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金晨晖,张艳玲 编著 页数:220 字数:253000
内容概要
《临床常用和特殊验光理论与方法》介绍当今国际上规范的、前沿的验光原理与方法的同时,再结合作者多年的眼视光临床、教学和科研总结,强调验光技能流程、原理联系实践的原则,详细描述眼屈光检查的基本理论知识、现有各种类的验光方法以及如何针对不同眼疾或屈光异常患者选择合适的验光方法及操作流程。
本书可作为眼科医生、眼视光师、在校大学生或研究生以及接受高级别国家职业技能眼镜验光员鉴定培训的在职人员的参考书,且提供了全新的、更加全面的、深入的和实用的临床验光理论和技能指导。
作者简介
金晨晖,男,1977年9月出生,江苏南京人。2004年毕业于温州医学院眼视光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任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眼视光技术专业主任、副教授,教育部高职高专相关医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眼视光分委会委员,广‘东省视光学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2004年至今,历经眼视光技术专业的筹建,负责专业的全面发展工作。主持、参与国家级、市级教科研项目2项,获得国家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共计5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编、副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出版专著1部,获得省级、市级、校级教学科研奖项共计4项。 张艳玲,女,1975年4月出生,山东青州人,博士研究生。200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眼科专业,眼科光学与临床技能研究方向。一直从事眼视光教育及眼科临床工作,先后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眼视光学系、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等单位从事教学及临床工作。现任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医护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在SCI等国内外期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市级科研教研项目4项,获得实用新型1项,并获得市级以上奖项2项。
书籍目录
第一篇 验光的基础知识
第一章 眼的届光状态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正视
第三节 近视
第四节 远视
第五节 散光
第六节 屈光参差
第七节 屈光介质与屈光状态
第八节 眼屈光状态的检查
第二章 屈光不正的流行病学特点
第一节 屈光不正的发生及分布
第二节 屈光不正分布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屈光不正的发病原因
第三章 属光不正的进展
第一节 婴幼儿阶段
第二节 学龄阶段
第三节 青年阶段
第四节 中老年阶段
第二篇 常用验光的原理与方法
第四章 客观验光
第一节 检影验光
第二节 电脑验光
第三节 角膜曲率检查
第五章 主觉验光
第一节 综合验光仪常规验光
第二节 主觉验光辅助验光
第三节 双眼主觉验光
第三篇 特殊人群验光的原理与方法
第六章 儿童验光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儿童验光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儿童验光方法
第四节 睫状肌麻痹验光流程
第五节 Mohindra视近检影验光流程
第七章 斜视和弱视验光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斜视及弱视验光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斜视及弱视验光方法
第四节 Nott动态检影验光流程
第五节 MEM动态检影验光流程
第六节 Hichberg检查法流程
第七节 Brtickner检查法
第八节 控制集合验光
第八章 眼球震颤验光
第一节 眼球震颤基础知识
第二节 眼球震颤的检查
第三节 眼球震颤治疗措施
第四节 眼球震颤患者客观验光
第五节 眼球震颤患者主观验光
第六节 眼球震颤的视光学矫正
第七节 眼球震颤患者的特殊验光流程
第九章 视疲劳验光
第一节 视疲劳的分类
第二节 视疲劳检查矫正方法
第三节 视疲劳患者验光方法
第四节 视疲劳患者治疗方案的确定
第五节 视疲劳案例分析
第六节 视疲劳患者的验光流程
第十章 高度屈光不正验光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高度屈光不正验光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高屈光不正验光方法
第四节 高度近视验光流程
第五节 高度远视验光流程
第六节 高度散光验光流程
第十一章 圆锥角膜和不规则散光验光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圆锥角膜及不规则散光验光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圆锥角膜及不规则散光验光方法
第四节 裂隙片验光流程
第五节 ROSE_K圆锥角膜接触镜片上验光流程
第十二章 屈光参差和双眼不等像验光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屈光参差及双眼不等像验光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屈光参差及双眼不等像验光方法
第四节 标准比像计检查法联合无焦放大镜片验光流程
第十三章 屈光手术前后验光
第一节 验光在屈光手术中的地位
第二节 屈光手术的术前评估
第三节 屈光手术相关验光程序
第四节 角膜地形图在屈光手术中的应用
第五节 屈光手术后常见屈光异常和矫正原则
第六节 屈光手术后屈光异常案例分析
第七节 屈光手术前后验光程序
第八节 屈光手术前后角膜地形图检查与分析程序
第十四章 屈光介质混浊验光
第一节 屈光介质混浊概述
第二节 屈光介质混浊验光特点
第三节 屈光介质混浊患者的验光流程
第四节 眼底镜检查屈光介质混浊患者流程
第十五章 低视力验光
第一节 低视力概述
第二节 低视力相关视力表使用
第三节 低视力验光概述
第四节 低视力检查基本流程
第五节 利用低视力表进行远、近视力检查流程
第六节 低视力患者客观验光流程
第七节 低视力患者主观验光流程
第十六章 老视验光
第一节 老视的形成机理与临床表现
第二节 老视验光流程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二、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并不能完全阐明近视的发病机制,而且部分单纯性近视也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遗传倾向,反而与高强度近距离工作有较大的相关性,由此可见环境因素在近视的发病过程中同样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1.近距离工作 大量的研究显示持续大量的近距离工作可导致近视的发生,比如学龄期的爱斯基摩人近视发生率显著提高,二战期间日本的近视发生率减低;近视与智力、近距离工作之间有相关性,发生成年性近视的人群很大一部分为大学生等。科研及流行病学资料有效地证实教育、学习、阅读及其他近距离工作与眼轴增长、近视发生有相关性,但直接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部分研究认为近距离工作通过持续调节引发近视。张力性调节,即调节刺激缺乏状态下的调节,与屈光不正最为相关。首先,不同屈光状态下,张力性调节水平及调节滞后量各不相同。近视的张力性调节水平最低,调节滞后量最大;而远视的张力性调节水平较高,调节滞后量最小。其次,短期或长期近距离工作均能改变张力性调节。部分研究者指出张力性调节可能是近视的诱发因素或者预示因素,但是也有相当多的反对观点存在。 调节究竟如何导致近视的发生呢?除了传统的调节痉挛学说外,有研究认为近距离工作发生调节同时伴有眼外肌的收缩,从而对巩膜尤其后巩膜产生机械性张力作用。此外,动物研究已证实眼外肌收缩可以导致眼内压的升高,正是由于眼外肌收缩产生的机械性张力及眼内压升高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眼轴的增长,进而发生近视。 近视眼动物模型的研究有效地证实了环境因素对近视的作用,但是此类研究结果与人类近视病因机制的一致性有待于进一步验证。因为动物模型存在着四各方面的缺陷:①动物模型不能体现任何遗传因素的影响,而人类近视往往是遗传与环境的综合作用;②动物模型中诱发近视的视觉剥夺比人类环境中的实际情况严重;③动物视觉剥夺性近视形成的敏感期较人类青少年性近视早;④通过半透明镜片诱导的鸡近视模型发生了脉络膜厚度的改变,而人眼没有发生。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