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理论与文化

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何成洲,王玲珍 主编  页数:206  
Tag标签:无  

前言

性别问题是一个不同文化群体共同关注的话题,它经常与身份、种族、他者等概念联系在一起。作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对象,性别的内容比较庞杂,它不仅仅涉及性和性本质、男性与女性,而且还包括同性恋和“跨性别”概念。更为重要的是,性别作为一种社会和文化建构,它同语言、权力、社会规范等密切相关。当今,在世界资本、知识及各种资源极度全球化的时代,权力及资源的不均衡流动和扩展也越显突出。虽然固有的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霸权开始受到挑战,构成霸权的政治、经济及文化内容却仍在全球范围内延续并以新的形式出现。性别研究不仅仅可以对现今全球化现象中的社会及文化建构和演绎进行深入探讨,而且可以从性别这个特定角度揭示历史霸权的延续及不同权力中心在全球化过程中在性别问题上达成的妥协及合作。性别研究对当今世界全球化进程中的社会和文化审视具有不容替代的批判价值,它的发展和成果已经使之成为其他社科、人文研究的重要思想资源。性别研究理论在现今全球范围发展的一个重要步骤便是打破权力中心的跨国、跨文化、跨学科的对话及反思;这种具有自我反思批判和相互合作精神的交流是性别研究突破历史局限,继往开来的转折点,具有重大的、不容忽视的时代及历史意义。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在2006年成立了跨学科的“性别研究”项目,协调不同学科从事与性别相关的研究与教学。2008年6月南京大学与美国布朗大学联合成立了“性别和人文研究合作项目”。“高研院”邀请布朗大学著名电影与性别研究学者玛丽·安·多娜为南京大学“华英讲座教授”,来此作驻院研究和讲学。在项目启动仪式上,南京大学“高研院”与美国布朗大学彭布鲁克妇女教研中心、考格特人文研究中心以及东亚系共同举办了“性别研究的趋势:对话与反思”的研讨会,来自两校不同学科的学者一起交流和研讨妇女和性别的重大议题。南京师范大学著名性别研究专家金一虹教授也应邀与会。经商量,双方同意合作编写和出版一本学术读物,名为《性别、理论与文化》,发表国内外关于妇女和性别研究的学术论文,着重强调理论、文化、媒体和文本方面的研究。国外的前沿成果由美国布朗大学有关专家负责选编。布朗大学的性别研究有着悠久的传统和广泛的学术影响,彭布鲁克妇女教研中心主办权威性别研究刊物《差异》。

内容概要

本卷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性别研究的理论探索、性别研究的学科理念和跨文化性别研究。性别理论部分的五篇文章分别从文学、电影、跨国女性主义、社会学和电视等不同的角度探索妇女和性别研究的前沿理论议题,对于我们认识性别研究在不同学科的理论建构和发展有着启发意义。学科理念部分的几位作者分别是布朗大学三个研究中心和系主任,还有一位挪威奥斯陆大学妇女研究中心主任,他们分别介绍了美国和欧洲的妇女与性别研究学科的发展历程、体制建构和研究特色,探讨了性别研究学科未来发展的思路。第三部分是跨文化性别研究,这里的八篇文章分别从不同学科的具体问题出发,结合和运用妇女与性别研究的理论,对文学文本、网络女性书写、青年电视文化、家庭两性关系等加以深入的剖析和理论阐发。最后是一篇与托莉·莫伊的访谈,涉及女性作家、后女性主义、跨国女性主义、性别表演等众多话题。

作者简介

编者:何成洲 (美国)王玲珍

书籍目录

性别研究的理论探索  “我不是女作家”——关于当今女性、文学和女性主义理论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及主体性问题——老观众和新观众  跨国女性主义及其对当代中国性别研究的影响  性与权力:本能、潜力与能力  从电影到电视:女性媒体研究之路——《暗箱》(Camera Obscura)杂志的媒体之旅性别研究的学科理念  彭布鲁克妇女教学研究中心:理论上的挑战  性别研究在挪威——别样的故事?  人文学科与人的境况  研究地区,研究性别跨文化性别研究  妇女与中国现代性的追寻  男性气质、家庭与两性平等——北欧社会男性与家庭叙事的转变:1990—2005  观剧东西方:流行文化中的性别话语冲突与嬗变——一项对高校学生性别文化传播的实证研究  历史的回望与沉思——对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再批评  再思女性的主体性——女性主义与后殖民理论  论网络传播中的女性表达  从“崩解”到“新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性别关系研究——以鲁  迅、张爱玲、白先勇和朱天文为论述中心回望与反思:中国“美女作家”现象在法国学术访谈  性别研究的未来——与托莉·莫伊的访谈征稿启事

章节摘录

在报告开始要提出的一个问题是:21世纪初期语言和国际化策略在某种程度上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以及在冷战期间(经过改进的)所使用的语言和策略并无太多的区别,因为美国一直致力于发展因本国出现的安全问题和经济需求所必需的学术专业思维。对于最初为了应对战时和冷战期间的敌人所设计的知识生产场所和文化分类的持续依赖仍旧是一个当代国际化话语令人困惑的特征。这些观点已经成为一个深的印记明显体现在布朗大学国际委员会一个名为“和世界接洽”的报告中,在该报告中区分了布朗大学已经建立联系但是还可以加强联系的五个世界范围内的区域:非洲、中国、拉丁美洲、中东和南亚。①这些标签再现了一个战时建立世界秩序的一个过于简单的对策,并且这个对策赋予了美国视点以特权,这一点我将在随后的报告中详细的阐述。而有了美国政府的鼓励和经济支持,这种类似的分类随即变成了整个国家创建地区研究系和项目的组织纲领。在随后的50年,地区研究系和项目对于美国学生了解除自己国家外的其他文化以及学术领域和非西方世界的关系(或者缺乏联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正如近来高等教育学院对于国际化的热情所证实的那样:地区研究模式同样也影响了大学管理者如何应对复杂的全球化进程。教职工的发展程度、项目的发展以及我们所有希望可以国际化的各个方面的发展程度将在大学管理者所建立的分类中进行。难道这一切不能让我们停下来考虑一下分类本身是否会有问题的?问题并不仅仅是这些地区的定义本身在历史层面、语言学层面和文化层面都不太有道理,而且更在于人们仍在不加批判的运用它,或者说对于知识生产的框架没有过多的进行研讨。我的这个报告和我的布朗大学同事们的视角有一点不同。南京大学——布朗大学性别和人文研究合作项目希望在一系列激动人心的话题上有全新的合作和交流。正如伊丽莎白·韦德(ElizabethWeed)、王玲珍和麦克尔·施泰因伯格(MichaelSteinberg)在报告里所指出的那样:作为需要探索的领域,不管是性别研究还是人文研究,都急切地需要共同的合作和努力。考虑到对于“地区研究”命运的激烈争论以及在美国学术界对于“国际化”的含义的争论,我希望借我的报告提出我们正在探讨的合作方式以及学术研究问题。

编辑推荐

《性别、理论与文化(2010年第1卷)》南京大学——布朗大学性别和人文研究合作项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性别、理论与文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