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威威 页数:231
内容概要
韩非是集法家思想之大成者,他才华横溢,也因才被杀,正如庄子在《人间世》中所讲:“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司马迁感叹韩非聪明却不能自保:“余独悲韩子为《说难》而不能自脱耳。”韩非揭露了人好利恶害、自为的本性,撕掉了人与人关系中温情的面纱;他论证了君主的至上地位,教给君主因势用术;他高举法的权威,批评仁义礼治。他留下了代表其思想的大量篇章,形成了《韩非思想研究:以黄老为本》一书。
书籍目录
序言第一章 韩非与《韩非子》第一节 韩非生平第二节 《韩非子》各篇的真伪问题一、《韩非子》各篇的真伪之辨二、关于《韩非子》真伪之辨的评论第二章 黄老之学与韩非第一节 黄老学的思想特征一、“黄老”释名二、史籍中的黄老之学三、司马谈所论“道家”第二节 《黄帝四经》与《管子》四篇一、道与法二、虚静三、贵因四、形名第三节 韩非的学术背景与黄老学的关系第三章 道法思想第一节 道论一、道的本原义、规律义及统治术之义二、道的特性第二节 道与理第三节 道与法一、法与道的一致性二、法的稳定与变化三、重刑重罚论四、法的普遍适用性第四节 道与仁、义、礼一、仁、义、礼源于道二、仁、义、礼与法第五节 道与君臣关系一、君臣不同位二、君臣不同利小结第四章 虚静思想第一节 道家的虚、静与虚静一、虚与静分用二、虚与静对举三、虚与静连用第二节 韩非思想中的虚与静一、韩非之“虚”与“德”二、韩非之“静”第三节 虚静与认识一、虚静与认识能力二、情、欲与认识第四节 虚静与法、术一、公与私二、虚静术小结第五章 因与无为第一节 因事之理第二节 因资而立功与因其势一、因资而立功二、因其势三、因其势与君之无为第三节 因人情一、人性与人情二、好利、自为之人性三、因人情第四节 韩非之因与老子之无为小结第六章 形名学说第一节 形名学说的起源与发展一、形名与名实……结论附录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与黄老道家所重视的君主修养虚静之心以体道不同,韩非为现实中的君主提供了在臣下面前伪装“虚静”的办法。《主道》讲:“道在不可见,用在不可知。虚静无事,以暗见疵。”道无形不可见,其在外物中如何发生作用亦不可知,道是神秘莫测的。君主与臣下的关系也相当于道与万物的关系,因此,君主也应使自己“不可见”,其统治臣下的方法也应让臣下“不可知”。此“不可见”、“不可知”的统治方法就是“术”,《难三》讲:“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君主用“术”首先要“虚静无事”,以测察臣下的过错。现实中的君主并不拥有道家所提倡的去除任何情、欲、智的,无知无欲的“虚静”之心,但君主可以在臣下面前掩藏起自己的情、欲、智,使之“不可见”、“不可知”,这就是“虚静术”。《主道》讲:“函掩其迹,匿其端,下不能原;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君无见其所欲,君见其所欲,臣自将雕琢。君无见其意,君见其意,臣将自表异。故日: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观行》云:“时有满虚,事有利害,物有生死。人主为三者发喜怒之色,则金石之士离心焉。圣贤之仆深矣。故明主观人,不使人观已。”这些都是讲人君在臣下面前不能表现出自己的喜怒、好恶等情感和欲望,也不能让臣下察觉自己的意愿和见解,这就是“去好去恶”、“去旧去智”,这样臣下无法投之所好就会表现出自己的真实情况。否则,君主的情、欲、智可见、可知,臣下会根据君主的喜好来掩饰自己,君主就会受到蒙蔽,不能正确地认识臣下的真实想法和本来面目。君主对于臣下成为“可见”、“可知”,臣下对于君主就成为“不可见”、“不可知”了。 《扬权》将君主掩藏起自己的情感、欲望和见解称为“神”:“主上不神,下将有因。……主失其神,虎随其后。”君主不能做到“神”,臣下就会有所凭借。君主如果失去神秘莫测之术而可以被测知,篡权杀君的“老虎”就会跟在他的后面。可见,君主能否掩藏自己的情感、欲望和见解,不仅关系到能否把握臣下的实情从而高效地统治群臣、治理国家,且关系到自己的地位和权势。《主道》讲:“不谨其闭,不固其门,虎乃将存。不慎其事,不掩其情,贼乃将生。弑其主,代其所,人莫不与,故谓之虎。处其主之侧,为奸臣,闻其主之忒,故谓之贼。”《亡征》篇更直接将君主表现出自己的情感、欲望、见解作为亡国的征兆:“浅薄而易见,漏泄而无藏,不能周密而通群臣之语者,可亡也。”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