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09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日】广松涉 页数:510 译者:彭曦,何鉴
Tag标签:无
前言
自晚清曾文正创制造局,开译介西学著作风气以来,西学翻译蔚为大观。百多年前,梁启超奋力呼吁:“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子欲自立,以多读西书为功。”时至今日,此种激进吁求已不再迫切,但他所言西学著述“今之所译,直九牛之一毛耳”,却仍是事实。世纪之交,面对现代化的宏业,有选择地译介国外学术著作,更是学界和出版界不可推诿的任务。基于这一认识,我们隆重推出《当代学术棱镜译丛》,在林林总总的国外学术书中遴选有价值篇什翻译出版。王国维直言:“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所言极是!今日之中国已迥异于一个世纪以前,文化间交往日趋频繁,“风气既开”无须赘言,中外学术“互相推助”更是不争的事实。当今世界,知识更新愈加迅猛,文化交往愈加深广。全球化和本土化两极互动,构成了这个时代的文化动脉。一方面,经济的全球化加速了文化上的交往互动;另一方面,文化的民族自觉日益高涨。
内容概要
《存在与意义:事的世界观之奠基(第1卷)》的第一卷是广松哲学的认识论。其中第一篇主要讨论了现象世界的四肢结构,第二篇讨论了内省世界的问题机制,第三篇讨论了事象世界的存在机制。广松涉认为,无论是马赫的关系式的要素说,还是海森堡的测不准定律的主体(工具)中介论,都说明了人们面对世界的关系基始平台。一句话,当代科学观为关系本体论提供了第一手的科学基础。当然,“关系初始性”这种本体论,在常人看来是难以理解的。这是因为,任何关系都是不能具象直观的,人只能获得对“关系,,本身“物”化所进行的表象。这就是所谓物象化。结果,人们却将物相中的关系错认为“物”。物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错认的视像。 所以,从来就不存在抽象的独立实在的客体与主体,即现成在手的“物在,,状态的二元断裂的自在物体与主体及其主观认识。人们所面对的世界始终是我们自己参与建构出来的交互主体性的关系世界。四肢结构正是认知现象世界的两个侧面中的四重关系。四肢性,是广松涉的一种借喻。它缘起于认知心理学中的格式塔图景的分节建构。在完形知觉建构中,人所面对的混沌经验体总是以一定的分节相呈现出来。而在广松涉的认识论中,他则用动物的四肢和植物的枝干来表示这种图景的分化和建构。这就是《存在与意义:事的世界观之奠基(第1卷)》第一卷的直接课题。由此,广松涉在认识论上奠定了“事的世界观”的基本构图的基础。
作者简介
作者:(日本)广松涉 译者:彭曦 何鉴 丛书主编:张一兵
书籍目录
代译序序言绪论第一篇 现相的世界的四肢构造第一章 现相的分节态的显现和所知的二要素第一节 现相的所知的二肢性第二节 所知的第一肢的与件第三节 所知的第二肢的所识第二章 人称分极性的现相和能知的二重性第一节 身体的主体的显现相第二节 主体性的归属和人称化第三节 能知的主体的二重性第三章 现相的世界的四肢的相互中介的构造第一节 所知的二肢性的构造第二节 能知的二重相的形成第三节 四肢的相互的中介性第二篇 省察的世界的问题构造第一章 外界和内界的截断和认识理论的图式第一节 外界与内界的截断第二节 “三磺图式”的形成第三节 认识论的基本的构图第二章 判断的形象的意义构造和命题的事态第一节 概念形成的逻辑机制第二节 判断形态的意义构造第三节 命题的事态的持存性第三章 认识的主观际的有效性和客观有效性第一节 判断的规定的归属性第二节 叙述形态和陈述形态第三节 主观际的有效和真理第三篇 事象的世界的持机制第一章 事物的世界分节态和空间、时间第一节 事物的世界的分节相第二节 场所的空间和确定位置第三节 时间的规定的形象化第二章 事的物象化和实体主义的误认的位相第一节 事的事象化和视为实体第二节 对象的个性和关系态第三节 因果规律和存在样式第三章 事项的主观际的持和客观的存在性第一节 对象的实在的存在性第二节 存在和主体际的有效第三节 能知和所知的不二性
章节摘录
插图:尽管如此,我们并不想定位于这里所说的“所与感觉以上的某种东西”这样的机制来主张该二肢的二重性。因为只要呈现的对象的现相构成融合的整体态,那么它与已经论述过的关于“感觉一感情”浑然一体态就是旨趣相同的结构。那么,融合态大概是在“错图”上分节化,视觉的现相与听、嗅、触觉的现相在分立上被认识,而且是处于与同一个对象形成意向性关系的意识态。当初即便是以融合的同化的相直觉地显现出来的,但在反思以前很快就或以触觉的形状性和视觉的形态性在分立上被感知,或以时钟的视觉的现相与音源的现相、花的视觉的形式和香源的现相在分立上被觉识,并且是与同一个对象形成意向性关系那样的意识态势得以成立,这样的情形的确是存在的。但是,在这里,并不是说视觉的现相是“映射相”,听、嗅觉是“实际觉知相”。双方都是“映射一实际觉知”相,同时它们又与同一个对象的某种东西形成意向性的关系。在此,即便能看出分立的两个部分,但也不是说两个部分中的一方是所与,另一方是所识,两个部分彼此都构成我们所说的“所与一所识”形态。——要想积极地说明这个问题,按顺序应该先对别的类型进行考虑。(3)不妨称为“补全的扩充”的情形。例如,当我们看到从狗窝里伸出来的尾巴,看到有人从围墙上窥视时,我们不会把那觉知为单纯的尾巴或单纯的头部,而始终是作为狗的尾巴以及人的头部来觉知。另外,在看到打坏的饭碗和头掉了的偶人,也会把那当作饭碗的碎片以及偶人的身体来觉知。触觉的情况大概也是一样的。另外,我们只要听一下熟知的歌曲的第一小节就会将之作为那首歌曲的开头来听。在这里,持存着将实际面临的知觉的与件作为整体的部分来觉知的构造,即可以指出用整体的补全相来觉识部分的与件相的构造。就这一点而言,我们不妨图式性地主张“以与件以上的所知相来进行的觉知”。如果预示结论的话,这与我们要主张的“所与一所识”的二肢的二重性属于不同层面。
后记
《存在与意义》两卷本的翻译出版工作前后耗费了8年多的时间。在此,想简单地回顾一下其过程。在2000年春天召开的“南京大学中日文化研究中心”(2001年12月7日成立)的筹建会议上,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助理的筹建组负责人哲学系张异宾教授(笔名张一兵)委托何鉴联系《存在与意义》两卷、《事的世界观的前哨》、《物象化论的构图》等书的中文版翻译出版事宜。在广松邦子夫人的大力支持下,南京大学出版社顺利地取得了4本书的翻译版权。2001年上半年,何鉴、赵仲明(与李斌合译)以及我(与庄倩合译)分别着手翻译上面的3种著作,原计划在2002年5月的“广松哲学国际研讨会”之前一并推出,但如期出版的只有《物象化论的构图》,《事的世界观的前哨》的出版大约推迟了1年,原来由何鉴承担的《存在与意义》两卷则拖延至今。其实,何鉴早在2002年3月就把《存在与意义》两卷翻译完了,但因为两卷的原书篇幅合计超过1000页,而且内容又特别艰深,所以译文的推敲就成为一项艰巨的工作。2002年5月的“广松哲学国际研讨会”以及南大百年校庆活动结束之后,何鉴即着手修改译稿。令人痛心的是,他不久被诊断患有绝症,虽随即住院治疗,但经多番医治无效,于2003年10月7日与世长辞,年仅44岁。
媒体关注与评论
广松涉作为思想家的最重要课题是确保对现代进行批判的根本的、真正的视角。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成了他开展这项工作的媒介。不过,这种现代批判的视角在广松那里不仅仅是时间轴中的现代批判,同时也包含了空间轴或者比较文明的视角。也就是说,对现代的批判带有了对现代欧美文明进行批判的性质,直截了当地说,带有了克服西欧式事物的性质。 ——早稻田大学教授 高桥顺一其实对我来说,广松涉的思想之所以重要,倒并非因之于他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或者说他在上个世纪日本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达及了一个划世纪的逻辑高点,而是在于,他的研究理路确实呈现了一个东方学者走向世界思想之林的有益方向和艰辛的理论印迹。这是广松涉思想始终令我兴奋和激动的地方。 ——南京大学教授 张一兵
编辑推荐
《存在与意义:事的世界观之奠基(第1卷)》为当代日本著名的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和思想大师广松涉所著的“广松哲学系列著作”中的第一卷,在整体上认知性地展开了世界现相的存在构造。全书由三篇构成,具体包括现相的分节态的显现和所知的二要素、现相的世界的四肢的相互中介的构造、判断的形象的意义构造和命题的事态、事的物象化和实体主义的误认的位相等。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存在与意义》总的来说是抨击传统的日常性意识以及在学理的反思中占支配地位的“物的世界观”而倡导“事的世界观”。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