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与绿色生产

出版时间:2009-7  出版社:卞文娟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07出版)  作者:卞文娟 编  页数:169  

前言

随着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问题日益恶化,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为满足目前我国各层次环境类专业人才的需要,国家教指委提出高等学校环境类专业“宽口径、厚基础、重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厚基础”体现环境类专业人才的一般要求,需要建设一批具有共性的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环境学、生态学、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环境工程学、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物理性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置及资源化、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环境微生物学等;“重特色"体现对环境类专业各层次人才的特征性需求和学校办学目标,为各高等学校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提供个性化的发展空间,以适应不同学校的学生来源、教育资源及培养目标上的差异,建设一批具有针对性的特色课程。环境类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教材。南京大学作为全国最早开展环境科学研究和教学的单位,拥有优质的教学资源和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在环境类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方面领跑国内同行。南京大学联合其他兄弟院校环境类专业的骨干教师,共同编著了“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列规划教材”,该套教材具有以下特点:前沿性本套教材均采用最新理论,借鉴了国内外大量资料,紧跟学科前沿,缩短了知识更新的周期,加快了知识应用的节奏。全面性重视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的设计与课程体系的有效结合,既包括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也有特色课程;既有理论课教材,也有实验教材紧密配套。实用性将理论课教学与实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培养具备环境保护理论探索、环境监测、技术开发、政策设计、环境评价与规划、环境管理等综合集成与应用能力的人才,满足社会各界对各类环境保护人才的能力要求。服务性配套相关的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可供任课教师参考使用,同时作者和出版社会提供相关的服务支持。本套系列教材的编写和出版是我们工作的一项尝试,在教材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疏漏或者不当之处,敬请读者和专家提出批评意见,以便今后修改和订正。

内容概要

  《生态文明与绿色生产》共分为七章,围绕环境问题与人类文明的关系以及工业文明时代的环境问题,阐明绿色生产和生态文明的理念、原理、方法以及具体的实践。书中采用丰富实例,力图编写内容的实用性、趣味性、前沿性和科学性,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使内容贴近实际,引发学生对资源环境现状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作出深思,提高环境意识,旨在促使自觉的环境保护行为。  《生态文明与绿色生产》以高等院校各专业学生为基本对象,着眼于学生科学发展观的培养,为学生打造一个学习绿色生产和生态文明理论的理性知识平台。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生态演变与人类文明第一节 环境和环境问题一、环境二、环境问题第二节 采集狩猎文明与原生环境问题第三节 农耕文明与生态演变一、农耕文明的兴衰二、朴素的生态保护思想第四节 工业文明与环境污染一、工业革命后的环境污染与破坏二、全球主要环境问题三、工业文明时代环境问题突出表现的原因四、现代环境保护的源起五、环境保护的发展六、环境保护战略的演变第二章 生态文明第一节 人与自然一、后工业化时期的生态危机二、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节 生态文明的概念与内涵一、生态文明的概念二、生态文明的内涵第三节 生态文明原理一、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二、生态文明的内容三、生态文明的特点四、生态文明的原则第四节 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一、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二、认知科学规律三、要完善法律法规,创新体制机制四、依靠科技创新五、实施绿色生产和生态产业六、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七、提高全民素质,培养环境意识八、倡导绿色消费,建设生态文化第三章 循环经济第一节 中国的资源环境现状一、中国的资源环境二、中国的生态破坏三、中国的环境污染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二节 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内涵第三节 循环经济的特征一、新的系统观二、新的价值观三、新的自然观四、新的经济观五、新的生产观六、新的消费观第四节 循环经济的原则第五节 循环经济的实施一、循环经济的实施层次二、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路径三、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第六节 区域循环经济实施实例——上海市一、上海市资源环境概况二、上海工业部门循环经济发展三、上海农业部门循环经济发展四、上海消费领域循环经济发展现状五、上海资源再生业发展现状六、上海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第四章 生态工业第一节 生态学理论一、生态系统的概念二、生态系统的组成三、生态系统的功能四、生态学的规律五、产业生态化第二节 工业生态学一、工业生态学概念二、工业生态学的特点三、工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关系四、生态工业园区第三节 工业共生一、工业共生的概念二、工业共生的基本要素三、工业共生体系的特征四、工业共生的基本原理五、工业共生体系设计六、工业共生模式第四节 案例分析——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一、概况二、卡伦堡共生体系的形成过程三、卡伦堡的共生单元和共生关系第五章 清洁生产第一节 污染物的来源一、工业生产中污染物的由来二、生产过程废弃物的构成第二节 清洁生产的演进过程一、清洁生产在国际社会的推进二、中国推进清洁生产的战略与行动第三节 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一、末端治理的弊端二、清洁生产的优势第四节 清洁生产的概念和内涵一、清洁生产的概念二、清洁生产的内涵三、实施清洁生产的意义第五节 清洁生产的目标与内容一、清洁生产的目标二、清洁生产的内容第六节 清洁生产审核一、概念与基本框架二、生产过程评估三、替代方案产生四、替代方案评价第七节 安徽阜阳化工厂清洁生产案例一、项目概况二、清洁生产项目使用的方法三、完成及效益评估四、项目总结第六章 绿色农业第一节 农业生产中的环境问题一、化肥对环境的影响二、农药对环境的影响三、农业生产有机废物污染四、畜牧业废弃物的污染第二节 生态农业一、生态农业的概念二、国外生态农业发展概况三、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状况四、生态农业的基本特征五、生态农业原理第三节 精准农业一、精准农业的概念二、精准农业的发展历史三、精准农业体系第四节 生态农业实施实例——“四位一体”庭院生态农业模式第七章 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生产的法律和政策基础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一、立法背景二、发展循环经济应遵循的方针和原则三、循环经济法规定的基本管理制度四、减量化的主要内容五、再利用和资源化六、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措施七、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法的配套法规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一、制定清洁生产促进法的意义和必要性二、制定《清洁生产促进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三、立法导向四、《清洁生产促进法》的适用范围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推行清洁生产的责任六、关于对生产经营者的清洁生产要求七、关于清洁生产的鼓励措施八、清洁生产的促进措施九、促进消费领域的清洁生产第四节 环境管理制度一、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三、污染集中控制制度四、污染限期治理制度五、排污收费制度六、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七、“三同时”制度八、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章生态演变与人类文明人类是生态环境的产物,要依赖自然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人类又是自然生态的改造者,通过社会性生产活动来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改变自然环境的能力,是由人们的生存方式以及生存方式所创造的文明决定的。不同的生存方式决定了人类社会的文明类型。生态演变是自然与人为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历史的主轴越靠近当代,导致生态恶化的人为破坏就越明显。第一节环境和环境问题一、环境人类环境是庞大而复杂的多级大系统,它既包括未经人类改造过的自然界,如高山、大海、江河、湖泊、天然森林以及野生动植物等,又包括经过人类社会加工改造过的自然界,如街道、房屋、水库、园林等。我国的《环境保护法》中明确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植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能力逐步提高,人类环境的范畴随人类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其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早期人类的生产力和认识自然的能力十分有限,因此,所能影响到的环境的范围也有限;今天,人类活动的范围不断扩大,甚至进入宇宙环境,对环境的影响也日益扩大,因此,对于环境和环境问题的研究也需要不断的发展。环境的特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和表述。如果从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利弊角度来考察和研究环境,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1.整体性与区域性环境的整体性指的是环境的各个组成部分和要素之间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故又称系统性。这就是说,在不同的空间中,大气、水体、土壤、植被乃至人工生态系统等环境的组成部分之间,有着相互确定的数量与空间位置的排布及其相互作用关系。也就是说,环境的各组成部分之间以特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特定的结构。通过稳定的物质、能量流动网络形成彼此关联的变化规律,该结构在不同的时刻将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整体性是环境的最基本特性。整体虽是由部分组成的,但整体的功能却不是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之和,而是由组成整体的各部分之间通过一定的联系方式所形成的结构以及所呈现出的状态决定的。一般来说,气、水、土、生物和阳光是构成环境的五个主要部分,作为独立的环境要素,它们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各有自己独特的作用。这些作用(功能)不会因时空的不同而不同。

编辑推荐

《生态文明与绿色生产》是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生态文明与绿色生产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