天灾源于天子失政,所谓“政失于此,则变见于彼,犹景之象形,响之应声”也。张衡不可能摆脱此种时代之意识,但是,其可贵之处,是把纠“政之失”从迷信图谶,转为对道的追求和经常性的礼治建设上。所谓对道的追求,从现实性来说,即认为合乎天道、天象的制度是最清净美好的,比如他在《东京赋》中对礼乐制度的描写:“元祀惟称,群望咸秩。扬檩燎(古代封禅祭天的一种仪礼。以牲体置柴堆上焚之,扬其光达到天,以祀天神)之炎炀,致高烟乎太一。神歆馨而顾德,祚灵主以元吉。”(p.162引)这表明张衡将尊崇北极及太一之道的礼乐制度认作是最美妙的,因而崇礼乃尊道之必然也。
编辑推荐
《中国学术思想史散论:读稿札记》另有独立增设东汉经学家郑玄(附马融)、唐代天文学家一行(附刘焯、李淳风)、五代经籍出版家冯道、宋代政治家宋太祖、宋代建筑学家李诫、金朝文学家元好问、明代航海家郑和等七部“评传”的建议稿。每一建议稿亦独立成篇。还有在相关“评传”中附设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迂、清代戏剧家洪昇、校勘学家顾广圻、近代青年革命家秋谨“评传”的建议;因这几部并不独立成册,仅附设在相关的评传中,故建议之文亦在相关札记内。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