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旅游产业经济研究

出版时间:2009-7  出版社:易丽蓉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07出版)  作者:易丽蓉  页数:235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旅游业越来越成为经济生活中的朝阳性产业。发展旅游业是许多地方的战略性选择。通过发展旅游业来打造新兴产业,打造绿色产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途径。我想,这样的思路已经是许多地方政府的共识。但是,旅游作为一个产业,具体如何发展,是存在许多学问需要去研究的。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在旅游业的发展上存在着明显的地方分割,严重制约着旅游业的整体发展。一般来说,旅游资源是具有空间绵延性的,它不会因为各个地方在行政区划上的分割而分割。但是,地方在行政上的分割又的确将整体性的旅游资源分割成各个片区,在管理经营上被人为分割,给旅游消费者带来了麻烦,增加了交易费用,并影响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各个地方在旅游资源的共享上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心态:一是竞争客源,二是在争取客源的同时存在着正的外部性,因为一个地方在为自己的旅游资源做广告的同时也可能为相邻地区的旅游市场做了广告。这样,旅游业在不同地区很可能存在着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关系,这就是“竞合”的关系。

内容概要

  加入WTO,给我国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因此,进行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及“竞合”模式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区域旅游产业经济研究》提出了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五因素结构模型”并进行了实证研究;运用博弈论研究了区域旅游产业“竞合”博弈问题;针对重庆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了重庆地区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

易丽蓉,陕西汉中人,四川外国语学院国际商学院教师,理学硕士,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与方向:区域经济及旅游管理、旅游产业竞争力、旅游市场营销理论与实务、旅游地产营销策划。近年来在《管理工程学报》《经济管理》等学术期刊上累计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主持或主研省部级项目和省市级企业科研课题多项。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绪论引言第一节 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背景和研究起因一、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背景二、区域旅游产业研究的提出第二节 区域旅游产业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理论意义二、现实意义第三节 区域旅游产业研究的方法及创新点一、区域旅游产业研究的思路及方法二、区域旅游产业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和贡献第二章 区域旅游产业基本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引言第一节 区域旅游产业研究的基本理论一、区域旅游系统理论二、产业竞争力理论三、区域旅游合作理论四、区域旅游产业“竞合”理论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一、相关概念的不同界定二、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三、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四、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五、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模型研究第三节 国内旅游产业研究的不足与问题第三章 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理论体系引言第一节 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及五因素结构模型一、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及相关概念二、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五因素结构模型”的构建第二节 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五因素结构模型”的内涵及相关假设一、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五因素结构模型”的内涵二、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相关假设第四章 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五因素结构模型”的实证研究引言第一节 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五因素结构模型”的研究方法及变量设计一、研究方法二、研究设计三、变量设计第二节 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五因素结构模型”的数据收集与处理一、问卷预检验(pilotstudy)——小样本数据收集与处理二、正式测试量表的形成(scaleDevelopment)——大样本数据收集与处理第三节 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五因素结构模型”的数据分析与实证检验一、数据分析二、实证模型进一步检验第四节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一、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构建二、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评价过程第五章 区域旅游产业“竞合”博弈分析引言第一节 区域旅游产生“竞合关系”与博弈论一、区域旅游产业“竞合”关系二、竞争博弈、合作博弈和“竞合”博弈比较第二节 区域旅游产业“竞合”博弈分析——以区域旅游市场开拓为例一、模型假设二、产出弹性设计三、求解“纳什均衡”四、“帕累托最优”分析五、结论及经济学意义第三节 区域旅游产业“竞合”稳定性机制研究——以区域旅游资源开发为例一、相关假设二、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博弈模型三、对“纳什均衡”解的讨论四、区域旅游产业“竞合”的稳定性机制第六章 重庆地区区域旅游产业“竞合”模式的研究引言第一节 重庆地区实现区域旅游产业“竞合”的旅游共生单元与共生条件一、重庆地区实现区域旅游产业“竞合”的旅游共生单元二、重庆地区实现区域旅游产业“竞合”的旅游共生条件第二节 重庆地区实现区域旅游产业“竞合”的旅游共生模式一、旅游空间拓展与资源(产品)整合模式二、交通、信息网络共建模式三、旅游区域统筹管理模式四、发挥境遇优势模式五、旅游认知深化模式后记参考文献附录A 国内外主要的旅游产业竞争力概念模型(部分)B 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测试量表C 初试量表的信度分析D 初试量表的效度分析E 正式测试量表的信度分析F 正式测试量表的效度分析G 结构方程模型数据分析

章节摘录

插图:区域经济联合有利于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和贸易往来,把行政区划分割的经济关系重新沟通,使各个地区的企业或行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新的协作生产力,从而提高聚集互补效益。而且,区域经济联合有利于实现地域生产专门化,提高各地区主要产品的商品率,加强地区生产商品化趋势,从而为更高层次的劳动地域分工创造条件。此外,运用区域经济联合这一有力的手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合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缩小工农业产品、原材料与制成品之间的剪刀差,既发挥经济发达地区的先导作用,以带动不发达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增长,又为发达地区传统产业的扩散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创造条件。区域旅游合作的重点在于共同发展旅游业,并借此来推动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区域旅游合作,合作各方应当积极协调利益,制定统一的发展战略和实施政策,立足各自的资源优势,建立起一个又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旅游地,从而引导和带动整个区域旅游业的持续繁荣。(三)核心一边缘理论1966年,美国区域规划专家J.RFriedmann根据有关区域经济增长和相互传递的理论,系统提出了核心一边缘理论模型。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由核心区域和边缘区域组成的。核心区域是一个城市或城市集群及其周围地区组成的。边缘区域的界限由其与外围的关系来确定。核心区域指城市集群区,它的工业发达、技术水平较高、资本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增长速度快,包括国内都市区、区域的中心城市、亚区的中心、地方服务中心。边缘区域是那些相对于核心区域来说,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根据该理论,在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核心与边缘之间存在不平等的发展关系。总体上说,核心居于统治地位,边缘在发展上依赖于核心。但是,核心与边缘之间的空间结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核心与边缘区域之间的边界会发生变化,区域的空间关系会不断地调整,经济的区域空间结构也会不断变化,最终达到区域空间一体化。核心一边缘理论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相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发展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的区域系统。该理论在区域旅游合作中应用的关键是:旅游资源的区域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旅游资源存在的客观差异导致区域中出现了核心旅游区,同时也存在着旅游资源的边缘区。有时,在区域中可能会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核心,必须促进核心一边缘区域关系的变化和转型,以达到促进区域旅游增长的目的。另外,贯彻临近联动的原则,突出核心一边缘结构中的资源优势互补而不是空间替代竞争,以交通线路为媒介,进行区域经济合作,带动边缘区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核心与边缘地区应该是一种平等竞争、优势互补的合作,最终达到共赢的空间关系。(四)规模经济理论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导致单位产品成本的降低和收益的增加。在技术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在较长的时期里,企业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的增加,即生产规模的扩大,可以得到各种益处,并使同种产品的单位成本比原来生产规模较小的时候降低。区域旅游合作可以打破地域分割现象,使相关的旅游区进行整体运作,这不但丰富了旅游资源的种类和数量,还能避免单个景点资源薄弱和产品结构单一的致命缺陷。联合发展旅游业能将规模经济的效益充分体现,首先合作者能共享旅游资源,其次可降低旅游的时间、交通、政策和生产成本,提高旅游效益。从经济学原理分析,旅游产业希望以规模经济的方式来组织与发展,即在一定的限度内,企业的规模越大,其单位成本越低,经济效益就越好。但是由于旅游需求的基本特征决定了旅游发展在空间上必然的分割,使这种规模经济受到一定的限制。(五)产业聚集理论无论是不同的生产部门在某一个地点的聚集,还是不同类型的生产部门在同一个地点的聚集,都能产生相当的经济效益。这是因为生产的聚集,能够引起人口的增长,而人口的增长又引起一系列为居民服务的行业相应的发展,从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增长;同时也将引发科技人才、科技信息的汇集,有利于区域产业的创新和发展,从而提高区域的竞争力;在这种情形下,势必促进一系列为它们服务的生产性的或非生产性的行业,如金融业、保险业、运输业、商业、供电业、邮政业、电讯业、教育业、文化事业、娱乐业、旅游业等在聚集地的发展。各行业、各部门可以统筹使用公共建筑和公共服务设施,既可以减少单位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费用,又可以充分发挥这些设施的利用效率;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聚集,有利于开展专门化协作,发展联合生产;各种经济部门、各种产业在同一个地区的聚集,有利于劳动力平衡、社会就业和社区建设。区域旅游合作可以提高整个区域在国家和世界的竞争力;将集中区域内资金、人力、物力来发展区域的旅游合作,引发旅游人才的聚集与交流;将减少旅游基础设施、接待设施重复建设的费用;将使旅游产业在一定的地域聚集,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将那些旅游资源评价高的旅游地作为“增长极”来发展,从而促进整个区域的旅游发展。

后记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中投顾问发布的《2009~2012年中国旅游业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经济作用逐步增强,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旅游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2006年,中国旅游业依旧保持了较快增长,三大市场全面增长。2007年1~11月,中国主要城市接待旅游人数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3.37%。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中国入境旅游总人数已经连续三个月出现下降,表明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但是中国旅游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已经大大增强。未来10年间,中国旅游业将保持年均10.4%的增长速度,其中个人旅游消费将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长,企业/政府旅游的增长速度将达到10.9%,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到2010年中国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例将从2002年的5.44 9/6达到8%。故,作为六大新兴消费热点行业之一的旅游行业,在今后几年内将存在重大的投资机会。因此,进行游产业经济研究是实现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编辑推荐

《区域旅游产业经济研究》是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区域旅游产业经济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