隅楼拾零

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萧玥  页数:130  
Tag标签:无  

前言

这是一套很小的丛书。“小”,既是指尺寸,更足指目标。近年来,建筑,以及关于建筑的讨论,已经成为国人生活的一部分。但在我们身边,建筑体现出来的都是“大”的味道——看看“鸟巢”、央视大楼,还有那些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大东西就知道了.=营造超级梦幻本是西方建筑传统的看家本领,如今却在中国被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在这一问题上,雷姆·库哈斯很像是个预寿家。他在《小,中,大,加大》(S,M,L,XL)(1995年)中提出的“biglless”理论在中国已经开花结果。如今关于建筑的文字也大都环绕在那些大东西周围,这足不可避免的。因为,大的建筑必然包含了更更加多样、庞杂的社会能量的错动和交集。它们有着天生的辐射力.是媒体的宠儿,并且永远吸引着公众的视线.但足,它们并不足建筑的切。

内容概要

这本文集辑录的是作者对于中国建筑史学若干零星线索的考释。诸篇提及的那些楼台形制彼此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关联,作者以城市史的学术背景和旨趣,对这几种建筑类型进行了些许勾勒和推测,试图寻绎到它们在当时的观念下与营造情境中所具有的特质。   这些早期断续的线索和明暗间杂的痕迹,所涉及的空间状态大多是局部的、碎片的,但这就是历史的存在状态,只有在不断的连缀中,方能渐渐地读懂历史和演绎真意。

作者简介

萧玥,原名萧红颜,东南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博士,从事中国城市历史与理论研究与教学,现为南京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书籍目录

谯楼考筑台考略居丘、起坟与筑台隅楼拾零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关于楼台的记载出自鲁哀公八年,即公元前487年,而此处关于重屋的记载不晚于鲁文公十年,即公元前614年,由此推测很有可能重屋即楼之早期称谓。考虑到台与楼此消彼长的态势,也许可以认为楼经历了由依附于台侧(即楼台,亦即高台建筑)到独立于台上(即楼)的演变过程。随着木构技术水平的提高,楼逐渐脱离台这一主体,当时利用夯土台来建造高层建筑的技术不足状况最终得以改变。从上述文献记载来看,基本上都是春秋末年,楼与台可能并存过一段时间,需要仔细辨别,不可}昆为一谈。也许自从楼作为独立于台的建筑形制存在以后,就不再被称作重屋而普遍称楼了,这时的楼已逐渐接近后世所理解的楼的概念了。那么,楼台形制到底如何?或许可从战国时期某些铜器上所镂刻的若干二三层房屋形象上略窥一斑。至于独立于台上之楼,可以认为战国中期以后大量出现的楼正是此种形制,这一点可由大量考古与文献资料证实。譬如河北易县燕下都出土阙形铜饰上的三层楼,又如战国时期赵邯郸大北城内平原君家之楼。《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家楼临民家。民家有飞躄者,槃散行汲。平原君美人居楼上,临见,大笑之。”此楼明显是用于登临和居住的,而同时期《墨子》等兵书中记载的望楼可能借鉴了平原君家楼的形式。一直到东汉时期多层楼阁大量普及以后,台上置楼的传统似仍保留。如魏文帝曹丕建都洛阳,“铸作黄龙凤凰奇伟之兽,饰金墉凌云台”,“其台高有一二十丈,上有楼,极精巧”,“累木为之”。此楼仍置于台上而建,可见台上置楼的传统影响十分深远。

后记

《不分类的建筑》是我一篇拖延许久还未完成的文章的标题,内容相关于意大利老人埃托·索特萨斯——他一年多前才去世(将近百岁)。他是一位漂泊的建筑师,在中国留下了两个小房子。其生活、工作、写作都是游牧气息十足。他的建筑观也颇为特殊,我称之为“不分类的建筑”。这个“不分类”,不是指他的作品的风格统一连贯,而是指其建筑的普世性。这个普世性建立在印度哲学的基础上。它认为建筑应该发端于儿童般的游戏和冒险,并以构成对生活的保护为终点一建筑无须进人历史的价值评价体系(按他自已的说法是,不必埋藏在历史的寒武纪),它随时准备“上升,穿过棕榈叶,消失在空气之中。”这种带有几分虚无色彩的建筑观和以分类(等级、类型、风格)为基础的、理性化的西方建筑学传统完全不一样。在我看来,“不分类”和先锋派已经成为一对共生的概念(索特萨斯是标准的先锋派)。

编辑推荐

《隅楼拾零》:建筑·历史·批评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隅楼拾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书虽小,但内容很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