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4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程维荣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北魏是公元四世纪末至六世纪由鲜卑拓跋部在中国北方建立的王朝。魏孝文帝拓跋宏根据当时的社会现实,继承儒家传统,提出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思想,并且领导了太和年间的改革运动,推动了拓跋部的汉化。本书着重论述当时的社会背景、拔跋宏的生活经历及其思想的渊源、形成、主要内容与影响,进而揭示太和改革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古代少数民族发展进步的若干规律。
作者简介
程维荣,浙江宁波人,1957年生,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现为华东政法学院古籍所副研究员,曾先后赴南斯拉夫、日本进修,从事中国古代政治、法律制度和传统文化的研究,发表论文多篇,合作编写、出版各类著作十余部。
书籍目录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序
引言
第一章 时代与早年经历
第一节 鲜卑拓跋部的崛起
第二节 动荡的社会环境
第三节 剧烈的文化冲突
第四节 从出生到即位
第二章 成长与亲政
第一节 文明太后冯氏
第二节 “事钟文业”,“欲罢不能”
第三节 皇后与嫔妃
第四节 亲政的开始
第三章 拓跋宏改革思想渊源
第一节 “神运兆中,皇居阐洛”的正统观
第二节 “前车之辙,得不慎乎”的德治观
第三节 “厘革时弊,稽古复礼”的礼教观
第四节 禁断图谶、裁抑佛道的哲学观
第四章 行均田与经济改革思想
第一节 经济改革背景
第二节 经济改革方案
第三节 经济改革思想
第四节 经济改革实践
第五章 慎刑狱与法制改革思想
第一节 “润饰辞旨,刊定轻重”
第二节 “删除繁酷”,“惟刑之恤”
第三节 “示之以礼”,“贻法后昆”
第六章 迁都之争
第一节 迁都的依据
第二节 迁都的实施
第三节 迁都后的平叛
第四节 北魏新都洛阳城
第七章 定姓族与政治改革思想
第一节 “置官班禄”,惩腐肃贪
第二节 改革官爵,“人守其职”
第三节 “班镜九充,清一朝轨”
第四节 “门尽州郡之高,才极乡闾之选”
第五节 “存劝两修,恩法并举”
第八章 变语言与文化改革思想
第一节 变语言
第二节 革服饰
第三节 联婚姻
第四节 定祭礼
第九章 南征始末
第一节 缘由与出征
第二节 去世前后
第十章 结语
附录 拓跋宏年表
索引 人名索引
词语索引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但是也应该指出,北魏前期社会仍然存在着一些历史的特点。首先是封建经济基础不稳固。由于授田、兼并和掠夺,许多地区存在着贵族和豪强的大土地所有制,此外还有大片的牧场和荒地。这就是说,拓跋部传统的游牧经济转变为农耕经济是很不彻底的。而且,“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天灾人祸往往使农民陷于破产流亡的境地,被迫依附于豪强地主,备受剥削和役使。因此,北魏缺乏发展农业生产力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动因,政府的税源经常面临枯竭的境地。在政治制度上,虽然仿效汉族王朝初步建立起一套官僚系统,但仍然存在着若干深刻的原始落后的痕迹。基层采取宗主督护制,政权的社会基础比较脆弱;官吏不发俸禄,靠掠夺百姓肥私;中央机构尚未健全,错杂着拓跋部的原始因素。特别是鲜卑贵族的法律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确认,汉族士族的利益更谈不上受法律的充分保护。崔浩事件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文化方面,在推行汉化的同时,拓跋部依然保留着不少从塞外带来的骠悍勇武、擅长骑射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这与汉族传统文化存在一定的反差,使饱受诗书礼乐熏陶的汉族士人极为反感,也难以为一般的汉族人民所接受。因此,汉族与拓跋部之间的心理鸿沟和民族对立并没有消除。从整体上说,汉族上层和拓跋部统治集团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猜忌和矛盾,还没有实现在文化相通和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联合。
编辑推荐
《拓跋宏评传》曾荣获我国出版领域最高奖项“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荣获首届“中国文化产业创新奖”,规模最大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工程,国家重点图书选题规划项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