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的奥秘

出版时间:2009-9-11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约翰·塞尔 (John R Searle)  页数:356  字数:140000  译者:刘叶涛  
Tag标签:无  

前言

  在我的理智生涯中,就对意识的研究而言,这个时代令我感到极其兴奋,同时也令我极其沮丧:令我兴奋是,意识研究在这个时代重新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事实上,作为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乃至神经科学研究的一个主题,它基本上已经占据了核心的地位;而令我沮丧的是,整个主题当中仍旧充斥着错解和误视,而我原以为它们早就被揭示清楚了。  这种令我兴奋的局面以及某些令我沮丧的错误,都可由我要在本书中讨论的那些著作来例证。本书是基于1995到1997年间我在《纽约书评》(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上发表的一系列论文而完成的。几年的时间以及一部著作更宽裕的发挥空间,容许我对原来那些文章进行扩充和修正,并设法将整个讨论统一起来。  我认为,关于本书各章节所讨论的问题,从以往发生并且仍在持续的争论看,要获得对于意识的一种令人满意的说明,最大的哲学障碍,在于我们总是会接受一组陈旧的范畴,以及与其同时存在的,从我们的宗教和哲学传统那里继承下来的一组预先假定。我们首先从如下错误的假定开始:像“心智的”(mental)和“物理的”(physical)、“二元论”(dualism)和“一元论”(monism)、“唯物论”(Materialism)和“理念论”(idealism)这些概念,其本身都是清楚的和值得重视的,而所讨论的问题则必须要通过使用这些传统术语来提出和解决。我们也假定了科学还原(scientific reduction)概念——根据这一概念,复杂的现象可以通过产生它们的基本机制来解释,并在某些情况下通过基本机制的把握而消除——是清楚的和无疑的。

内容概要

意识问题是当代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研究一个占据核心地位的研究主题,本书正是以这样一个主题为直接研究对象。塞尔在书中对当代一些著名科学家或哲学家关于意识的观点进行了批判性的系统评价,提出了意识是一种生物现象的重要观点。塞尔在书中批判性地评价了二元论、唯物论等心灵哲学的重要理论,同时也论证了他本人关于意识的生物自然主义思想。

作者简介

约翰·R.塞尔(John R.Searle)是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分校的米尔斯哲学教授。他是多部语言哲学和心灵哲学论著的作者,其中包括《社会实在的构造》(The Construction ofSocial Reality)、《心灵的再发现》(The Rediscovery ofthe Mind)、《心、脑与科学》(Minds,Br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作为一个生物学问题的意识第二章  弗朗西斯·克里克、捆绑问题和40赫兹假说第三章  杰拉尔德·埃德尔曼和再入绘图第四章  罗杰·彭罗斯、库尔特·哥德尔和细胞骨架  附录:哥德尔证明和计算机第五章  被否认的意识:丹尼尔·丹尼特的理论  附录:与丹尼尔·丹尼特的对话第六章  大卫·查尔莫斯和有意识的心灵  附录:和大卫·查尔莫斯的对话第七章  以色列·罗森菲尔德、体象和自我结论  怎样把意识的奥秘转换成意识问题插图说明人名索引主题索引译者致谢

章节摘录

  生物科学当中最重要的问题,直到十分晚近的时候才被许多科学家当成科学研究的一个适当主题。这个问题是指:大脑中的神经生物过程究竟是怎样引起意识的?对我们产生影响的各种刺激物——例如当我们品尝葡萄酒、遥望天空、闻玫瑰花、聆听音乐会时——会引发一系列神经生物过程,这些生物过程最终会引起统一的、良序的、融贯的、内在的、主观的觉识或感知状态。现在的问题是:在上述刺激物对我们的接受器形成刺激和我们的意识经验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中间的过程究竟是怎样引起意识状态的?再有,这个问题不仅关涉到我所提到的感知的情况,还包括自愿行动(action)的经验,以及像因为收入税问题而感到担忧,或者设法记住你岳母的电话号码等这样的内在过程。下面这一点就是一个令人吃惊的事实:我们意识生命中的每一件事,从感觉到疼、痒和瘙痒到——挑你最喜欢的说——感觉到后资本主义下后工业社会中的人的焦虑,或者是经历厚雪中滑行的心醉神迷,这些都是由大脑过程引起的。据我们所知,这些相关的过程发生在突触、神经元、神经柱和细胞结集的微观层次上。我们的所有意识生活都是由这些低层次过程引起的,但是,它们是怎样运作的,我们却只有一点儿模模糊糊的认识。  当然,你可能会问:有关专家为什么不继续做这项研究,直到把它们怎样运作这一点搞清楚呢?为什么这件事会比找到癌症的起因更困难呢?但是,存在着很多特殊的特征,使得脑科学提出的问题更难解决。其中的一些困难是实践层面上的:按照当前的估算,人脑中有超过一千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又都和其他神经元(从数量上看,少则几百个,多则数万个)由突触相连接。所有这些极为复杂的结构堆在一个比足球还小的空间里。再者,如果我们不破坏大脑中的微量元素,或是杀掉大脑这个组织,那我们便很难去研究大脑中的这些微量元素。除了这些实践层面上的困难,还存在着几种哲学和理论上的障碍和混淆,使得我们很难提出和回答正确的问题。例如,我用来提出“大脑过程怎样引起意识?”这个问题的习以为常的方式,从哲学上看就已经有很多意思了。许多哲学家,乃至有的科学家都认为,大脑和意识之间的关系不可能是因果性的,因为在他们看来,承认它们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就意味着接受关于大脑和意识的某种版本的二元论,而这是他们希望基于其他理由加以拒斥的。  从古希腊到新近关于认知的计算模型,关于意识以及意识和大脑之关系的整个主题已是混乱不堪了,至少,该主题发展史上出现的一些错误,会在近来对我要在本书中讨论的主题的考察中重新提到。在讨论最新研究成果之前,我想先澄清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并纠正一些在我看来最严重的历史错误,借此来设置讨论的平台。  有一个问题很快就可以解决。这是一个被认为很困难,但在我看来似乎并不是很严重的问题,即对“意识”进行定义的问题。给这个词下定义被认为是极端困难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区分了分析性定义(其目的在于分析一种现象的根本性质)和日常定义(只是要确定我们正在谈论什么),那么,给出这个词的日常定义在我看来没有什么困难:“意识”就是指这样一种感知和觉识状态,当我们从一次无梦睡眠中醒来,直到再次入睡,或者陷入昏迷,或者死去,或者变成“无意识”时,就会有这种状态。梦就是意识的一种形式,不过它肯定和充分清醒时的状态很不一样。如此定义的话,意识就是时断时续的。从这个定义看,一个系统要么是有意识的,要么不是有意识的,但是,在意识域内,存在着从昏昏欲睡到完全觉识这种强度状态上的变化。如此界定的意识是一种内在的、第一人称的、定性的现象。人和高等动物显然是有意识的,但我们并不知道意识进化到了什么程度。例如,跳蚤有意识吗?就神经生物学知识现状而言,为这种问题操心可能没有什么价值。我们没有足够多的生物学知识,以致能够知道进化会在哪里终止。另外,意识这种一般现象也不应混同于自我意识(self-一consciousness)这种特殊情形。最有意识的状态,如感觉到疼,并不必然涉及到自我意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一个人会意识到自己处于某种意识状态之中。例如当一个人因为自己过度担忧的倾向而担忧时,他就有可能会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积习成癖的担忧者,但意识本身并不必然蕴涵自我意识或者自我觉识。  第一个正式的问题来自于理智发展史。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他那强有力的常识感和令人振奋的清晰头脑,作为对相关研究的补充,非常受人欢迎。而且在我看来,其所使用的基本方法,似乎要比我所能想到的几乎任何人都更加正确。塞尔揭露错误和混乱的才能,在这里得到了相当有成效的展示。  ——柯林·麦克金(Colin McGinn),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意识的奥秘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本人没读过
  •     这本书本身就是由一系列的书评文章构成。是塞尔发表在《纽约书评》上的文章。笔者只是翻过,对于其中较为专业的问题讨论,一时间还没有办法进入。而且对于塞尔的观点和论证,也并非全然接受,甚至有些地方是不认同的。但之所以认为这本书是值得推荐给大家的,是希望大家能够认识一点,当前的哲学、心理学、科学,对于心灵的研究并不是已经那么的“无所不能”。甚至于心灵与物质倒底是不是同一种东西,或者是说这个世界是一元的(心灵的,还是物质的)还是二元的(心灵与物质),这样的基本问题都尚无定论。而且每一种观点都可以抬出几位大牌的哲学家来助阵。
      二元论在学术史上曾经占据着主流的位置,但现在已经让位于唯物论的一元论。因为“承认二元论就意味着放弃我们用了将近四个世纪才获得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前言,页2);或者说坚持唯物论,是“因为他们相信,唯物论是唯一一种与我们当代的科学世界观保持一致的哲学”(页91)。尽管“生活在我们文明中的大多数人都会接受某种二元论”,但可惜的是这种直觉上的体验,与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心理学、人工智能、神经生物学和认识科学等领域的大多数专业人士的观念(也就是所谓主流学术观念)相左了(页91)。
      笔者曾经和一位朋友提起过这个话题,但她几乎是立即表明她的立场:意识是物理现象。
      但笔者则一直在思考,是否要区分以下三种不同的命题,才不至于过分地信赖这种“唯物论的常识”,而回归到我们自身的直觉上,对这一问题予以重新的思考和决择。
      命题一:心灵现象(如看到一个苹果或感到疼)是否“就是”物理现象,是否“就是”生物电流。
      命题二:心灵现象(如看到一个苹果或感到疼)是否是由物理现象引起的,是否是由生物电流引起的。
      笔者猜测,大部分持“唯物论常识”的人,是没有很好的区分这两个命题。要知道,第一个命题是唯物论,而第二个命题是二元论。
      命题三:心灵现象只有个体自己才能感受到,无法进行直接地观测(你无法直接体验我现在的心情和感觉),但因为心灵现象与物理现象之间存在某种关联,所以在研究中可以用物理现象来作为心灵现象的间接的观测参照。
      如果持第三个命题的话,那么上述的第二个命题就不一定正确了,因为很有可能是心灵现象引起了“生物电”,而不是反过来。例如在一次实验中,是让一个姑娘先看一组照片,其中一张是她的男友。实验表明,当她看到男友的照片时,她的大脑的某个区域特别地活跃,并且伴随着某些激素分泌的生理现象。那这是否表明,是“爱”的情感和“认出男友”这种心灵活动在先,而物理反应在后呢?
      或者说,心灵与物理(生物电)之间只是一种相关关系,而不存在发生性的因果关系呢?而它们两者的发生,其实另有第三方的原因呢?
      笔者认为,要想对自己、对世界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就无法跳开对心灵的认识。这便是笔者将其列入豆列“认识你自己”(http://book.douban.com/doulist/364709/)的原因。只是希望引起大家的思考,不要轻易地接受所谓常识。再次声明,并不是因为笔者完全认同塞尔的观点和论证。
      2010-10-11
      
  •   心灵与物质是一,佛陀已开演出宇宙人生的这个真相。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