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的“互塑”

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贺昌盛  页数:262  
Tag标签:无  

前言

  中美两国的文学交流有其极为特殊的一面,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一边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辉煌文明的古老国度,一边则是一个建国历史相对比较短暂而文学成就却令人瞩目的全新国家。这样的一种特殊语境必然会造成文学交流上的不对等;换句话说。双方之间的“交流”很难形成一种“其时性对话”的状况。美国作家所发现和心仪的是已经逝去的中国古代的文化遗产,中国作家接受的则是新生的美国文学所焕发出来的创造活力,这就使得既有的两国文学的交流研究只能主要局限在其各自所接受的影响上。  而事实上,所谓“交流”,应当被理解为一种“互动”的过程。既然是“互动”,则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什么在互相呼应、运动”。文学活动既然是一种“精神生产”活动,则不同形态的文学间的“互动”除了形式技巧的相互借鉴之外,更重要的就应当是一种内在的深刻的“精神交流”。那么,“精神”以什么作为载体去参与这种交流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文学所构建起来的“形象”。从这样一种逻辑关系出发就不难发现,对于文学交流的研究就不能单纯地停留于“影响”研究的层面上,而应当深入到文学形象内部,去发掘其在精神层面上所留下的“精神互动”的印记。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特殊分支——形象学研究,已经在这个问题上为我们提供了相对比较可靠的理论支撑,且迄今为止,也已经产生了相当的研究成果,除国外的众多研究者以外,钱钟书、方重及范存忠等诸位先生其实都是此领域的前辈。就笔者的粗浅理解,形象学大体是在这样三个层面上逐次展开的:一是全面梳理某国形象在他国作家的想像中生成、演化、变异及定型的轨迹;二是透视作为“他者”存在的“异国形象”在其被塑造的过程中所隐含的“乌托邦”及意识形态意味:三是以“知识考掘”的方式来寻求某一“异国形象”的塑造者“自身”潜在的知识构成及其“自我镜像”的真实面貌,如此等等。就其特质而言,形象学研究实际就是一种特定的跨文化研究。

内容概要

  中美两国的文学交流有其极为特殊的一面,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一边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辉煌文明的古老国度,一边则是一个建国历史相对比较短暂而文学成就却令人瞩目的全新国家。这样的一种特殊语境必然会造成文学交流上的不对等;换句话说。双方之间的“交流”很难形成一种“其时性对话”的状况。美国作家所发现和心仪的是已经逝去的中国古代的文化遗产,中国作家接受的则是新生的美国文学所焕发出来的创造活力,这就使得既有的两国文学的交流研究只能主要局限在其各自所接受的影响上。

作者简介

  贺昌盛,男,1968年生,湖北十堰人。200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并获文学博士学位,2002年一2004年于南京大学中文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厦门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艺思潮及文学学术史,已在《文学评论》、《学术月刊》等各类刊物发表40余篇,出版有专著《象征:符号与隐喻》,编著《白门秋柳》、 《文与现实》(合编)等。

书籍目录

序1 隔海相望——早期叙事文本中的中美印象第一节 没落王朝的文学资源第二节 “中国佬”——劳工时代的华人形象第三节 从“花旗夷人”到“异邦大国”2 作为旁支引进的美国小说第一节 面貌模糊的美国小说第二节 早期汉译美国小说的基本类型及其影响3 美国小说的重新定位第一节 文化交流与文学接受第二节 现代美国小说的引介第三节 转折点:“自由的”、“创造的”美国文学4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中国——中国形象的重塑第一节 “东方乌托邦”的多重表述第二节 战时中美文学的互动5 冷战时代的文学选择第一节 “纸老虎”世界的“友军”第二节 港台地区的美国影像6 异国想象与身份诉求第一节 美华文学第一代:华裔移民的文学活动第二节 美华文学第二代:台湾留美学生作家群第三节 美华文学第三代:“黄皮白心”作家群7 汉语小说热潮中的美国身影第一节 从现代主义开始第二节 跨越时空的对话:美国作家与中国小说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美华文学创作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高潮.一方面是因为美华作家的汉语创作日益显示出了自身独有的特色,另一方面,出生于美国又有着中国血统的第三代华裔作家在美国文坛迅速崛起。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由此也使“美华文学”成为了介于汉语文学与美国文学之间的一种独立存在的文学样式。此外,美华文学的繁荣与20世纪80年代后期陆续出现的众多华人作家社团如“纽约文艺协会”、“展边社”、“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等的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晨边社”成立于1987年。主要由留美学者及作家发起.初期人员包括唐翼明、王渝、于仁秋、查建英、昊千之、谭加东及江宇应等等,其宗旨是集合各种力量专事当代中国文学的创作、研究与译介。该社自成立以后,曾多次举办各种专题性活动,并邀请大陆、台港及海外的中国学者与作家。如刘宾雁、高晓声、戴厚英、阿城、北岛、於梨华、李黎等参与研讨及座谈。由美洲华侨主办的《海洋日报·副刊》曾一度成为了该社成员发表作品的主要园地。“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成立于1987年9月(初名“海外华文女作家联谊会”),主要集结了以汉语写作的各地女性作家,由於梨华任会长,已编辑出版会员选集《三相逢——海外华文女作家小说选集》、《海外华文女作家散文集》及《海外华文女作家诗散文自选集》等。另外还有成立于1982年的主要由旅美台湾学者组成的“台湾文学研究会”。聂华苓主持的1965年起延续至今的“国际作家写作室”,以及成立于1991年的目前在美国规模最大的华文社团“北美华文作家协会”。美籍华裔文学社团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为中美文学的进一步深入交流与沟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想象的“互塑”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