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09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日】广松涉 译者:彭曦,何鉴
Tag标签:无
前言
广松涉,当代日本著名的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思想大师。在巾国学界,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域中,他基本上还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广松那兼容了新科学观、当代西方哲学和马克思的批判精神,以及带有浓郁东方文化色彩的哲学思想博大而精深。1994年广松涉去世之后,他的影响正在逐步扩大。我个人认为,了解广松哲学对于今天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具有特别重大的理论参考价值。因为我注意到,国内的一些学者正在试图将马克思哲学与当代西方的某些哲学思想的研究链接起来.特别是海德格尔的存在本体论、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以达及一种“对话”和“开新”的新地平。而广松涉的哲学正是这一理论侧度上新马克思主义式的成功典范。我们需要看一看人家的已有成果,这包括其中的成功与教训。当然,在过去的相当长的一段日子里.由于日本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基本上是以原苏联那种传统哲学解释框架居统治地位,以至于广松往往被视为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异端而遭到贬斥。所以,在20世纪70-80年代,中国学界也曾经译介过一些日本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论著.可恰恰遮蔽了广松涉。特别是当他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推出自己的“事的世界观”哲学体系后,那些教条主义的论者们诸如“海德格尔式的马克思主义”、“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接踵而至。
内容概要
《存在与意义:事的世界观之奠基(第2卷)》是广松哲学的实践论。第一篇为“用在世界的四肢结构”,第二篇为“行为世界的问题机制”。未完成的第三篇为“制度世界的存在机制”。在第二卷中,认识论中的四肢分节结构被座架于实践中的“上手世界”,即在实践的使用中建构出来的世界,四肢结构也被布展到现实社会历史存在中。在这一点上,海德格尔对马克思的非历史挪用再一次“复权”(这是广松涉很喜欢用的词)了,存在本体论中的那个抽象的“在世界之中存在”被改写为“在历史世界之中存在”,进而创造了一个“在商品世界之中存在”。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成了广松涉“用在”(上手)世界的“财物态”存在的二肢。广松涉的现实社会本体是实践论的四肢相互作用结构。社会经济物象化的错认,正是由于四肢结构的物化。这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历史哲学图景。
作者简介
作者:(日本)广松涉 译者:彭曦 何鉴 丛书主编:张一兵
书籍目录
代译序序言第一篇 用在(上手)的世界的四肢构造第一章 用在(上手)的分节态的呈现和财物的二要素第一节 用在(上手)的财物态的二肢性第二节 财物态的第一肢的实在第三节 财物态的第二肢的价值第二章 我他的分极性的显现和主体的二重性第一节 能为的主体的显现相第二节 角色的行动和人格化第三节 人格性主体的二相性第三章 用在(上手)的世界的四肢的相互中介的构造第一节 财物态的二肢性的构造第二节 主体的二重相的形成第三节 四肢的相互的中介性第二篇 行为的世界的问题构造第一章 环境和主体的截断和实践理论的图式第一节 环境与主体的截断第二节 “三体图式”的形成第三节 实践论的基础的构图第二章 角色行为的共同交互的构造和协作的态度第一节 角色行为的存在构造第二节 实行角色的共同交互构造第三节 角色的协作的持存性第三章 实践的主体际的制约和规范的应当性第一节 决心的筹划的呼应性第二节 形成规矩和顺从规则第三节 主体际的有效和正义译者后记
章节摘录
在此,以财物自身的等价性和交换比率的客观有效性这样的相“被物象化(?)”、被意识的某种东西就成了问题。那不是效用本身,另外也不是主观的欲求、满意的直接的投影像。那毋宁是构成在论者们所说的“满意”的平常的场面的成立“原因”或者存在条件的某种东西。那种东西难道不是呈现与论者们的理论学说中所谓是“评价水准的投影”的“客观的诸要素的均衡”相照应的构造吗?总而言之,有必要对等价性被“物象化”、被意识这样的事实,及其成立机缘进行说明。对于当事人自身的意识来说,究竟是什么介入怎样的折射,以内属于对象的、客观的等价值性或者财物的客观的价值对象性这样的相来映现呢?在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的时候,关于需求和供给所导致的变动、简单商品市场和资本制市场、利润率甚至生产价格这些事项的论述就构成了必要条件。不过,在这里先不进行这项工作,而是将目光转向客观价值说,来一瞥经济学上的客观价值说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和说明。经济学上的客观价值说、劳动价值说,如果追溯到亚当?斯密来说的话,那些学说主张财物在以与生产它所必需的劳动量相等的比率进行交换的时候,等价交换得以成立。亚当?斯密将劳动视为劳苦(toilandtrouble),劳动的量与劳苦的量相对应。——如果说劳苦是一种情感的话,着眼于劳苦的量的相等性与着眼于满意度的相等性这样的主观价值说(边际效用学说)就具有“共通面”。后者留意满意这样的正面评价的情感的量,而前者则留意劳苦这样的负面评价的情感的量。虽然正、负面是不同的,但是在关注“主观的”情感的对等性这一点上是共通的。尽管如此,斯密并没有说劳苦的量直接就是价值量,而是认为财物的价值量是生产它所需要的劳动量。(在斯密那里,有所谓“投入劳动价值说”和“支配劳动价值说”“混在一起”的情况。另外,他也认识到在商品经济的某个发展局面以后,已经不是单纯地进行相等的劳动量的交换。这一点在这里就不多谈了。)但是,在说到相等的劳动生产物的时候,必须留意“劳动”这一概念的二重性。劳动首先是农耕、纺织、缝鞋、制陶……这样的具体的有用劳动。但是,这样的具体的有用劳动是为了生产财物的特殊种类的效用(使用价值)的活动,应该说那是不同种类的、不同性质的劳动。然而,如上所述,在交换上被同等对待的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效用的价值)不同,那必须是满足在各种具有使用价值的财物中共通的某种同一性质的东西这样的逻辑的要求的东西。因此,生产这种同一性质的商品价值的劳动在逻辑上也被要求是与各种有用劳动相通的某种同一性质的东西。那是在逻辑上将各种有用劳动的具体的规定性舍弃了的抽象概念(被抽象化的有用劳动),因而不能满足必要条件。因为如果单单只是那种意义的劳动的话,那么顶多只是被抽象化的有用劳动(被抽象化的使用生产价值的劳动)。满足劳动价值说的必要条件的劳动必须是带来与使用价值在性质上明显不同的商品价值那样的劳动,即不同于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前文中所谓生产价值的劳动果真实际存在吗?尽管那是与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具体的有用劳动)不同层面的劳动,但也应该是在具体的有用的各种劳动中具有共通的同一性质的规定性的劳动。如果切合学术史上的原委来说的话,无论生产什么种类的效用财物,都是着眼于劳苦的人类活动这一点上来建构该劳动概念。或许就可以将这种人的劳动力的支出一劳动描绘为“注入人的生理的(肉体的、头脑的)能量”。这种抽象的人类劳动的量只要被认为与劳动时间成正比,就能以劳动时间为尺度进行衡量。但是,即便工作时间相同,熟练者的劳动量与未熟练者的劳动量并不相同;另外,勤奋的人和懒惰的人的劳动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即便在物理上是同一时间的劳动,也需要考虑劳动的生产率以及强度来进行适当的换算。因此,价值生产的劳动量、所求的劳动时间的量不能单纯用时间来计算。而且,不能直接计算还有以下的缘由。虽然是在不同时间生产的东西(例如去年的产品与今年的产品),但作为完全同一规格的产品被投放到市场。因为在这期间生产力得到了提高,与旧产品相比,新产品的生产所需要的时间减少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旧产品中投入的物理的劳动量(在物理上所要的劳动时间)比在新产品中投入的要多,但是在市场上,并不是前者比后者卖得贵。既然是完全相同的产品,市场价格也一样。投入的劳动量(所要劳动时间)不是看在产品的实际生产过程中耗费了多少劳动量(实际用了多少劳动时间),而是按如果现在生产的话需要多少时间,准确地说,是按现在生产该产品需要多少时间来换算的。这不是物理的测量,而是一种社会评价。无论在生理上如何倾注心血去生产,如果生产出的是次品的话,并不被算人生产性劳动。鉴于这一点,投入劳动量不是在物理上直接被测量,而是由一种社会的评价来衡量。——价值生产的劳动虽然不是脱离现实的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具体的有用劳动这样的实在的活动而独立存在的东西,但也不能直接用具体的有用劳动的所需时间来衡量生产价值的劳动的量。在这里,尽管劳动价值说主张的等价交换是同等劳动生产物彼此之间的交换,但各种交换财物究竟是多少劳动量的生产物却不是一目了然的,因而就面临着交换当事人在商谈时无法判断是不是同等劳动量生产物这样的事实。——因为当初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具体的有用劳动)和生产价值的劳动(抽象的人类劳动)的二重性的分离结合是暧昧的,正如由劳苦的量所象征那样,各种商品生产中必要的劳动量被认为在交换之前就是已知的东西,劳动价值说则以这一点为前提,提出了同等劳动生产物的交换一等价交换的主张。在那个阶段,也可以认为商品价值是通过各种生产效用的劳动的人类劳动这样的“同样性质的东西”、这个实在的活动被对象化到财物中的东西(所谓由人类活动凝固而成的东西)。就这一点而言,当初的劳动价值说一客观价值说采取了将商品世界还原为一种“实在”的立场。
后记
《存在与意义》两卷本的翻译出版工作前后耗费了8年多的时间。在此,想简单地回顾一下其过程。在2000年春天召开的“南京大学中日文化研究中心”(2001年12月7日成立)的筹建会议上,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助理的筹建组负责人哲学系张异宾教授(笔名张一兵)委托何鉴联系《存在与意义》两卷、《事的世界观的前哨》、《物象化论的构图》等书的中文版翻译出版事宜。在广松邦子夫人的大力支持下,南京大学出版社顺利地取得了4本书的翻译版权。2001年上半年,何鉴、赵仲明(与李斌合译)以及我(与庄倩合译)分别着手翻译上面的3部著作,原计划在2002年5月的“广松哲学国际研讨会”之前一并推出,但如期出版的只有《物象化论的构图》,《事的世界观的前哨》的出版大约推迟了1年,原来由何鉴承担的《存在与意义》两卷则拖延至今。其实,何鉴早在2002年3月就把《存在与意义》两卷翻译完了,但因为两卷的原书篇幅合计超过1000页,而且内容又特别艰深,所以译文的推敲就成为一项艰巨的工作。2002年5月的“广松哲学国际研讨会”以及南大百年校庆活动结束之后,何鉴即着手修改译稿。令人痛心的是,他不久被诊断患有绝症,虽随即住院治疗,但经多番医治无效,于2003年10月7日与世长辞,年仅44岁。
媒体关注与评论
广松涉作为思想家的最重要课题是确保对现代进行批判的根本的、真正的视角。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成了他开展这项工作的媒介。不过,这种现代批判的视角在广松那里不仅仅是时间轴中的现代批判,同时也包含了空间轴或者比较文明的视角。也就是说,对现代的批判带有了对现代欧美文明进行批判的性质,直截了当地说,带有了克服西欧式事物的性质。 ——早稻田大学教授 高桥顺一其实对我来说,广松涉的思想之所以重要,倒并非因之于他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或者说他在上个世纪日本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达及了一个划世纪的逻辑高点,而是在于,他的研究理路确实呈现了一个东方学者走向世界思想之林的有益方向和艰辛的理论印迹。这是广松涉思想始终令我兴奋和激动的地方。 ——南京大学教授 张一兵
编辑推荐
《存在与意义:事的世界观之奠基(第2卷)》为当代日本著名的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和思想大师广松涉所著的“广松哲学系列著作”中的第二卷。全书由三篇构成,主要对世界的本源的价值性、客我认识问题、身心问题等进行了论述,具体包括用在(上手)的分节态的呈现和财物的二要素、用在(上手)的世界的四肢的相互中介的构造、环境和主体的截断和实践理论的图式、角色行为的共同交互的构造和协作的态度等。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存在主义》总的来说是抨击传统的日常性意识以及在学理的反思中占支配地位的“物的世界观”而倡导“事的世界观”。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