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茅家琦 页数:375 字数:359000
内容概要
《桑榆读史笔记:认识论、人生论与中国近代史》主要内容包括:60年读史的五条基本启示;“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孟子的“仁政”思想;中华传统文化在台湾与台湾人民的文化情结;观念落后——晚清以降社会全面落后的症结等内容。 《桑榆读史笔记:认识论、人生论与中国近代史》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书籍目录
第一篇 60年读史的五条基本启示
一、历史研究的“相对真理性”
二、“实事求是”——历史研究的指导思想
三、扩大知识面、增强思辨能力与历史研究
四、培养“打破砂锅璺(问)到底”的毅力
五、提高人生哲学水平与历史研究
第二篇 历史发展过程中思想文化的作用
一、体现在传统文化中的两种主要精神
二、两种主要精神对人的自身和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
三、人文精神与世俗欲望
四、人文精神与人性善恶
五、论教育与弘扬人文精神问题
第三篇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孟子的“仁政”思想
一、“人我和谐”是传统文化中的主要精华
二、“仁政”思想——“人我和谐”思想向政治层面延伸的成果
三、“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与“仁政”思想
四、“大丈夫”思想与“仁政”思想
五、“仁政”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六、与“迂阔论”的商榷
第四篇 江苏区域文化中的多种文化基因问题
一、几组概念的界定
二、蒙文通先生的先秦文化三个区域划分学说
三、南方楚文化的主要内涵——老子、屈原、庄子的思想特点
四、庄子、屈原思想与江苏区域文化
五、巫文化与江苏区域文化
六、江苏区域文化特色形成的多种文化基因
第五篇 中华传统文化在台湾与台湾人民的文化情结
一、中华传统文化经福建移植到台湾
二、文化情结与反日据武装斗争
三、文化情结与反“皇民化运动”
四、日据时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旗手——连横
五、两岸人民的文化情结
第六篇 试释“清军入关的非正义性质”
一、从历史上看明、清(后金)关系特点
二、清军入关的非正义性质
三、“清朝先进,明朝腐败”论辨析
四、民族专制、压迫政策长期延续下清皇族的孤立
第七篇 清代今文经学常州学派和它的认识论体系
一、关于题目的一点说明
二、今文经学常州学派形成的历史背景
三、今文经学常州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
四、新认识论体系的形成
五、新认识论体系繁荣了清代常州地区的艺、文、学术研究
六、新认识论体系与戊戌维新运动
第八篇 观念落后——晚清以降社会全面落后的症结
一、问题的提出
二、历史的启示
三、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迟来与主导思想的转变
四、晚清以来市场经济的曲折发展
五、观念转变导致中国崛起
六、余论——关于“人的认识”与“社会制度”变革之间的关系问题
第九篇 不同的“皇权主义”,不同的历史结局——洪秀全与朱元璋的比较研究
一、两种不同的“皇权主义”
二、不同的社会实践:弘扬传统文化与强制推行“拜上帝”
三、不同的社会实践:保护私有制与废除私有制
四、不同的社会实践:精心研究,慎重决策与“言天言地,不以国为事”
五、不同的社会实践:严惩贪腐与纵容贪腐
六、失败了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
第十篇 洪仁歼“革故鼎新”思想的历史价值
一、洪仁开“革故鼎新”思想的主要内容
二、《资政新篇 》在太平天国没有得到实施的原因
三、曾、左、李的洋务思想并未达到洪仁开的认识水平
四、评价“革故鼎新”思想涉及的两个问题
第十一篇 “忠王不忠”辨析
一、农民战争与人道主义、皇权主义思想
二、“忠”的概念辨析
三、李秀成的人道主义思想的表现
四、《收齐章程》体现人道关怀
五、“要防鬼,反为先”、“劝曾国藩做皇帝”,体现了反侵略、反“民族压迫”的时代精神
第十二篇 张之洞、严复、梁启超与晚清思想启蒙
一、张之洞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要缺陷及其实践的相对性
三、严复“开民智”和梁启超“新民说”的主要内容
四、思想启蒙与“弘扬理性”、“弘扬人道”
第十三篇 晚清十年“新政”与“南洋劝业会”
一、晚清十年“新政”的具体内容
二、“新政”为“南洋劝业会”的举办提供基础
三、端方、陈琪为举办“南洋劝业会”作出重大贡献
四、“南洋劝业会”实际上是“中国首届世博会”
五、体现求实、进取精神的“评奖结果”和“研究会报告书”
第十四篇 晚清“督抚专政”与“南北议和”
一、晚清的“督抚专政”现象
二、“督抚专政”导致三种新社会力量的出现
三、“皇族内阁”出台与“皇族”的孤立
四、武昌起义以后各种社会力量的“博弈”
五、“和平、奋斗、救中国”——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真谛
六、中国历史上代价最小的全国性政权更迭
第十五篇 “三民主义”理论与孙中山的民主革命实践
一、中西民主思想精华的创造性结合——民权主义
二、‘“民族”概念定位的混乱——民族主义
三、社会发展因、果关系的颠倒——民生主义
四、“三民主义”理论得失的认识论根源
五、孙中山民主革命实践的历史功绩——“五族共和”
第十六篇 中国资产阶级主体的转变
一、中国资产阶级的形成
二、早期中国资产阶级的主体问题
三、中国同盟会成员及其纲领的阶级属性
四、中国资产阶级主体的转变
第十七篇 “联邦制”与“联省自治”思潮在中国近代的兴衰
一、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与“联邦制”
二、“联邦制”演变为“联省自治”及其历史背景
三、军人统治省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四、军人统治省区与全国人民共赴国难英勇抗敌
五、当年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实事求是的选项
第十八篇 俄共(布)、共产国际和中国国民党
一、俄共(布)、共产国际锁定中国国民党和孙中山
二、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作出的关于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和国民党问题的决议
三、“一大”标志着中国国民党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准支部”
四、孙中山的思想与中国国民党“一大”精神的主要差异
五、割断联系,中国国民党成为独立的政党
六、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历史影响
第十九篇 张謇的事业和他的人生论、认识论
一、张謇创建的历史业绩
二、创建历史业绩的人生论、认识论基础
三、导致重大决策失误的人生论、认识论根源
四、结束语——值得重视的历史启示
第二十篇 学习《罗尔纲全集》的心得体会
一、丰富的内容——十大类、十六开本二十二册
二、罗先生的学术风貌
三、阅读《全集》以后的具体收获
四、一代宗师的时代烙印
心境高远学境无涯
——读茅家琦先生新著《桑榆读史笔记:认识论、人生论与中国
近代史》感言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列宁强烈反对并公开谴责孙中山的思想理念。因此,人们可以理解,为什么1918年孙中山写信给俄罗斯联邦政府领导人表达对俄国革命的某些经验以及建立某种合作关系的兴趣,但是,当时俄国革命领导人对他十分冷淡。在一段时期之内,苏联政府以及联共(布) 对孙中山以及中国国民党的关系远不如对北洋政府的关系密切。 戏剧性的突变发生在1920年。在当年的7~8月间,俄共(布) 与共产国际召开了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此之前的1919年3月,第三,个共产国际组织(即“第三国际”) 成立。成立这个组织的目的在于俄共(布)领导各国共产党人在各国推翻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从而推动世界革命。共产国际成为各国共产党的领导,亦即俄共(布) 成为各国共产党的领导,各国共产党则成为共产国际的支部。说得坦率一点,就是:俄共(布)成为“老子党”,各国共产党成为“儿子党”。共产国际成立以后随即组织欧洲各国共产党人发动夺取政权的武装起义,可是一一失败了。俄共(布) 被迫采取“东方路线”,把目光转向东方国家,首先转向中国。 就在共产国际举行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列宁作了题为《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的报告。这份报告的基本点是:加强对东方落后国家的工作。报告指出: “目前的世界政治形势把无产阶级专政提上了日程,世界政治中的一切事变都必然围绕着一个中心点,这个中心点就是世界资产阶级反对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的斗争。而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必然要一方面团结各国先进工人的苏维埃运动,另一方面团结殖民地和被压迫民族的一切民族解放运动”。 “共产国际应当同殖民地和落后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派结成临时联盟,但是不要同他们融合,甚至当无产阶级运动还处在萌芽状态时,也绝对要保持这一运动的独立性”。 由此,列宁对孙中山和中国国民党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根据这个报告的精神,1921年7月,马林和越飞奉命从莫斯科启程到达北京。随后,越飞留在北京,马林则转赴上海。
编辑推荐
《桑榆读史笔记:认识论、人生论与中国近代史》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