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名家传纪丛书 江南好,白发人未老

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茅家琦 口述,黄雪垠,魏晓锴 编撰  页数:106  字数:80000  

前言

百年校庆余音犹在,转眼之间,南京大学又迎来了110周年校庆。10年来,伴随着中国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南大与共和国共同成长,一如既往地承担着科技文化进步、民族文化复兴的重大使命,秉承“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训,全校师生团结一心,奋力开拓,努力建设世界高水平大学,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南大悠久的历史、深厚的传统、坚实的基础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能够不断进发出生命力和创造力,端赖于百年南大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持久的发展潜能。因此,要保持这种生命力和创造力,就必须总结、研究南大发展的历史,传承南大优良的传统,激发南大创新的活力。    自10年前纪念百年校庆时起,我校就启动各种校史和学术史的研究与出版工作,陆续出版了《金陵大学史》、《南京大学百年史》、《南雍骊珠——中央大学名师传略》和《学术大家名著系列丛书》等一批图书。我们深知,历史的载体不仅仅是文献、档案,还有一批又一批生活在南京大学的师生,他们是南京大学这棵百年乔木上开出的花朵和结出的硕果。岁岁年年,花开花落,但往事不可能如烟,这些鲜活的生命和他们广袤的心灵,见证了南大的重大变革与日常生活,经历了南大的美好时光与伤痛感慨,承载着南大的历史和未来,是南大心灵史和精神史的宝藏,他们是南大“活的历史”。在这些生命中,各个学科中德高望重的名师和大家们的记忆犹为重要,所谓“老成耆德,重于典型”,他们的生活经历、教学与研究工作对我们研究校史,温故知新,发扬传统极具借鉴价值。    这样的传记形式可以归人所谓“口述历史”的范畴。人类在文字发明以前就以口述的方式传承历史,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和中国古代大史学家司马迁皆注重访问故老,收集生动的历史细节,现代史学更是将“口述历史”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它源自人们的记忆,通过专业人员访问历史事件或历史阶段的见证者与亲历者,采用笔录或录音、录像等现代技术来保存鲜活的原始记录,再从中加以概括整理,与历史文献相互参证,形成回忆录、自述、自传等历史文献。“口述历史”一方面以个人生活为中心,突破了文献史料多记载大事件的范围,拓展了历史的广度;一方面从事件进人到人的情感与心灵,开掘了历史的深度。    南大人的身心历程,也是中国社会发展和高校发展的历程。我们相信,这套《南京大学名家传记丛书》是口述历史的有益尝试,如果进一步扩大口述人的选择范围,持之以恒地收集、整理、研究,将为南大和中国学术史保留一批忠实的记录,可以补充史料的阙失,呈现事件的真相,引导我们感同身受地了解南大人自强不息的奋斗历史。    是为序。

内容概要

“口述历史”一方面以个人生活为中心,突破了文献史料多记载大事件的范围,拓展了历史的广度;一方面从事件进人到人的情感与心灵,开掘了历史的深度。这套《南京大学名家传记丛书》是口述历史的有益尝试,引导我们感同身受地了解南京大学人自强不息的奋斗历史。
《八五述往》为其中之一,系统地回顾了茅家琦八十多年来的人生经历和治学经验。《八五述往》由黄雪垠、魏晓锴编撰。

书籍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王昭君,闷坐雕鞍”
一、不会吵架的少年
二、从三水初中到培梓学社
三、从银行的检券生到大学入学考试
第二章 正是男儿读书时
一、“江南好”——我选择了中央大学
二、接受名师的教导
三、“一斗米,一本书”迎接南京解放
第三章 初涉学术研究的长河
一、在知识的海洋中徜徉——图书馆工作一年
二、从学习经济到学习历史
三、涉足太平天国史研究
第四章 政治风浪叠起
一、“拔白旗”运动中受到冲击
二、“叛徒哲学的吹鼓手”——再一次受到政治批判
三、“文革”中的“死老虎”与两次和死神擦肩而过
第五章 永远怀念四位学校领导
一、孙副校长指导我阅读《资本论》,开始大学教学生涯
二、陈主任给了我半个世纪的学术生命
三、郭校长的号召——“坐下来,钻进去”
四、匡校长的“悄悄话”——“不要紧张,再写文章。”
第六章 墙内“毒草”,墙外“鲜花”
一、受邀赴美进行学术交流
二、从美国来了两个年轻学者
三、其他学术交流活动
第七章 是“坐下来,钻进去”、“再写文章”的时候了
一、对政治运动的反思
二、四个博士点、一个图书资料室:对历史系作出的交代
三、两位校长的教导终于付诸行动
第八章 从太平天国研究中走出来
一、太平天国史研究的一些心得
二、晚清以来长江下游地区经济发展
三、“未曾见面却相知”——当代台湾研究
四、百年沧桑的中国国民党
五、蒋经国思想演变的研究
第九章 更加重视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弘扬
一、为《学衡》恢复名誉
二、参加《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编审工作
三、桑榆之年仍不忘弘扬人文精神
第十章 道德文章,山高水长
一、八十犹自奋,垂老尚焚膏
二、人间何物似情浓?
三、润物细无声
四、金陵自有风月
五、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一、在知识的海洋中徜徉——图书馆工作一年 1951年,即将大学毕业的我要着手考虑工作的事情了。这一年全国大学毕业生第一次实行统一分配。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分配方案将我分配到东吴大学(今苏州大学前身)经济系担任教员。9月,东吴大学经济系连发两封信催我报到。关于我的毕业去向,我们学校当时有两种意见,校长潘菽要我服从分配;学校党组织要把我留下来,到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最后还是决定让我留校工作。记得当时南大一共留下四位同学:郑定锋留在了党总支、付春台到辅导处工作、章汝铎到理学院担任政治秘书、我到图书馆任事务员。 回顾大学生活,由于内战及其他原因,四年本科我几乎只上了一年半的课,而且也没有读过多少书,这是至今还感到遗憾的事。在当时的环境里,我没有可能进研究生院继续深造。但是,在图书馆里工作的一年又给了我很多读书的机会。在图书馆从事秘书工作,作为青年团员,我的威信比较高,获得很大的尊重。工作性质决定了我可以自由出入于图书馆的任何地方,可以找任何人谈话,更方便了我读书。当时“三反”、“五反”、“思想改造”等政治运动不断,我却在图书馆中如鱼得水。在这里,我似乎发现了一个新大陆。那么多的珍本、善本古籍和外文图书,把我带到了另一个天地。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几乎整天呆在图书馆的书库里,差不多把几十万册书翻阅了个遍,虽然没有办法细读,但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培养了我搞学术的感觉和热情,算是补了大学里的课。我立志成为一名学术工作者与教育工作者,应该从这里算起。总之,这一年我获益匪浅。一是我翻了很多书,得到了许多目录学知识,明白了有什么问题需要查什么资料。我深刻地体会到:一个学者如果不懂得目录学,就不知道知识海洋究竟有多大。二是图书馆这段经历使我后来非常重视图书资料的建设。到历史系工作后,我经常到系资料室了解情况。

后记

母校南京大学迎来110周年校庆之际,在南京大学出版社的组织支持下,这本茅家琦教授的口述史著作终于和广大读者见面了。    本书从采访、整理、撰写、修改到最后定稿,历时将近一年。2011年4月,接受访问编撰任务之后,我们迅速拟定了采访提纲并进行了分工,由魏晓锴承担1~5章,黄雪垠承担6~10章,两人共同负责统稿、修改,以及图片的搜集与整理。茅家琦先生以耄耋之龄,不厌其烦地接受一次次采访,给我们耐心地解释,而且从对提纲的拟定到内容的修改、文字的润色等,事必躬亲,吾辈深受感动。这本书的付梓,更多的凝聚着先生的精力和心血。    感谢南京大学台湾研究所崔之清教授。崔教授为茅家琦先生的高足,曾两度受教于先生门下。他对本书的采访与撰写工作非常关心,并多次主动领我们拜会茅先生。求学于南大多年,作为建国以后一些事件的亲历者,崔老师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背景资料,以及茅先生众多弟子和学生对先生的印象等素材。此外,他还参与了书稿的修改和审定。同时感谢茅先生的家人,先生的长子茅苏及次子茅宁教授为了书稿能够顺利完成,也积极配合我们的采访工作。南京大学出版社的胡豪老师,作为这本口述史著作的责任编辑,从写作提纲的拟定、撰写文字的风格、图片的筛选整理,他都认真地思考与推敲,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为本书的顺利出版给予了热情帮助与大力支持。    最后还要感谢南京大学历史系的李玉老师和图书馆港台室的李佳老师,他们为寻找茅先生散佚的著作和曾经发表过的文章多方联络,出力尤多。南京大学档案馆、校史馆的同志为我们查阅茅先生的相关资料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此一并致以谢忱。    编者    2012年3月于南大陶园

编辑推荐

《江南好,白发人未老:八五述往》由历史学家、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茅家琦口述,系统地回顾了口述者八十多年来的人生经历和治学经验。茅家琦先生1947年考入原中央大学,195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经济系(1949年中央大学易名为南京大学),毕业留校后曾先后供职于校图书馆、教务科和历史系,在南京大学工作了半个多世纪。茅先生专治中国近代史,已出版重要学术专著21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涵盖晚清史、太平天国史、中华民国史、当代台湾史、区域现代化史等领域,在史学理论和方法上也颇具学术造诣。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南京大学名家传纪丛书 江南好,白发人未老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