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3 出版社:南京大学 作者:江宁康 页数:355
Tag标签:无
前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研究的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理论上的多样化以及互为渗透的综合化趋势,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个学科以前由少数主流学派统驭的局面。研究的内容和视野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提出了许多新的概念,一些传统概念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面对全球化发展对人类社会生活之影响的日益彰显,国际关系学界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把他们所从事的学科领域称之为“世界政治”或“全球政治”,而不再满意于过去的“国际政治”。18世纪晚期英国哲学家边沁所创造的“intemational”这个词,反映的是他所处时代欧洲国家间政治的现实,即由建立在领土疆界上的民族国家之间关系构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而今200多年后,还继续用原来对国际体系的认识框架来解读这个跨国性和全球性的世界,显然不相适应了,尽管国家仍然是国际关系中的主要行为体。这种认知的变化源于时代的变迁。全球化是一个恢宏和漫长的历史进程,但它的当代表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晰地昭示了全球性与国际关系研究这个学科的关联意义。鉴于此,我们认为,全球视域对于促进国际关系学科的知识进步是必不可少的,无论对于审视历史上国际关系的演变,还是认识当今全球化时代国际关系的变化与趋势,都是如此。这也是本丛书题名为“全球视域下的国际关系”的初衷。
内容概要
《天下与帝国:中美民族主体性比较研究》试图在全球化视野下对当代中美民族主体性建构进行比较研究,从历史演变、理论阐释和文本分析等方面具体深入地研究中美民族主体性在当代的差异和类同。对二十一世纪的全球化进程给中美两国的民族意识和主体精神产生的影响进行比较和总结,提出文化交汇和民族建构的双重形态是认识全球化进程与国际关系演变的一个重要坐标系。 民族主体性是一个国家各个族群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共同形成的民族主要特性及民族自我意识。 它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产物,传承和更新于民族国家特有的集体记忆和价值体系之中。 “天下观念”和“帝国意识”则体现了中美两国传统政治文化观念的核心特征,对于我们理解两国间的“竞争与交往关系”和双方在重建世界秩序时不同的战略思维方式, 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江宁康 南京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全球化与中西文化比较、西方文学与文化思潮、当代美国研究。
书籍目录
总序引论 全球市场与文明冲突第一章 敬天意识与使命意识——敬天事家与因信自立第二章 民族意识与帝国意识——坚韧自强与内敛外扬第三章 历史意识与现实意识——安土守成与求交逐新第四章 今生意识与来世意识——礼俗认同与灵肉两难第五章 变通意识与竞争意识——克己务实与尊强好胜结语 民族特性与天下秩序后记主要参考文献索引
章节摘录
民族特性是民族文化传统的产物,它会受到时代精神的熏陶和重大事件的考验,并形成每一个民族特有的历史经验和价值体系。民族主体性则是一个民族国家中的多元民族或族群在共同发展、互相融合的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民族主要特性。民族主体性既深藏在民族自我意识之中,也表现在民族主体成员的文化习性之中。在全球化时代,国家间外交政策的制定仍然会受到民族主体性的潜在影响,这就如同中国人会以家庭伦理观念来界定国家间的“兄弟”或“友好邻邦”关系,而美国人会以实用主义观念来区分不同的“盟友”和“对手”那样。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以后,全球市场的游戏规则就成为中国不得不遵从的原则,而这些游戏规则的制定权又是掌握在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集团手中。所以说,中国加入’WTO就意味着与西方人在全球市场上的新一轮竞争又开始了。这次竞争涉及到的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文化问题,是不同民族与文化之间的碰撞与协调的问题。在涉及市场竞争的基本立场方面,东西方文化传统和民族特性的差异甚至比真正经济实力的差异更有影响力。例如,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交往会受到大陆型农耕文明或海洋型工商文明的不同影响,因而出现情面与功利、宽容与报复、含混与精细、持久与多变等等不同的处事态度。这些由民族习性差异而导致的不同处事态度甚至会引起国家间的“他者文化误读”或“他国意图误判”。例如据王尔敏的研究,满清政权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一些不平等条约中,曾经就出现过因为措辞含混而导致的重大利益损害。
编辑推荐
经济全球化进程并非“全球帝国”形成的过程,而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正在发生有利于非西方民族国家的演变。西方大国在领先了东方民族数个世纪以后,正在经历其殖民体系解体以来的又一次重大历史转折。全球化时代的国家问关系仍然会受到各国民族主体性的重要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民族特性和文化习俗既是当代民族复兴的深刻根源,也是“全球帝国”衰亡的基本成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