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4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傅新毅 著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玄奘是中国历史上独步千古的佛门大师。对玄奘的评价从来就陷于这样的怪圈之中:人们赞叹其“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的惊人业绩及由此所带来的客观效应,却讳言甚而贬抑其“截伪续真,开兹后学’’而对中国佛教乃至整个中国文化所可能具有的革命性意义。在今天,走出反智主义的自我陶醉,重建知性的空间,已成为东亚传统回应现代性挑战的必由之路,我们需要激活的恰恰正是玄奘寓求道于求真的精神!
本书充分利用藏经文献,并参考了大量海内外研究成果,力图从思想史发展的动态进程、特别是唯识古今学的演进脉络中来对玄奘思想作出系统的清理与准确的定位。在对玄奘生平的若干疑难之点重新予以考辨的基础上,本书特别就“八识”、“种习”、“识变’’等唯识学基本问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海德格尔说:“文献史应当成为问题史。”这是本书致力的方向。
作者简介
傅新毅,1970年生,浙江省桐乡市人。200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获忻学博士学位。现任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副教授,已在海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约二十篇。
书籍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
第一章 玄奘传略
第一节 出家游学
一、少年出家
二、遍参讲筵
三、誓志西游
第二节 西行求法
一、越宪首途
二、万里孤征
三、誉满五天
第三节 译经弘教
一、东归中夏
二、译布梵典
三、开宗慈恩
第三章 八识
第四章 种习
第四章 识变
征引文献
索引
作者自识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不过,正如《慈恩传》所指出的,其时“先贤之所不决、今哲之所共疑”而玄奘“亦踌蹰此文、怏怏斯旨”的问题远非仅此,其中广摄“三藏四含之盘根,大小两宗之钳键”,共“百有余科”,因而这也涉及到玄奘所曾研习的小乘学,具体包括毗昙、成实、俱舍学。天台湛然曾有谓:“江南盛弘《成实》,河北偏尚《昆昙》。”南朝之成实学,至梁世而盛极,北朝则更重毗昙,其著者,即被称为“毗昙孔子”的慧嵩,慧嵩传志念、道猷等,而靖嵩之毗昙即学自于道猷,玄奘本承的大致就是这一学统。所谓“毗昙”(abhidharma,新译“阿毗达磨”,意译“对法”)虽可泛指一切有部论书,甚而包括原本不属于有部的《舍利弗阿毗昙》,不过六朝时研究最多的还是法胜的《阿毗昙心论》及法救的《杂阿毗昙心论》,后期更以《杂心》为主。《成实》在北朝多与《毗昙》兼行,慧嵩一系向来就是二学并弘。《俱舍》译自真谛,真谛所出诸论,尤以《摄论》、《俱舍》为后学所重,迨其学北传,旧治《毗昙》者多转习《俱舍》,如前述道岳者即是,而毗昙一派亦渐汇入后起之俱舍师矣。六朝时研习《毗昙》或《成实》,大抵在于解明法相,以为人大乘之津梁,所谓“该领名数,隆赞方等”,少有执此为所宗而竞起派争者。然而,在西土,毗昙恰恰却是在部派之争中发展起来的,《八犍度论》即后来玄奘新译的《发智论》为迦湿弥罗(Kasmira,今克什米尔一带)的有部师(所谓“东方师”)所宗,后更集成《毗婆沙论》,通过对众家师说的分别抉择而罢黜百家,取得了有部的正统地位;《心论》可谓有部之异端,其立说每异《发智》、《婆沙》,而多采健陀罗(Gandhara,今巴基斯坦白沙瓦一带)、土火罗(Tukhura,奘译“睹货罗”,今阿富汗北部兴都库什山与阿姆河上游之间)等师说(所谓“西方师”、“外国师”等)乃至他部异说;《杂心论》为《心论》之释论,虽日释论,实则多有修订补充,试图兼取《婆沙》以调和二者;《俱舍》世号为“聪明论”,世亲(Vasubandhu,婆薮檠豆)取经量部(SautrOntika)义,对婆沙说系统整理、重点评破,其立义之深广精严,可谓毗昙学的巅峰之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