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05-01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彭晓玲 编 页数:390
内容概要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16号)精神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有效解决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知、信、行问题,让学生知其理、信其道、践其行,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重庆科技学院针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实践教学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缺乏统一性和联动性(以下简称“三缺乏”)问题,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进行了教育教学改革。其教育教学改革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期改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状况,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成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课程为目标,以解决“三缺乏”问题为突破口,并以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为着力点,坚持“六结合”原则(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有形课堂与无形课堂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习小组自主学习相结合及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创新教学体系和联动育人机制,完善保障体系,实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理论教学精品化、实践教学课程化,以及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技创新团队”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写出了15多万字的调查研究报告,有力地支撑了教育教学改革。我们在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现状和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构建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两种教学模式:一是以教材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的互动式理论教学模式;二是全程联动式课程化的实践教学模式。4年多来,通过反复的实验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两个成果:一是开设了思想政治实践课作为必修课(专科3个学分、本科4个学分),并将其纳入重庆科技学院人才培养方案,贯穿大学生活全过程。同时,重庆科技学院成立了思想政治实践课教研室,制定了思想政治实践课教学大纲,编写出版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实践成才导航》教材。二是编写了这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作者简介
彭晓玲,重庆科技学院三级教授和首届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现任重庆市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带头人,重庆市高校思想道德法律教育研究会会长,重庆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委员,重庆市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专家组副组长,重庆市精品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负责人。主持主研科研项目共32项,其中国家项目3项、省市部级课题15项。发表论文60余篇,公开出版著作36部。
书籍目录
绪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体系构建依据和思路第一章 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教材绪论)第一部分 教学方案第二部分 课堂教学设计第一讲 学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第二讲 适应人生发展新阶段,肩负历史新使命第三部分 课外自主学习第二章 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教材第一章 )第一部分 教学方案第二部分 课堂教学设计第一讲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第二讲 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第三讲 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第三部分 课外自主学习第三章 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教材第二章 )第一部分 教学方案第二部分 课堂教学设计第一讲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第二讲 做忠诚的爱国者第三部分 课外自主学习第四章 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教材第三章 )第一部分 教学方案第二部分 课堂教学设计第一讲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第二讲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第三讲 科学对待人生环境第三部分 课外自主学习第五章 加强道德修养镤炼道德品质(教材第四章 )第一部分 教学方案第二部分 课堂教学设计第一讲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第二讲 继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第三部分 课外自主学习第六章 三大领域道德规范(教材第五、六章的道德规范部分)第一部分 教学方案第二部分 课堂教学设计第一讲 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第二讲 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第三部分 课外自主学习第七章 三大领域法律规范(教材第五、六章的法律规范部分)第一部分 教学方案第二部分 课外自主学习第八章 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教材第七章 )第一部分 教学方案第二部分 课堂教学设计第一讲 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增强法律意识第二讲 树立法治观念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第三讲 加强法律修养提高法律素质第三部分 课外自主学习第九章 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教材第八章 )第一部分 教学方案第二部分 课堂教学设计第一讲 宪法与行政法……第三部分 课外自主学习附:20套试卷参考答案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二、大学新生学会适应、学会学习 (一)学会适应。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1.学会适应的意义和要求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克说:“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适应能力的强弱不仅反映一个人智慧的大小,而且反映一个人社会化进程的快慢。它不仅关系到大学生活的成败,而且关系到整个人生价值的大小。根据专项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适应社会的情况可分成三类:第一类能够很快适应社会、胜任工作,占19%左右;第二类经过一年后才能适应,占72%左右;另有9%以上的毕业生经过较长时间还难以适应。对上海地区文科类大学毕业生的调查表明,上述三类情况的大学生数据分别为7.8%、54.1%和38.1%。所以,大学生首先要学会适应,当前要努力完成三个转变:一是完成从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转变;二是完成从基础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变;三是完成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2.大学新生不适应的心理反应 (1)孤独感。同学来自不同地理和文化区域,相识需要一个过程,彼此理解需要较长时间。有的大学生总是期望别人理解自己,但自己又不善于理解他人。甚至有个别同学思维方式总是以自我为中心,造成人际矛盾和冲突。 (2)空虚感。从“目标明确”到“目标消失”,松懈、空虚、无聊接踵而来。 (3)被动感。由于对学校环境、规则、运作缺乏了解,有的同学还是习惯由教师、家长安排学习和生活,因而显得处处被动。 (4)失望感。进大学前,许多同学对大学了解少,往往凭着想象,把大学描绘得过于理想化,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一旦发现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就有一种失望感。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 3.学会适应 大学生要强化社会化意识。 (1)大学生社会化的意义。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个人脱离了社会,就是拒绝了人类文明,就会由“文化孤儿”向野蛮人倒退;如果个人与社会极端对立,奉行反社会、反文明的心态和言行,就必然被社会抛弃。因此,加快社会化进程十分必要。 (2)学会处理好个人与社会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表现为三个维度:自我关系、人我关系和物我关系。自我关系,就是个人身心关系;人我关系,就是指自己或个人与个人、他人、法人组织、群体、社会的关系;物我关系的现代含义则是人与自然物之间“利用与保护”及“竞争与共处”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这三个维度、三重关系,也构成了社会发展的三重坐标。建立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自我关系、人我关系和物我关系。要处理好物我关系,一要树立正确的绿色消费观。大学生要了解资源紧缺的现状,形成节约资源的意识,做理性的消费者,更新消费观念,量人为出、合理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二要确立可持续发展观。人负有保护自然的义务。保护地球,减少环境污染与环境破坏等,是每个公民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过程中所要解决的问题。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