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评传(上、中、下)

出版时间:2011-4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茅家琦 著  

内容概要

半个世纪以来,孙中山研究成为一门显学。本书力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剖析他的活动和思想。
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回顾过去出版的著作,指出丰硕的成就和倾向性的问题。第二部分分阶段地具体分析孙
,中山的活动和思想发展。第三部分对孙中山的思想作宏观的概括。
本书认为孙中山思想的资料来源是多元的,他对待这些资料的基本方针是经世致用。他是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他的思想的理论基础主要是进化论与互助论。他的哲学思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辉;他的政治思想十分丰富,但经济思想切合中国国情不足,政治谋略方面存在重大失误。

作者简介

  朱宝琴(后排左一) 1949年生,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抗日战争时期的正面战场》等。
  时平(前排左一) 1961年生,南京海军指挥学院副教授,著有《民国海军的兴衰》等。
  陆仰渊(后排左二)1932年生,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著有《民国社会经济史》等。
  沈道初(前排右二) 1938年生,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情报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吴地音乐戏曲》等。
  季云飞(后排右一) 1946年生,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历史系教授,著有《军事智囊》等。
  茅家琦(前排左二) 1927年生,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太平天国对外关系史》等。
  徐梁伯(后排右二) 1939年生,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著有《中国国民党史》等。
  蒋顺兴(前排右一) 1939年生,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著有《江苏近代民族工业史》等。

书籍目录

《孙中山评传》(上)
 第一章 繁荣有余,争鸣不足 ——半个世纪以来孙中山研究述评(作者:茅家琦教授)
  第一节 五十年来的一门显学
  一、国内研究概况
  二、日本、美国研究概况
  第二节 值得重视的三个问题
  一、摆脱主观因素的干扰
  二、将具体分析与综合研究结合起来
  三、打破封闭式,采取开放式的研究
 第二章 青少年时代 (作者:沈道初研究员)
  第一节 忧患的岁月
  一、内忧与外患
  二、知识界寻求改革
  三、自下而上寻求改革的尝试——太平军起义
  第二节 翠亨村的童年生活
  一、诞生于翠亨村
  二、家庭生活、私塾教育与“石头仔”性格
  三、以“洪秀全第二”自许,反对传统恶习
  第三节 在檀香山读书
  一、随母初到檀香山
  二、毕业于意奥兰尼学校
  三、因接受基督教信仰,孙眉逼令回国
  第四节 在香港的学习、生活
  一、入香港拔萃书院及中央书院读书
  二、在广州南华医校及香港西医书院习医
  三、澳穗行医
 第三章 走向民主革命的道路 (作者:蒋顺兴研究员)
  第一节 社会改良思想的初现
  一、《致郑藻如书》中的社会改良思想
  二、《农功》中的农业近代化思想
  第二节 上书李鸿章 ,提出富强治国四条纲要
  一、又一项改良主义的政治活动
  二、北上投书,受到冷遇
  第三节 创立兴中会
   一、广州兴中会是反清复汉组织
   二、檀香山兴中会是反清革命组织
  三、香港兴中会章 程的改良色彩
  第四节 策划第一次广州起义
  一、欲袭取广州以为根据
  二、在广州发表《拟创立农学会书》
  三、起义流产‘
 第四章 “伦敦蒙难”与三民主义思想的萌发 (作者:蒋顺兴研究员)
  第一节 在清朝驻伦敦使馆被捕
  一、环球之游
  二、清吏跟踪侦察
  三、闯使馆遭监禁
  第二节 得师友营救重获自由
  一、柯尔、贺维打开了营救的大门
  二、康德黎、孟生的营救活动
  三、重获自由’
  第三节 萌发三民主义思想
  一、读书交友
  二、更坚定地开展反清革命斗争
  三、三民主义思想的萌发
 第五章 为壮大兴中会的革命力量而奔走 (作者:时平副教授)
  第一节 赴日本推动革命运动
  一、取道加拿大,到达日本
  二、香港当局拒绝入境,以日本为筹划革命的基地
  三、从《笔谈残稿》看当时孙中山对中国革命的理想和方略
  第二节 争取与康、梁联合
  一、“各取所需”,在日本的初步合作
  二、戊戌变法失败后,再次进行联合谈判
  第三节 联络会党,发动惠州起义
  一、联络会党,担任兴汉会总会长
  二、与李鸿章 合作的缘起及其计划的落空
  三、惠州武装起义
  第四节 联合美洲洪门,发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
  一、由台返日后的思索与努力
  二、亲赴檀香山,改造美洲洪门
  三、《中国问题的真解决》的发表
 第六章 建立中国同盟会,被选为总理 (作者:季云飞教授)
  第一节 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
  一、从欧洲到达日本
  二、筹建中国同盟会
  三、被推选为同盟会总理
   第二节 在《民报》上发表文章,揭橥“三大主义”
  一、为《民报》撰写发刊词,首次提出“三大主义”
  二、在《民报》创刊饲年庆祝大套上发蓑演说,进一步阐述“三大主义”
  第三节 赴欧羡笋集经费,建立同盟会分会
  一、被外国当局驱逐,去西欧活动一
  二、在美国各地筹建同盟会分会与“红龙”计划的流产
   三、再次赴北关在侨界筹集经费
 第七章 在同盟会发动的武装起义中的作用 (作者:时平副教授)
  第一节 亲自主持制定《革命方略》——武装起义的指导文件
  一、筹划全国的武装起义
  二、制定武装起义的《革命方略》
  第二节 热情赞赏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
  一、萍浏醴起义的爆发
  二、孙中山采取的行动,对起义的评价
  第三节 亲自策划1907~1908年间的粤桂滇起义
  一、离日赴越,策动粤桂滇起义
  二、钦廉潮惠起义
  三、镇南关、钦廉、河口起义
  第四节 积极支持1910、1911年两次广州起义
  一、调整武装起义的战略
  二、广州新军起义
  三、黄花冈起义
 第八章 建立中华民国,就任临时大总统 (作者:徐梁伯研究员)
  第一节 武昌起义成功,从美回国
  一、武昌起义成功后,访问美、英、法政要,寻求支持
   ……
《孙中山评传》(中)
《孙中山评传》(下)

章节摘录

版权页:   远者无论矣,试观吾邑东南一带之山,秃然不毛,本可植果以收利,蓄木以为薪,而无人兴之。农民只知斩伐,而不知种植,此安得其不胜用耶?蚕桑则向无闻焉,询之老农,每谓土地薄,间见园中偶植一桑,未尝不滂勃而生,想亦无人为之倡者,而遂因之不讲耳。不然,地之生物岂有异哉?纵无彼土之盛,亦可以人事培之。道在鼓励农民,如泰西兴农之会,为之先导。”显然,这是要以西洋之法兴农桑。 (二)立会设局,劝戒吸食鸦片。孙中山在致郑藻如书中首先指出了鸦片所引起的严重社会问题:“今夫鸦片,物非虫蛇,而为祸尤烈,举天下皆被其灾,此而不除,民奚以生?然议焚议辟,既无补于时艰;言禁言种,亦何益于国计。事机一错,贻祸无穷,未尝不咎当时主持之失计也。”其次,他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当务之急是:“吾邑立会以劝戒,设局以助戒,当不容缓”,并应“仿沪上戒烟之规”,认真抓好这项工作。 (三)办学校、兴教育。孙中山认为,教育事业涉及到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强弱:“远观历代,横览九洲,人才之盛衰,风俗之淳靡,实关教他[化]。教之有道,则人才济济,风俗丕丕,而国以强;否则返[反]此。”没有人才,“虽多置铁甲、广购军装,亦莫能强也”。同时,他还指出了当时我国教育落后,文盲众多的问题:“今天下之失教亦已久矣,古之庠序无闻焉,综人数而核之,不识丁者十有七八,妇女识字者百中无一。此人才(安得)不乏,风俗安得不颓,国家安得不弱?”据此,孙中山提出:“必也多设学校,使天下无不学之人,无不学之地。”并对学校的设立提出了具体意见:“然则学校之设,遍周于一国则不易,而举之于一邑亦无难。先立一兴学之会,以总理共[其]事。每户百家,设男女蒙馆各一所,其费随地筹之,不给则总会捐助。又于邑城设大学馆(一)所,选蒙馆聪颖子弟入之,其费通邑合筹。以吾富庶之众,筹此二款,当无难事。”孙中山的这种办学思想,有两点值得重视:一是针对我国当时文盲的普遍性,提倡扫盲,开展普及教育。他在文中所说的“蒙馆”,实际上就是识字班,扫盲班;所谓“大学馆”,也只是相对于“蒙馆”的提高班,属高级小学,而不是近代意义上的大学。孙中山的这一设想是符合当时实际的,也是可行的。二是强调妇女的教育问题。孙中山主张男女平等,同受教育,设“男女蒙馆”,“使天下无不学之人”,“妇懦[孺]亦皆晓诗书”。这种教育思想颇具民主性,在当时是进步的。

编辑推荐

半个世纪以来,孙中山研究成为一门显学。《孙中山评传(套装共3册)》力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剖析他的活动和思想。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孙中山评传(上、中、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本书是南京大学出版的中国历史人物传记丛书之一,是多位学者集体撰写的。书中以专题形式论述孙中山生平活动及其理论思想,对前人的研究做了回顾,提出来比较有见解的看法和观点。
  •   辛亥百年,孙中山传记琳琅满目,但相比较而言,本书内容较为翔实。
  •   纸张很差,多人凑成的东西。不推荐购买!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